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1-22 16:36:25| 人氣7,3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觀點】「這個人psyche!」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個人psyche!」這是醫院裡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句話。

某某病人大鬧護理站,某某醫師太龜毛,某某家屬神經質......,我們都可以聽到接下去有人會這樣說。「真是psyche!」

psyche這個字源於希臘羅馬神話。「賽姬」與「丘比特」的故事,講述「心靈」與「愛」歷盡艱辛相互找尋,不可思議地重逢的過程,也是這些神話中少數以喜劇圓滿收場的其中一則。因此我們知道,psyche代表的是心靈、靈魂、精神,有時候我們也可寫成「psych」。但我們經常聽到的「psyche」,其實意味著「psycho」或是「psychosis」。psycho這個字可以單指精神,也可指精神病患,其中包含精神疾患中「器質性」或是「功能性」的退損。而自從西區考克著名的驚悚影片《驚魂記》播映以降,psycho一詞已經由社會中分類與規範行為化身為街談巷議中普變為大眾所「習得」而「認同」的語詞,它不只是一個「刻板印象(stereotype)」,更是一種偏見與歧視。

在英美社會中,「psycho」這個字眼已經背上好幾十年的黑鍋,但是在台灣社會中還沒趕上流行。反倒成了醫院裡的「時尚寵兒」。擺放在醫院的「專業對話(語境)」中,不管是psycho還是psyche,這些字不單只是戲謔地意味著病態,更充滿了攻擊性。而我們仍鮮少感到刺耳或是渾身不對勁。這是為什麼?

台灣的醫院有一宗特殊的現象:「溝通落差(communication gap)」,主要來自語言歧異。醫學名詞許多源於希臘文、拉丁文,當醫療提供者在病患面前使用這些語言,病患的感覺會呈現兩極化,一是不安,二是漠不關己。「不安」是由於病患不能藉由熟悉的語言了解醫生對自己的病情的解釋、治療方向甚至預後。「漠不關己」則是台灣醫病關係中特有的文化。病患大多也不曉得自己所接受的各種醫療介入行為,包括各項先進影像檢查、手術方式、用藥(藥名、用量、頻率)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藉由這層語言的隔閡,台灣的醫界一手打造出本土醫學的「專業威信」!

你或許會發現,許多病患只知道「我有兩顆白色藥丸在早上吃,一顆白色藥丸照三餐吃」,卻並不明白這些藥的名稱與作用。這或許不打緊,但是當我們用病患所陌生的語言在他們面前大肆討論病情,便不能說「並不嚴重」。例如我們在床邊脫口而出的:「情況很critical!」「這個人快expire了。」我們或許能夠因為語言代溝,逃脫出病人的質問,卻很難昧著良心對一個病人糟糕的情況進行抱怨。而令人吃驚的是,我們對自己以專業術語臧否一種醫療狀況的情形,大多時候是渾然不覺的。

對於一位科學家而言,「科普寫作」已經是種棘手的工作,必須以日常的口吻,在文章中非常清楚交代各種科學現象與原理。何況是日日必須與病患進行接觸的醫療服務提供者?話題回到「psyche」這個字,當我們聽到這些或情緒性或非情緒性的耳語,絕對不只意謂著這個人「可能有精神障礙」、「需要精神科照會」、「需要心理衡鑑」或是「需要同情」。我們已經在自己無暇的偏見中殘忍地剝奪了社會上約十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存權。這些人可能包括精神分裂病患者、嚴重情感疾患者、妄想症患者,乃至於極遽增加的失智症人口,甚至是由於腦瘤或者動脈硬化、各種基因疾病所造成的精神障礙。

一位醫療專業者,不僅應該站在與精神障礙患者的立場,提供支持、同理等在功能上或是心理上的各種協助,更應該主動積地「介入」僵化的社會型態與意識,極加強社會大眾與精障者的接觸(但這不代表精障者在庸俗化、綜藝化新聞媒體報導中的曝光度)、衛生教育,甚至為這些精障者所受到的不平等對待提出抗議。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環境和輿論的改變。平心而論,台灣的醫學界並未重視精神醫學的養成。以致於精神醫學仍為一般醫學的化外之地。不論是醫學系在六、七年級見實習課程,或是畢業生接受一般醫學以及社區醫學的訓練,與精神醫學相關的內容永遠敬陪末座,論量論質都無法及時照顧到我們社會中逐日攀升的嚴重精神障礙疾患人口。當然,精神醫學的專科訓練量不可能在短期間內急速增加,唯一的方法是訓練一般醫學照護、提供者在相關知識方面的敏感度。

這或許只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但舉個例子,且問大家對「變態」這個字眼的觀感為合?如何定義?「變態心理學」中的「變態」,原文僅僅為「異常(abnormal)」。但是當「變態」這個字眼已經廣被整個社會或時代賦予一個負面的意義,我們也有必要爲在這些「異常」心理狀態中受苦的患者發聲,或者「正名」。相對地,當psyche這個字還沒走出醫院,與台灣社會口語中的「神經病」、「痟仔」連成一體之前,我們也必須及早棄離這種逞口舌之快的習慣。否則,醫療專業將不是病患所能尋求同理共感、支持的少數管道與角色。這樣的消遣態度也使得醫療「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關係面臨破裂。往後不管醫病關係如何迭變,「專業」的那一邊捉襟見肘,都永遠站不住腳。

在我們的醫界尚未有清楚的策略或是制度對抗社會中這些團體衝突、相對剝削,反而無關痛養、大逆其道地迎合這種戲謔,一句話便足以與醫療與護理使命背道而馳,讓自己的專業蒙羞。我們還能對「這個人psyche!」習以為常嗎?

台長: 吳易叡
人氣(7,3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