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民國100年,除了看跨年煙火的電視轉播和元旦當天在陽台掛上全開國旗之外,我沒覺和其他日子有何不同,雖然民國百年的議題在過去一年的媒體上warm up已久。
值得我關注的卻是元旦當天的交通事故消息:國父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座車在前往機場途中遭撞致昏迷送新光醫院急救。
這新聞啟動了我對國父的緬懷之情,並且擴及到百年前那些曾為民國的建立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們,所有自青少年時代形成的愛國思想突然由記憶的角落裡躥出...那些早逝的英靈(願他們得以安息)多數和我的廣東先祖是同鄉呢!
今日早報讀到時報駐東京記者黃菁菁女士這篇關於國父在日本的革命足跡的文章,讓我不但緬懷了國父也緬懷了十年前的京阪神之旅,那個在北野異人館的悠閒時光--在參觀完著名的「風見雞館」和「萌黃館」(因為買的是2館券)之後,為了到工房街去吃著名的神戶牛排也就捨棄了「舊中國領事館」。
十年後的現在,讀到這篇文章才覺得沒進舊中國領事館真是可惜了,所幸神戶大地震並沒破壞這些古蹟,下次去關西一定要走進去緬懷先賢。
事實上,緬懷國父,除了國父紀念館之外,走一趟台北市中山北路上的「梅屋敷」更顯名實相符,因為國父的足跡曾踏上這裡,雖然現在的梅屋敷已非當年的原址(因捷運工程而遷移),幸運的是,Original梅屋敷早在學生時代我就去參觀過了。
倒是革命聖地廣州的黃花崗烈士之墓我一直無緣拜訪,兩次經廣州轉往他處,心惦記著這事,時間卻是不允許,下次吧!
--------------------------------------------------
》黃菁菁:探尋孫中山在日本的革命足跡
隨著日本人瘋龍馬而到各地去尋覓龍馬遺跡,卻未曾想要找尋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的足跡,直到去年底接觸到資助孫中山革命的日本人梅屋庄吉的後代,在梅屋的曾孫女家中參觀孫中山與日本友人之間往來信函等文物後,才對跨國的革命情誼產生好奇。
一九一一年由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創建中華民國,然而革命之路並不平順,孫中山在革命受挫時數度流亡日本,約六分之一的人生是在日本度過,東京、橫濱、神戶等地都有他的足跡。
去年年底利用假日遊了一趟神戶,除了到一八六八年神戶開港後曾風華一時的外國人居住區「北野異人館」,參觀汪兆銘(汪精衛)政權時在神戶設立的舊中國領事館等,也到南京町中華街、神戶華僑博物館等與華人相關的景點逛逛。
聽說兵庫縣神戶市舞子町有日本唯一的「孫中山紀念館」,因此也特地跑去參觀。從神戶搭電車到舞子站花不到半小時時間,出車站後往海邊走約不到十分鐘即可抵達。
孫中山紀念館原是神戶的華僑實業家吳錦堂的別墅「松海別莊」,別墅一隅的「移情閣」是最知名的建築物。一九一五年建造的「移情閣」是三層樓高的八角型建築,無論是外觀或裝潢都饒富古風,與緊鄰的明石海峽大橋相呼應,遠遠看儼然像幅美麗的風景畫,已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重要遺產。
孫中山於一九一三走訪神戶時,當地華僑便在此舉辦了歡迎午宴,神戶華僑總會接管後,於一九八三年捐給兵庫縣政府,經過整修、遷移之後,在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孫中山誕辰之日正式命名為「孫中山紀念館」,對外開放。
館內的資料指出,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一八九五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首度踏上的日本國土便是神戶,一九二四年人生最後一趟的日本之旅也是神戶。
神戶當時是日本西方的重要門戶,也是許多華僑的居住地,孫中山前後曾十八次造訪神戶,逝世前不久還在神戶發表知名的「大亞洲主義(大亞細亞問題)」演講,呼籲日人支持國民黨的革命,號召日本人要立足東洋,以「王道」對抗西洋「霸道」。
館內陳列著當年孫中山的墨寶、往來的公文、書信,以孫文之名在日本的戶口名簿,與各界日人和華僑合照的發黃相片等。
讓人驚訝的是,包括政治家、軍人、企業家等許多日人,如梅屋庄吉、犬養毅、頭山滿、澀澤榮一、山田良政等因認同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而在幕後默默付出,有人出錢出力,有人甚至犧牲生命,許多支援者當時還無法將支援革命的事實公諸於世。
此外,從歷史資料中也顯現出,隨著革命的成敗,日本世態的炎涼,孫中山於一九一三年春夏兩度訪日,二、三月時他剛卸下臨時大總統之職,為促進民生建設以全國鐵路總督辦身分到日本,受到日本朝野的盛大歡迎,八月時因二次革命敗給袁世凱,以流亡身分再度訪日時,日本政府因有所顧慮而一度拒絕他入境,當時連船都下不得。
雖然日中台之間在歷史上有牽扯不清的恩怨、糾葛,但孫中山的革命成就卻是難得獲世人普遍認同,他在日本奔走留下的足跡,更是值得探究的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