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24 12:15:44| 人氣1,16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張岱年與學術的初心


張岱年先生於上個月逝世,為北京大學添了幾番的哀愁。張先生是大儒,早在二十多歲即寫出了現仍為學子們傳閱的《中國哲學大綱》。閱後人對其之懷念,多著墨於先生一生矻矻為「綜合創新論」而髮白,欲開啟會通中西哲學基礎方法的苦心。其為學之用功,學術之樸素,待人之厚道平等,馮友蘭先生曾經說他「木訥剛毅近仁」。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目前在北京社科院歷史所工作的陳祖武先生,據說為人也極樸素勤勉,院裡提供手機及車子,他硬是不用,寧願騎老鐵馬上班。一次下雪路滑,他改坐巴士,卻坐反方向,結果第一次上班遲到,顯露學人的硬性子與清風揮袖個性。這些老學者投注的工夫,蘊藏在那數以千張的手抄卡片裡,而非任何的頭銜或物質的華美,是真學問而非俗學。

所謂的俗學,以今日話語而言,不外是指功利性的學問。俗學之士做學問的態度,不以知識或學術為根基,反是汲汲營營追逐庸碌之利,或以學術為攀附官位的工具。像在實行科舉制度的明清時期,當程朱之學(程頤和朱熹)被奉為官方正統思想與科舉的教科本思想時,眾人的知識視野便囿拘在四書,把八股文膠漆在利益盆裡,所思所行乃一種異化了的朱子學。這種尚浮華輕紮實的求學問方式,是虛見而非實學。

日本學者岡田武彥曾針對宋明的實學做源流考察,指說「實」原與「虛」或「空」相對,但至宋明其意義便變得多歧,其義有四:一為與虛偽虛妄相對;二為與無益於世相對;三為與空言虛說相對;四為與思辨倫理相對。綜合這四點,基本上可歸納出「實」的具體內涵,它所強調的是:誠實、重現實,具實用價值,實事實得,提倡體認實踐等。將之置入今日的社會環境脈絡,仍有參照意義。

如以朱子之學為例,他所強調實用或適用之學,並非指向我們一般所說「有沒有出路之用」,而是一套對家、國、社會或人類共同生活有實際用處的學問。它的用處關乎「人倫日常必然之事」,是與人倫道德、政治、經濟、社會上的原則具體政策相關的知識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實踐實學的知識,才能建立起社會、人倫與自然的「法則」。

只不過,當一套思想被制度化之後,弊端便逐漸產生,被列為官方學的朱子學問,成為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用來維護君權的合法性,與最初朱子學裡抑制君權之構想相去甚遠;同時利祿之門大開,學術與思想淪為攀緣的梯子。所以當時異端原指稱佛老思想,後來便指向儒學內部的異化──俗學之起。

在此談實學與俗學,不為復古打旗幟,而在價值創新。因為它仍可在為現代學術反思之余,起著暮鼓晨鐘的作用,讓我們重新思考與尋找對待知識與學術的那一點「初心」。今日做學術的型態與往昔大有差別,談所謂的「去物質化」或「去功利化」或惹來迂腐之責之嘲;那或是建構個人學術條件與資產的必備工具,但並非是學術精神的根基。於是不可不思是,如何能在複雜與混雜的現代社會,為學術保持元氣,維護學術領域的獨立價值與精神,並對學術價值建立一套判斷準則。

張岱年先生一生所心繫的,是如何疏理出中國哲學的面貌,以及用當今的哲學觀點來解釋中國哲學。當年牟宗三先生致力於運用康德的自律與他律概念詮釋中國哲學,也是希望為中國哲學建構「體系」;方東美與梁漱溟先生欲為東西方文化搭橋樑等,至今日劉述先等人以哲學為基點,注重世界宗教與倫理的對話與溝通,背後所支撐的價值信仰,即是促使學術價值創造與現代化最大的動力。

以上幾位先生,是以學術經世,其實學之功不在外在的事功,而是為建立精神與文化價值系統提供方法,殊為後輩們所景仰。然實學與俗學雖涇渭分明,但也相互依偎,如何在這其中堅守一種學術立場與知識原則,以及拿捏它與社會的關係,或是現代學人的考驗。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161) | 回應(2)|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專欄】道教儀式空間的聖俗轉化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從觀念史到新思想史

讀.冊.人
春雨宜讀書;夏雨宜弈棋;
秋雨宜檢藏;冬雨宜飲酒。
2009-03-05 13:19:11
山人
讀.冊.人

謝謝。四季之情,人之情矣。
2009-03-08 10:07: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