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05 01:29:04| 人氣2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表演相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表演慾 @

 我養過一隻小狗,牠的「絕活」是當你在牠面前張開手掌,牠就會提起一條腿將腳掌放在你的掌心上,然後,我們會讚牠乖,摸摸牠的頭甚至給牠吃的;久而久之,每當我們責罵牠時,牠都將這「絕活」重演一次,希望得到原諒或得以「減刑」。單純的小孩子同樣有很多「絕活」,他們會聞歌起舞,他們會看到某個畫面就做個古怪的動作,而小孩身邊的大人們每每都為這些可愛的「絕活」歡喜若狂,然後會邀請其他的大人來欣賞,「跳舞給阿叔阿姨看啦!」,小孩起初會有點害羞,但最後還是表演了,表演後大多獲得了讚美與掌聲;後來,那「絕活」漸漸就成為了小孩在大人面前受歡迎的表演項目。
小朋友在玩「煮飯仔」、玩洋娃娃、唱歌跳舞都是遊戲性質的戲劇活動,無數的教育學家證明過那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行為,然而,關鍵在於那同樣是不具表演動機的自發行為。在不斷的操演下,小孩很快就清楚察覺到這是一種表演行為,掌聲與讚美即成唯一目標;從遊戲演變成工作,遊戲過程中自然發展出來的「可愛」與「快樂」往往變成表演中的樣版表情,然而,大人們卻仍然樂此不疲地說:「跳舞給阿叔阿姨看啦!」而為了這種「表演技巧」在慶祝晚會、比賽、匯演特多的日子中大派用場,大人們努力保留那些「可愛」的表情與動作,然後,再將這些「可愛」重覆拼貼及穿插在大人預設的主題當中。我的親身經驗是,看見一個舞蹈老師,喝令台上綵排中的小孩「天真些」、「可愛些」。所以,小孩在舞台扮演的實際上是他們師長心目的標準形象。小孩的表演,滿足了大人的慾望,他們很快就在學校戲劇、家庭戲劇中,學會了社會戲劇的生存模式/表演技巧:落力地表演,討好那些有權力的、給你讚譽或好處的人。
說回我養過的那隻小狗,由於日子有功,每次當我們在牠面前稍為大聲一點地談話,牠就馬上把一條腿提起來。我們那時還慶幸自己培訓了一隻機械狗呢!

@ 潛台詞@

在「創意的」、「活動的」、「愉快的」口號底下,老師們努力尋求「創意的」、「活動的」、「愉快的」的教學方法。那天,我在教室中看到了一場熱鬧的教學演示,學生主動的、積極的、愉快的隨著老師清晰的指令,一起討論、自由地角色扮演;在這麼一個戲劇化的教學中,外人看去或許會認為有點嘈雜與混亂,然而,在這些「噪音」中,其實正播種著很多學生們怪異的想法與獨特的見解;在一個開放式的課堂設計中,少不免要有師生間的問與答;教師問:「在剛才的角色扮演中,父親的角色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A組的同學互相推讓了一會,終於有人回答:「很無奈!」,老師聽了猶豫半拍,終於循序地重覆了「很無奈」三個字,然後要B組回答,B組說:「父愛很偉大。」老師眼睛也亮了起來,也重覆了那句「父愛很偉大」,但聲調卻是刻意地提高的,然後加上註釋的說:「對啊!我們的父親真的很偉大啊!請給他們掌聲鼓勵。」全班同學也合作地鼓起掌來。
  掌聲後的課堂活動,照樣熱鬧,同學們的扮演依舊投入,討論的過程明顯比之前「快而準」,「父愛偉大」成了這下半節課的重點;不過之前的噪音中,我再聽不到在嘈雜與混亂中的「非主流聲音」,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掌聲鼓勵」。教室的戲劇中,學生相對地主動參與,老師相對地權力下放,然而在這麼一個開放的架構中,卻貫穿著一個不許動搖的「標準答案」;「做中學」讓我們不是乾用說的,老師的肢體與表情中隱性的教育(潛台詞)往往更被重視,前面的戲劇活動如何創思、如何多元,老師眼睛一瞪,嘴稍稍向上,還要來一個「鼓掌」音效,聰明的學生很快就知道,自己往後該扮演個怎樣的標準角色。原來關於「父親角色」的多元論述,完完全全被「父愛偉大」的掌聲所掩蓋掉。
在教室的戲劇中,學生對「父愛偉大」這台詞朗朗上口,然而當學生回到社會的、家庭的戲劇時,A組同學的「很無奈」卻是揮之不去的潛台詞。

@ 主角 @

一齣戲中必有主角。一般而言,主角在戲劇故事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他/她的一舉一動無不流露著戲劇的主題。然而,主題畢竟是編導的,並不真正屬於主角,主角只是為服務主題而存在。
一男一女要結婚,主角當然就是這對男女,然而,當結婚變成了「婚禮」──一個要被觀看的儀式,「表演性」就馬上存在,而要表演出來的主題,大多都是親朋戚友的高興、某些人與某些人的交情、身材與衣著品味,以至家族的財富;而男女主角彷彿只為服務上述這些主題而存在。不過,有些心地好、又孝順的新人會主動自導自演這場婚禮,主動服務這個與自己結婚這回事沒有太真接關係的主題。
類似例子還有更多。電視瘦身節中,女孩說她參加這個瘦身計劃,是因為受不了朋友的目光和不能穿起出席宴會的晚禮服,瘦身的主角是女孩的身體,然而,身體的改變卻是為了服務朋友的目光與一件衣服。又如早前,趙紫陽先生逝世,香港兩份報紙以此為頭條,一個標題是「『自由了』」,另一個則是「還他公道」之類,兩個標題,一個煽情一個口號,悼念是主角,表演的主題卻是背後的政治訴求。
一次有個小學生雀躍地拉著我,要給我說一個故事,那個故事是爸爸告訴她的,故事中沒有什麼「深刻的教訓」,學生說的也不算精彩,但我仍舊記得她說故事時的笑容,因為在笑容裡我看到一段很和諧的父女關係;然而,在早前看的兒童講故事活動中,感覺卻剛好相反,比賽中,有十多個學生用同一套聲調、動作、表情講同一個故事,「兒童」與「故事」本來是比賽的主角,然而,表演出來的主題卻是老師的「訓練有素」。我就這件事與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辯論起來,老師說:「不是老師要說十個同樣的故事,而是上級有命,不得不這樣做。」我說,十個「狼來了」也應有十個不同的說法啊!老師既不忿又無奈地回應:「我主要的工作並不在教育學生,而在交功課給校長或家長。若不交功課,可能連教的機會都沒有了,還說甚麼以學生為本,以校長為本好了。」
這個表演的主角是何等輪廓清晰,主題思想是何等呼之欲出。

@ 演技 @

很多年前,王菲在電影《重慶森林》中的演出引起過一些爭論,有人讚她演得自然有個性,有人認為她不過是在做自己,不算演戲。
究竟演自己算不算演戲呢?如果我們將這問題放到現實中的社會戲劇或家庭戲劇時,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要演活自己,也並非想象般容易。要演活自己,我們首先要面對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的生存環境是否允許我們去演自己?就以家庭戲劇為例,有些真實的情緒例如憤怒、不滿、激動甚至過於快樂,在「和諧」的原則下成為家庭中的禁忌,因為它們威脅到家庭的和諧,所以都是遭受排斥的「不受歡迎情緒」;為了使自己「可愛」些,被「包容」,家庭成員,尤其缺乏權力的小孩或女性,特別需要將這類情緒壓抑,甚至變得憎恨自己擁有這種情緒。長期從事身心治療的學者克莉絲汀告訴我們,這樣的後續發展是自我憎恨、自暴自棄,排斥的心理則會導致我們以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世界,不懂接納所謂「異類」的人或事。在不斷修正和排斥真實情感之下,我們就得面對第二個問題:我們能否演出真正的自己?我們真正認識自己嗎?在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中,作者必須把自己置身主角/自我之外,以一個跟日常生活不同的層面來觀察和體驗自我,這樣才可以認識整體的,並非片面的自我,從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但巴赫金也認為這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一場生活的掙扎和搏鬥。所以說,要真正演出自己,也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巴赫金更認為這是一種最高的美學追求;或者,為了減少掙扎和搏鬥中所承受的痛苦和傷害,有些人索性在社會戲劇、家庭戲劇甚或愛情戲劇中使自己成為編導,自覺或不自覺地要別人去扮演編導自己,實現編導的理想,同時也剝削別人/演員實現自我機會。
說回王菲的問題,我們說王菲做回自己,那究竟誰(包括王菲)又可以知道怎樣才是她「自己」?抑或,她不過演好了媒體眼中的那個叫「王菲」的角色而已?       
@ 觀眾 @

近年,戲劇演出為了擺脫編導的獨裁,漸漸出現了一種以演員自我表述為中心的集體創作方式,企圖讓演員不再為編導代言,在劇場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可惜,美國批評家布魯姆卻說讀者有「誤讀的必要」,於是無論演員如何自我表述,觀眾們卻更積極地表演自己的詮釋,戲劇學者周慧玲稱之為「觀眾表演」或「評論表演」;她以三十年代電影紅星艾霞和阮玲玉之死為例,指出當時左翼人士熱情的評論並不在於還原死者的原貌,只是透過對死者的評述「建構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在一些商場空間的研究中,有學者則指出在這些私有化的「公共場所」中,消費者的路線、接收的訊息,以至價值觀等,雖然都會被商場的設計所控制或轉換,但消費者本身仍有與之抗衡的方式,這種抗衡不在於長期擁有這些空間,而是改變空間的功能,發掘使用這些空間的其他可能性,例如在大型CD 店中試聽新唱片等候友人;夏天時,避過沒有冷氣的街道,從商場的一個入口進入,另一邊入口離開,「嘆冷氣」、「過冷河」;又或者在快餐店中叫一包薯條,溫習一個下午,開幾個小時小組會議等民間智慧,都可視為一種消費者的抗衡,一種觀眾的表演。
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而言,歷史不一定是真實的過去,歷史學家因其書寫習性、學術背景及社會壓力等而書寫出主觀的「歷史」,而讀者則必須主動地選擇和比較不同版本的「歷史」,再以自己的方法去詮釋。
主動選擇、獨立思考、自我創造,似乎已是一個當代的演員、觀眾、讀者、消費者或公民必備的條件,如果缺乏了這些能力,我們很容易會迷失在這齣社會戲劇中,變成編導者的超級木偶,終日任人擺弄,人云亦云。

台長: chong+neng
人氣(2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