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11 21:54:05| 人氣1,5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家屬及團隊篇:臨終的道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後這一刻來臨的時候,總是出人意料之外,即使事前有再多的心理準備,也永遠不夠。我經常接到病房打來的緊急電話,要協助處理病人臨終時,家人的情緒。





當我趕到病房的時候,「他為什麼沒有遵守約定,一個人先走,放我自己在這裡!我不管啦,老鄭你要醒一醒。」鄭阿姨一邊嚎啕大哭,一邊對著病人說,幾次哭到激動的地方,幾乎都雙腿一軟的就要坐到地上,我和護士小姐先扶她到離鄭伯伯稍遠的椅子上,「他怎麼可以這樣?就丟下我不管!」我把手輕輕地放在她的肩上,柔聲地說「我想伯伯也是很不願意離開你的,可是今天疾病卻要把他帶走。」「他現在看到你這麼傷心難過,心裡一定非常捨不得,假如伯伯還能跟你說話的話,你覺得他會跟你說什麼?」這個問題讓鄭阿姨的歇斯底里慢慢地平穩下來。

這是一個不真實的時刻,人明明還在眼前,為什麼說他死了?有時候需要讓家人碰觸病人,感受人死之後種種身體上的變化,甚至去呼喚、搖晃病人,真真切切地看到病人沒有反應,家人才能接受雖然還在眼前,可是已經過世的事實。

假如以Worden的悲傷四個任務—接受病人以死的事實﹑體驗悲傷的情緒﹑適應新的生活到重新投注能量到新的關係—來看,讓家人能夠在場,對未來的悲傷來說,是很重要的第一步(註一)。除非家裡面有成員呼天搶地,造成現場很大的混亂和不安,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家人的反應,而需要暫時把該家屬隔離以舒緩情緒之外,我都會盡量鼓勵家人—特別是主要的悲傷者—留在現場。

讓臨終的場景盡量安祥平和,對於日後的悲傷會有幫助,然而假如出現的是另一種極端的狀況,在病人臨終的時後,要求所有的家人不准哭泣,並且同聲唸誦某種經文,做某些特定的動作,不能配合的要離開現場,而且態度非常的堅決和嚴厲,認為這樣才能幫助病人順利的離開人世,順利到達另一個世界,我覺得這也是矯枉過正的反應,試想假如人死後的靈魂仍然能保有人的思考,當靈魂尚未離開病房,卻看到自己親愛的家人被迫不能表達心裡面的傷痛﹑不能傳達對死者的不捨,靈魂難道不會很困惑﹑很捨不得看到家人強忍的樣子嗎?

幫助自己和其他人適度的表達情緒,是在場家人的一門功課。

面臨重大的事件,有些人需要先發洩情緒,可能是哭泣或者茫然不知所措,接著才能用理智處理事情;有些人卻要用理智先處理事情,或許是聯絡其他人、通知葬儀社,之後情緒才會慢慢浮現,只要兩個部分在悲傷的過程中都能夠出來,就是正常的方式。在那個時候,護理人員通常會引導家人和病人說話,做最後的道別,假如進一步能夠引導家人協助護理人員,幫病人擦澡或者換裝,通常是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家人盡快平靜下來,使得整個病房裡面的氣氛從極度的悲傷轉變成平和安詳。

除了大人之外,小孩子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重點。很多人不願意小孩子在場,深怕他們受到驚嚇,可是受驚嚇的原因可能不是來自於病人外貌的改變,而是當時其他家人的激烈情緒反應。這個時候我會請大人陪同小孩子一起到病房外面,用小孩子能懂的話語讓他們瞭解現在發生的事情,解除他們的困惑,同時陪著他們去想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能夠做什麼,增加小孩子的控制感,這些都有助於小孩子日後的悲傷。有的時候家人會用自己的方法要求小孩子參與,譬如說把他們抱到死者的床邊,雖然小孩子滿臉的驚恐,仍然不斷地要求小孩子要靠近死者﹑跟死者說話,卻沒有顧及小孩子的情緒和想法,這樣做只是滿足了大人的需要,卻可能加深了小孩子的悲傷和恐懼。

假如是熟悉的病人,我會去和他道別,有時候感覺病人好像還在這個房間裡面,甚至幻想他會不會突然坐起來,然後被自己的念頭嚇一跳,「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我告訴自己,與其要悲傷,想想生命的意義似乎簡單得多,可是不去想悲傷就不在嗎?走出彌留室的時候,我忍不住先吸了口氣,再用力地呼出來。

註一:
李開敏、林方皓等人譯 (民84)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J.William Worden著,台北:心理出版社。

台長: 劉乃誌
人氣(1,5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