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17 21:44:13| 人氣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要唸活的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實中習來的知識最珍貴
( 文/蘇岱崙)


褚士瑩遊遍世界的經歷被許多年輕人欽羨,他更擁有台大、開羅AUC、哈佛等大學的學士、碩士學位。他今年31歲,全世界都是他的教室,他是怎麼做到的?

我中學時到新加坡作交換學生,是第一次遊學兼留學的經驗。我突然覺得,那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大學時,我大概有一半時間,不只是寒暑假,只要一有空,大一、大二去日本,大三、大四便到埃及修學分。大學畢業以後,到埃及念研究所,埃及那裡結束後,又到美國去唸書。

動機: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

大約在80年代、當日本要開始建關西海上機場,那時的我就想,這真是我這輩子聽過最棒的點子了。當時跟很多年輕人一樣,關注環保的問題、機場噪音的問題,把機場搬到海上是因為不會影響到陸地上的安寧。所以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希望到日本,不只是在語言,而是整個環境,因為想要在海上蓋機場的民族,應該是我會想學的。

當時對我來說,去日本念語言學校不是我所需要的,我希望在大學裡比較有彈性的修課,所以得直接和他們學校、教授談,知道有哪些課程是我可以單獨修學分的。後來我分別在日本的中央大學、立命館大學修了一些國際關係的課。

我在旅途中遇到許多日本年輕人也是在國外修學分,不見得要放棄自己學校的學位,所以很多日本學校也比較有這方面的概念,學分配合起來還滿容易的。只要你有適當的保證人,和教授談了之後他也同意,制度都不是問題。

我並沒有停掉台灣的學業,常常是在學期中時過去日本,再回來台灣考期末考。我並不會特別建議這樣的情形,只是因為我當時在台灣覺得沒有學到我想要學的東西。

去埃及則是因為,我大學學的是政治,在台灣都強調英美的的哲學、政治思想,總覺得對於中東、阿拉伯世界有很大的空白,好像月球的背面,怎麼轉都看不到。

當時我正參與聯合國的青年工作,一個最好的朋友是在埃及長大的印度人,建議我可以在那裡待待看。其實去的時候還滿感傷的,因為出發前一個月他便出車禍過世了。

在埃及待的時間差不多了,本來沒有打算去美國,打算去西伯利亞葉爾庫什去念副博士,但後來覺得如果有機會能在哈佛念幾年,或許可以改變對美國的成見。

收穫:不同角度看世界

收穫應該是教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

不只是跳脫台灣,也跳脫傳統的美式教育。因為大部分的教授都留學美國、歐洲,吸收這些二手資訊也夠了,就算是學一樣的東西,我也希望是自己去學。

在埃及,上課本身都還是一樣,只是走在校園裡就發現自己很不一樣,因為沒有亞洲人去,他們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我也重新學習,不要把自己想成是中國人、台灣人,我就是我,沒有人和你做比較。

他們的國際學生,基本上是阿拉伯世界,或舊蘇聯國協一些國家的學生,他們把到埃及來唸書看成是一種朝聖。比方說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女孩,到埃及來她們覺得獲得空前的自由:可以說她想說的、可以開車,她會覺得自己是有用的、獨立的現代人。也有很多因為受到戰爭影響學校關閉,學生就被轉過來,像從貝魯特、科威特來的,從他們身上,就會知道很多戰爭的事情。也有許多巴勒斯坦的學生,因為一般我們都會從比較同情以色列的角度,當你身邊都是巴勒斯坦人時,你又會從另外一個角度知道這些故事。

在埃及,我會覺得自己好像重新活了一遍,從一開始一個字都聽不懂、一個人都不認識,然後開始交第一個朋友、和人家第一次吵架,吃第一次的食物,所以東西都是新鮮的。

每天早上就會有街坊鄰居來跟你講解《可蘭經》,希望你能接受洗禮,很有趣。

我雖然最後沒有被「感化」,但我也學到了很多,每個文化都有驕傲與盲點。但是本位主義太重的國家,總是要讓別人覺得很屈辱、讓自己的歷史很驕傲,這是行不通的。很多在台灣長大,或作一個中國人、華人、亞洲人都常有這種迷思,那是很幼稚、很霸道的想法。

在美國,很意外的我學到了我沒想到的事情,就是用道德判斷的角度來看學問。

台灣比較講究方法,也比較功利,怎樣可以達到目的。就算你是不擇手段,也會找出自己的解釋,所以我們都變成很會解釋的人,而不會用很嚴謹的道德標準來判斷你在未來工作場合裡會遇到的情境。但我在美國有些教授他們特別重視道德的重要性,特別是政治道德與新聞道德。

例如我有個教授,是CBS很資深的新聞從業人員,他在最後一堂課發還報告後,告訴我們,他覺得很失望,覺得大家在一學期裡什麼都沒有學到,報告裡每人好像都在用MBA的想法去思考如何經營一個賺錢的媒體、怎樣有影響力。滿滿一個房間裡,都是最聰明的人,但沒有人想到要建立一個道德最完善、最嚴謹的媒體。

他的失落對我而言有很大的衝擊,就是聰明也沒有用,尤其做人不是在做生意,不是在追求利多。也因為這樣,我也多修了一些我們系上跟神學院合開的課,從神學與道德學來看法律。

金錢準備: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

其實在高中時,你能做的也不多,就是在餐廳打工,週末時發傳單,那時我們打聽到台中發傳單的錢賺得最多,我們就騎摩托車去台中,掛布條、發傳單,半夜再回來。

因為我喜歡寫東西,我也想,到底什麼工作可以讓我寫東西、又讓我旅行,所以就開始寫和旅行有關的文章。又因為我去的地方比較特別,所以後來有些旅行社也找我去開發新的路線。

不過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還是口譯,我大一時就開始在日本、澳洲的日本國際學校當口譯,幾個小時就給幾個小時的錢。如果他請你的話,食宿、交通都會幫你出,口譯的錢則另外付現。

我不會去借錢或向家裡拿錢,做這種非必要性的支出,應該是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

我當時銀行裡至少要預備100萬至150萬元新台幣的存款,而且當中最好不要動到,唸書中若有一、兩個星期的假期,就去打工,或是帶旅行團,或在台灣出書,在台灣賺一點稿費,再繼續去念。

建議:獨立、保持好奇

我覺得要出去留學或遊學,第一,心智、經濟一定要獨立自主。不管是借錢或是和家人拿錢,把讀書當成和現實生活脫節,我覺得是亞洲很保護主義的父母所創造出來的,一面面對現實生活、一面學習來的知識才是最珍貴的,沒有這樣的能力就不要做這樣的事。

第二,一定要對世界保持好奇心。有些人去讀書,只是換一個圖書館而已,他對那個環境,什麼都沒有看到、什麼都沒有接觸,用最短的時間拿到學位,這樣用壓縮的時間,就沒有辦法去深入瞭解文化。如果只是要在圖書館讀書的話,在那個圖書館都可以,也不需要這麼辛苦。

全面去參與另一個世界,不論遊學或留學,都是另一個接近世界真實的手段。

【2002/09/17 CHEERS 9月號】

心得:
也許這樣的文章,早已不知看過千百回,卻永不了解唸書的真諦。文中提到亞洲父母的保護主義過盛,這也是真的。想想現在台灣的學生,哪一個不是拿父母的錢在唸書,就連我也不例外,因為父母保護過度,本來的原始冒險好奇心也因而消失殆盡。我有個親戚的小孩,已經三十好幾歲了,卻仍然每天窩在家裡,不但不出去賺錢工作,連生活費還是靠父母在供給,這樣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她的生活,就是每天蹲在家中,抽十幾根的菸,看成天的電視。旁人都替她感到丟臉,她卻滿臉不在乎。只能說,真是個不可思議的人啊!
歐美的孩子獨立與自主,反觀台灣的孩子卻望塵莫及,當他們的眼界已經擴展全世界時,我們在做什麼?與朋友聊天打屁逛街?還是泡在網咖打線上遊戲沉迷在其中?
並非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圓,就教育小孩獨立自主這點看來,台灣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智慧,是經由自己體會到的經驗而來的,並非一再死讀書上的文字就可體會的;知識份子,不該只是關在象牙塔裡做研究的一群人;唯有體驗這個世界所帶來的樂與苦,才可大聲說出:我是真的活著!

台長: *瑪薇*
人氣(2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