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18 23:48:29| 人氣2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網路小孩—當X世代父母遇上N世代小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網路小孩X世代父母遇上N世代小孩

出處:天下親子報 <mailman@mx.udnpaper.com>

 

X世代的父母視網路如洪水猛獸;更多的N世代孩子視網路為夥伴麻吉。網路時代已經來臨,無法迴避,也不能回頭。面對這個充滿許諾、也危機四伏的新未來,家長和教師,該如何幫孩子做好準備,正確導航?

葉奇鑫的女兒那時候才幼稚園大班。他發現女兒竟然在遊戲網站上,打出完整的句子,和別人對罵。「我沒教她,不知道她怎麼會切換輸入法,也不知道她怎麼學打字的?」他被嚇壞了。幾個禮拜後,他在辦公室接到女兒MSN來的訊息:手寫版「把鼻」兩字。葉奇鑫連用了幾次「震驚、震撼」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感覺。

如果,台灣第一代電腦兒童、曾經擔任過檢察官、起草中華民國刑法第三十六章電腦犯罪專章、目前從事資訊安全工作的葉奇鑫,都會被孩子那不學而能的科技「天賦」嚇到,更遑論普天下對電腦有點懂、又不太懂的父母了。

六年級以上X世代的大人,把電腦當成一個工作學習上的便利「工具」,對網路抱持選擇性態度。N世代(Net,網路)的孩子卻把電腦當成生活裡的「玩具」和「玩伴」:他們四歲就會上Facebook(臉書,目前全球最紅、最大的社交網站),小一就有自己的部落格,會上google map找路、到網路上下載周杰倫的歌……,電腦和網路之於他們,不再是「新科技」,而是等同於冰箱或電視的「生活必需品」。
N
世代小孩是「網路原住民」,X世代父母卻屬於「網路新移民」。再怎麼努力學習,「都帶著口音,無法融入,而且永遠有一個技術落差,」交大教育系講座教授周倩生動的比較。

X世代的父母師長,遇到N世代的小孩,「數位代溝」,已經成為教養和教育上不可避免的新挑戰。

 

科技的美麗新世界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全球性的世代,也是第一個孩子能夠教導父母的世代。……第一次,終於有父母想要弄懂和能做的事,而孩子剛好是權威,」長期觀察網路世代變化、多倫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在《N世代衝擊》一書中宣告,在科技跑道上,孩子的腳步比大人快,也超越大人,而且,每逢一種新技術出現,情況就更明顯。
科技和網路重新定義父母、老師的權威,也顛覆所謂相信專家的體制。
「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在台上教課,如果底下學生可以連上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知識累積的資料庫Google去查證,就可以輕易打敗這個諾貝爾獎得主,」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MIT開放式課程計畫負責人朱學恆提醒。未來,權威和專家都會消失,大人必須放下身段,向孩子學習。世代、師生之間的權力動態,將完全改變。
朱學恆的「預測」已經成為現實。許多國家紛紛思索網路與科技對教育帶來的衝擊,試圖重新改變教學重心,將過去「老師廣播,學生聽講」的「工業時代大眾行銷模式」,轉化為利用網路科技,「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學、參與、協同合作的「客製化模式」。

美國費城四所未來學校之一「科學領袖高中」,利用美國最受歡迎的青少年社交網站My Space的模式,設計出校內的教學網站,讓學生、老師可以像在My Space一樣溝通、連結、上課、研究。老師不再教授必須記憶的知識,而專注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又和別人合作的能力。

連電玩遊戲都進入教室,成為提高學習動機、評量學習成效的好幫手。 由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發的River City Project(河市計畫),已經成為教育性電玩(所謂serious game)的典範。三、四個六年級以上的初高中學生組一隊,在虛擬的十九世紀River City中,共同探索流行病的原因和影響。過程中,學生們必須利用常識和調查技巧,和遊戲中的記號、角色、及同組夥伴互動。同時,該遊戲也提供老師對學生動機、能力、參與的評估。

「有史以來第一次,子女對身為社會的創新中心,比父母更加自在、多聞和內行。……這些孩子正在用非常不同於父母的方式,學習、遊戲、通訊、工作和建立設群。他們是社會轉型的力量。」唐
泰普史考特如此樂觀預期。

面對網路小孩新世代,麻省理工學院比較媒體研究計畫負責人亨利
簡金斯(Henry Jenkins)的形容,或許比較貼近多數大人們的心情:「要承認孩子知道的比我們多,孩子們要去的地方是我們從沒有去過的,那個地方很刺激,也很令人害怕。」

 

既期待又恐慌

美麗的學習新世界還在萌芽階段,網路衍生出來的新型犯罪、與日俱增的危險,卻已快速蔓延全球(見第一五頁)。對每一位父母、教師而言,眼前最急迫的焦慮,不是教小孩如何跟上網路新科技的學習風潮,而是如何保護他們,避免線上遊戲的成癮、網路霸凌、不知名網友與虛擬社交衍生的危險與犯罪……
其中保護網路隱私權,是全球一致的關切。不論在美國最大青少年社交網站、每週增加五十萬會員的My Space,歐洲最大中學生網站SchuelerVZ (已連結五百萬名十二歲以上的青少年),或台灣雅虎、無名小站,N世代開放自己的程度,令父母老師目瞪口呆。

許多孩子將自己和別人瑣碎的資訊張貼上網,從自己的心情到清涼照片。更多孩子「寫部落格好像寫日記」,把最私密的自己和全世界分享。他們也許只是單純的喜歡分享,但是卻沒想到在網路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Google會留下永遠備份。而且有各種人懷抱各種不同的目的,有辦法窺視你的私密世界,查到你的個人瑣事。

連善用網路擄獲年輕選民之心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在最近一次對中學生演講時提醒,「要小心你放上Facebook的東西,這是一個You Tube時代,不論你在做什麼,這些訊息都會在你人生某個階段再被提起。」英國一項調查顯示,六二%的雇主除了看應徵者履歷表,還會上交友網站去看他們張貼的圖文,四分之一的雇主因此刷掉應徵者。曾經在競選過程中深受科技之害的歐巴馬痛定思痛,「在Facebook犯的錯誤,的確會在日後找你麻煩。」

網路霸凌是目前一個極具殺傷力的變調,超越性別、年齡和社經階級,對青少年的危害程度甚至高於一般認為的網路色情資訊。

傳統的霸凌行徑一直存在於校園內外,但透過手機連上網路,加害者輕易擁有數百萬的「線上觀眾」(旁觀者)。幾乎每個星期,都有青少年將欺凌同學,甚至老師的事情,利用一連串匿名的簡訊、電話、照片、影片,張貼在網路上。根據i-Safe組織針對美國四到八年級學生的統計,有四二%認為自己曾被網路霸凌過,五三%曾經在網路上對別人說過「惡毒或傷人」的話。更令人擔心的是,半數以上的孩子沒有把被霸凌的經驗告訴父母或任何一位成人。

網路霸凌絕非無傷大雅的惡作劇,被欺凌的孩子身心和人格發展都受到傷害。目前在台灣網路嗆聲文化氾濫,後果也令人擔憂。

網路發展的黑暗面,讓網路光明的許諾,蒙上一層陰影,也讓家長陷入教養的兩難,究竟該放手,還是管束?管束到什麼程度才合理適切、有效果?

面對一個充滿許諾、也危機四伏的新未來,每一個擔負教養與教育的成人,必須要有四大前提認識:

基本認識一 防堵,不如準備
焦慮和恐慌,讓很多家長老師聞電腦色變,視網路為洪水猛獸,希望一聲令下就全面圍堵、禁止。但網路科技是必然的趨勢,擋也擋不了。
朱學恆舉例,在google上查「色情守門員」,查到筆數最多的反而是「如何破解色情守門員」。號稱宅男教主,從小在電腦陪伴下長大的朱學恆,十月下旬將成為新手爸爸。他逆向思考的呼籲,使用網路,不但不能禁止,反而應該要提早開始、提早學習。父母要花力氣陪伴、教育,讓他知道真正的危險,讓小朋友「夠懂」,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你一直禁止他,覺得是為他好,但五年以後再用,是不是真的比較好?你等於把你的孩子在未經訓練的狀況下,放到一個都是鯊魚的海裡面,你的孩子卻不知道怎麼防護自己,」朱學恆說。

「所有的新發明,剛開始都會讓人恐慌,因為不知道它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台灣雅虎總經理洪小玲觀察,「家長因為不了解,所以會把壞的那個部分想得很大。」洪小玲認為,「網路不好的東西,和我們實體社會的都一樣,」重要的是家長要以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去了解、去關心孩子。

 

同理,取代責備

基本認識二 同理,取代責備
「我不過是叫兒子先出來吃飯,等一下再玩,他摔門大叫:我在打仗,不要吵!」一個爸爸不解的問,有這麼嚴重嗎?如果這孩子是線上遊戲「天堂」三個聯盟的大盟主,正帶領幾萬名網友大軍攻城作戰,誰到前線當射手、誰負責後勤補給運輸,指揮大軍全靠他,他能放著數萬名網友不管,自己去吃飯嗎?

當「網路新移民」碰上「網路原住民」,親子溝通常因數位落差產生障礙,家長完全無法體會孩子的處境和心境,一句「那有什麼好玩!」,彼此關上溝通大門。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指出,家長若未能了解孩子的上網行為和經驗,容易低估網路的影響力,導致不恰當的言論及行為。

王智弘建議,遇到類似衝突,家長應該先試圖跟孩子「訊息同步」,理解孩子上網的活動,或是最喜歡的遊戲,知道背後吸引他的因素為何,家長不一定要認同,但至少要跨出善意的第一步。試著先了解、接納,才有改變和溝通的可能。

中華民國社工師公會理事長張淑慧也強調,青春期的孩子,把網路當成爭取自我權力的空間。許多孩子把不想說、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的心情寫進網路,因為家長不了解,無法掌握,等於宣示「這裡我最大,你對我無可奈何。」網路滿足青少年變成大人,和其他人連結,尋找自我價值的渴望。

基本認識三 問題關鍵不在網路
「現在的網咖就等於八年代的撞球場、九年代泡沫紅茶,都是父母不信任的、青少年喜歡流連的『場所』,」資深輔導師張淑慧分析,每個世代都有讓孩子沈迷的東西,無論漫畫、武俠小說、電玩或網路,都不過是「代罪羔羊」。導致孩子們會沈迷或犯罪的關鍵因素,恐怕不是網路,而是缺乏良好的親子關係、健康的生活習慣,與正確價值觀的教育。

家長要體認,網路其實是現實生活和心理的延伸,孩子會想在網路世界中去實踐未獲得的滿足。在網路裡產生偏差的行為,在現實生活裡也會偏差。

展翅協會(原「終止童妓協會」)祕書長李麗芬自諮商過的案例觀察,從重度使用網路,到行為改變(沈迷),「這中間有歷程,絕非一夕之間。如果家長要到孩子迷上遊戲、不想上學了,才驚覺事態嚴重,就表示親子關係不OK,」李麗芬說。

台灣微軟「二○○九年兒童網路交友調查報告」顯示,半數以上孩子上網地點是自己家裡,但能掌握孩子MSN即時通帳號和密碼的家長卻不到三成。微軟公共事務部資深副理王秀芬因此強調,父母不能以為孩子在房間打電腦就很安全,因為從孩子房間連結出去的世界太大、太複雜,「家長的關心無可取代。」
交網友也是一樣。根據微軟的調查報告,會上網的孩子,有一半會交網友,而且多半瞞著家人和網友見面。李麗芬建議,家長不能禁止交網友,也不能否定網友價值,而要鼓勵孩子說出來,並且告訴孩子,真實和虛擬朋友的不同。

很多孩子沈迷網路,原因可能只是「沒有其他更好玩的選擇」。張淑慧提醒,不論是不是網路,當孩子的生活被某一種活動霸佔,父母都必須提供另外的選擇。

培養孩子多元的興趣,引導並幫助他建立其他嗜好,學校課業之外,鼓勵他從事多元的休閒活動,不論是打球、看書、聽音樂、做料理……,發現自己的專長,帶他找到「更好玩的事」,讓網路生活只是生活中的「興趣之一」,而非「唯一」,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

 

不要畏懼讓孩子成為你的老師

基本認識四 不要畏懼讓孩子成為你的老師
政大廣電系教授黃葳威坦言,家長在網路世界擺明跟不上孩子,必將面對父母權力失落的窘境,「家長就乾脆承認,並在過程中肯定孩子的成長。放下身段請孩子教一些我們不懂的,為彼此設定一些可以合作的目標。」此外,黃葳威也建議,親子平常在家可以自然聊聊一些受挫或出糗的經驗,並常常肯定他們願意講心事,往後孩子遇到問題,才不害怕說出口。
如何讓孩子自信、安全的遨遊網海,又能避免各種潛藏的陷阱?
國內外的學者專家都異口同聲的強調,自制力是給孩子最好的「預防針」。自制力不僅是時間管理,還必須從小、從生活細節開始培養。

台長: 首府
人氣(2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誰家小孩沒家教?
此分類上一篇:當語言不通,表情成為唯一可以解讀的密碼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