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28 16:41:46| 人氣67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8.16 第29天 (三) 毛王爺 與「依達邵」的子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後我們走過幾段街路,到一間〔毛王爺之家〕參訪,裡面的照片超級多,關於毛王爺的資料,底下放上兩種版本 - 
─────────────────
1.毛王爺本名毛信孝,是少數受過日本教育的邵族人。民國三十八(一九四九)年 蔣公來此時,毛信孝率族人在碼頭迎接,以表演歌舞來歡迎, 蔣公對邵族部落組織並不清楚,遂以「酋長」稱呼毛信孝。但邵族本無酋長制度,真正頭目也非毛信孝。積極的毛信孝後來又組織邵族歌舞團,前往前線勞軍,聲名大噪,社會上乃以「毛王爺」稱呼他。據毛信孝後人表示,「毛王爺」其實是 蔣公稱呼毛信孝的。如今,毛信孝的孫子仍居住在德化社,經營「毛王爺之家」藝品土產店。
http://taiwan.wcn.com.tw/b5/special/SunMoonLake/sun-11.shtml
─────────────────

2.炮火下的勞軍團

   戰後,國府遷台,日月潭成了當時的總統蔣介石最愛遊賞的御花園。劉秋香記得,總統要來的前一天,憲兵會先通知,警察就吩咐打掃環境。幫他駛船的人也要把舢舨洗乾淨,粉刷得「青青青」。等時候到了,族人就穿著傳統服飾到碼頭迎接。「跳這一場,四百塊,卡早的錢真大圓,阮若分得三、四塊,就夠一家伙買一個月的油鹽了!」

   邵族獨特的杵音令總統十分激賞,於是隨口問問負責招待他的毛王爺(毛孝信)願不願意去勞軍?民國三十八年,那是國共戰事還在進行的尾端,毛王爺在為名就裡的情況下勉強答應,三天後軍用卡車就來載人。他只好硬著頭皮找來二十位族裡的少女,帶著木杵舂器上車。

   「阮根本不知道要去叨位」,當年二十三歲的劉秋香糊里糊塗地被送到機場,「第一次坐飛機,炮花就在外面隆隆叫,驚死阮這一陣查某人!」下了機,才知道目的地竟是還在炮火下的舟山群島。

   這支來自台灣的勞軍團深受阿兵哥歡迎,他們待了二十天,每天坐軍艦換一個島表演,「雖然累,但這些英俊兵仔的掌聲有夠響,阮跳得差點要落胎(流產),還是甘願!」當時已經懷了第二胎四個月身孕的劉秋香說。

   這次勞軍,雖沒賞金,但每個人揹回一大袋的魚脯、魷魚乾作「擔路」(禮物),也夠光采返鄉了。往後,這支邵族美少女杵音團便成了勞軍的熱門團體,她們全台灣島內島外走透透,雖然沒錢賺,但也沒怨言。個性豪爽的劉秋香笑著說,大家都知道阿兵哥窮,生活艱苦,他們也很期待有人去表演,所以每次掌聲都特別多,「光是聽到他們這種掌聲,我們跳得再累,也爽!」
觀光鼎盛之時

   邵族的杵音與歌舞隨著總統與勞軍的口碑,逐漸打響知名度,也成為日月潭觀光事業的招牌之作。當時最風光的就屬「毛王爺」一家,他組團表演、設「王爺花園」、開特產店,生意多得作不完。由於「王爺」之名與老總統關係密切,所以當時外國元首每到台灣必遊日月潭,而來日月潭又必看邵族舞蹈,必去王爺之家與高大英挺的毛王爺拍個照,「這些國王,一出手就是塞給一疊美金,你看那時候的匯率,」有位族人笑著說,毛家在當時,真正是「嘩水會堅凍」。

   民國四、五十年代,是日月潭第一波景氣大好的時光,當時陪觀光客拍照,一次三元。今年七十一歲的石阿怨記得當年如果觀光客來得多,往往一整天,「不是跳番仔舞,就是陪照相,腳都站到發麻!」

   接待觀光客即使很辛苦,但是收入也很可觀,這位依娜阿怨含著笑意說,當時大家穿的「番仔衫」很寬,「阮一賺到紙鈔就揉成一團往胸口塞,等塞得鼓鼓的,再趁空檔跑回家,將衣服抖開,讓紙鈔掉下來,家人就趕緊撿,阮再趕快跑回去繼續跳舞。」

-----------------------------------------------

為了寫文章,自己不知道或者是不清楚的,就會上網去查查資料,這也算是一種新的認識跟學習吧。上面這第二個資料,是從這個網頁看到的 - http://www.cesroc.org.tw/newland/hl05-03.htm
這篇文章,內容很深刻,真實的道出「依達邵」子民們的過去,和現在及未來要面對的問題,一個比黑面琵鷺還少的族群,要面對生計的困境,文化斷層與種族滅絕這三重危機,看完自己也有許多的感觸,套一句網頁底下最後兩行字

「依達邵」的子孫,會歸來嗎?
但願,「依達邵」的子孫,歸來吧!

台長: ㄚ男
人氣(67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春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7:34: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