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30 13:13:09| 人氣2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對現文、臺文研究的一些看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一些學術上的思考,進而到真正內化成為人生智慧,與知識的力量,我認為在這期間有時候需要些反思。反思是一種反省的進步,而義理思想的探求,便在於去追求一個能更深層的心靈探索,探索古代聖哲的心靈、探索中國古代先民們的心靈、也探索著自己的心靈。藉著這樣的探索,試著與時空交錯中的歷史感作個聯繫,與中國文學的血肉、靈魂做個進一步的感性溝通,我想這些步驟的確是必要的。在思想義理的追求與增進上,求得自己人生與書中古人生命的悄然相契,我認為很是重要,用自己的生命理解去跟古書做個溝通,這必然是一種心靈上的契合聯繫,這種感受很雷同於你我聽音樂時受感動的情貌,音樂所以迷人與重要,就吾人觀,往往於吾人情感所在,也是那些聯結著的音符生命之所在。書中的言語及文字僅僅是一種表象,或說是一種符碼的表情,那也常是個障蔽,會擋住閱讀人的思路理會。

學術的探求是條寂寞而漫長的道路,畢竟始終是沒有人了解,也是一直被認為「高處不勝寒」的,然而也只有自己知道的,這條路是再如何辛苦都仍要繼續走下去的。追尋這樣的探索,其實全出於自己常常觀察、常常思考的個性,再者,在文字詁訓上,我的興趣雖有卻也不大,嚴格說來,應該是對其加以研究這部分較無興趣。詞章上,我對文學批評及理論顯然有興趣許多,在文學上有如此的興趣,也必然是與現代文學的涉獵有關,因而對西方文論有了莫大的興趣。逛書店、閱讀這樣的興趣成為了習慣,使我一些雜書讀了許多,或許了解的就因而增加。不過終究必須回過頭來先做思想方面的探索,文學觀、歷史通感、以及哲學思想,是我非常重視的三個向度,也是我所認為的知識份子應當要必備的三個條件。當代的環境何如,不復於此批評,因為那並非本文重點,但是我個人之觀點以為,知識份子之所以為知識份子的一種責任感,往往來自憂患於現實的歷史通感。人為自己負責,也在歷史洪流當中身為一份子,而洪荒宇宙、亙古以來的諸多事件與時間的累積,就是歷史感的一種鑑往知來,也可說是個人面對時代,需要有的責任感。為誰負責?為了歷史中的那個生命自我位置負責。

質言之,文學觀感除卻評論及研究之理性因素,就是一種單純的情感與接受度問題。面對文學作品,人往往會拿出生命本我的感性層次去感受,這也是我所認為『時代與感受』是現文中的重要思考方向。從古典跨足現代,文學本質從未流失萬分之一,人類情感的共性在何處,它就在何處。歷史觀感是一種通達的人生感受,因為那是從時代的變遷中體會的。人永遠是歷史的中心,歷史是人性與現實的重要背景。而哲學思想更是從生命中體悟,從似乎毫無可循之處的日常中去探索、去發明的層次。人類社會群體步伐的前進,往往要有一個導引。通過思維哲理的發見,人開始去思考人文的方面,思考人類之間情懷與本質,從此我們可知道,文史哲不能分家,這就來自於此三者都對人類這樣的群體有著最直接的關懷,也影響了現代社會的發展與人類群體的走向。

再者,人生的學問往往於此,讀人生,讀夢想。夢想是一種國度,是跳離歷史現實的層次,達到一個希望他確確實實地存在的國度。人總要對現實的迷茫寄予一個厚望,這厚望就是理想情境的完美展現,於是有陶潛,有『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與其說是對於現實困窘的打破,不如說,人對於現實的撻伐聲響,眾聲喧囂嘈雜,都幻化做莊生的蝶。物即我,我即物,人生境界中縱然挫敗屢屢,但這個「我即為蝶」的夢沒做完,人生的夢就還沒寫完,而文學的血肉軀幹就沒能完成。去掉邊見執著,是使自己與萬物感通為一的方法。但這往往很難,因為歷練始能洗淨人因執著而來的坐困愁城,因此文學與哲理是來自人間世的,是逃不出經驗界的。現代文學及台灣文學中的血肉十分明顯,那就是一種土地及歷史現實的關懷,或說是對於時代環境劇變之感受的投射及吶喊。情感、人性、現實、變遷,都是血肉,缺一不可。即便是對岸的現當代作品,所要反映的也是離不開社會家國之現實,無論是諷刺、是撻伐、是阿諛、是寫實,都指向同樣的對象,做出一樣的關懷,那就是『人』。

我曾經思考過、整理過自己有興趣的書籍,當然,在別人眼裡我這幾年的閱讀方向是越看越專門、越讀越深澀,總是看些別人望之卻步的東西,或許也因而對我產生了「此人實不可親近」的感覺。我想我這種閱讀是深受南方朔先生影響,雖然我有我興趣上的堅持,但我想,唯有經典,才真能接受考驗,這是我在文學閱讀上的經驗。曾在書中讀到南方朔先生的閱讀觀,他的枕邊書是漢賦,漢賦之成為有漢一代的文學象徵,我想每個人的解讀是一定不同的。但這些東西越咀嚼越有味道,則是無法否認的。因此在閱讀上,我會去了解最近的市面上有有哪些文學現象,流行者為何?再來便是對這些現象的一種歸納整理,以及心得。掌握了這些才能說真正進入了現代文學。畢竟文字書寫的場域已然大眾化到如斯,要如何知道此書可讀否、需讀否、能讀否,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我想唯有做到這樣,才能說你真的知道現文這塊領域都在談些什麼。現代與古典,只是一種因時代而產生的差異,我認為現代文學的探討,同樣圍繞著人性層次與文學技巧,於臺灣文學方面更加上了濃厚的歷史與草根性的人文關懷。

閱讀與感受是了解台灣文學或現代文學的不二法門,作家時代與讀者時代,也都共同是「現此時」尋回文學真諦的時代。時代變遷是種動力,是種考驗與反映人性真純的動力。因而現文與台文,一樣必要歸入文學史的一種『通史思考』。這種通史思考就如前文所說的歷史通感,文學不能擺脫讀者感受,也無法脫去那一件歷史的外衣。無論是語體文、文言文、日文、台語漢字,一切的文字都只是溝通、紀錄的工具,並不能夠因噎費食,否則只是捉襟見肘,自曝其短。人的情感本就不受任何事物所障礙,文字畢竟不能留住昔日佳人情感餘溫之萬一,但透過文字,我們卻要期望能體會其萬一。這並不矛盾,但卻要有所警惕。語言文字最大的蔽障就在於你我的觀感,也就是你所賦予的生命意義。

最後談談我對閱讀這件事的經驗及看法,在之前我曾寫過一篇曲話,裡面段於自己閱讀經驗有著墨許多,因此就將其節錄部份:

『對於學術領域越來越有興趣的我,在閱讀的質與量上,也比以前深且廣很多。文學與藝術的理論、批評,中國哲學思維,近代西方思想,重新解讀及探究歷史,社會科學於現代社會種種觀感、及人類心理學探究,性別議題的探討,宗教思維的介紹,以至於音樂...等等,都是我關切,而會去注意的方向。因此,我常笑稱自己是個知道的書名比看過的書還多的人。

我在閱讀的習慣上,有時是選擇慢慢思考理解的理論性質書籍,而有時則看一些能真正的沉醉於其氣氛之中的純文學,如現代詩、現代小說。在現代文學當中,我醉心於白先勇先生的諸多作品,也因此涉獵了一些評論文章。許多同學戲稱我是「擁白派」,有時我則開玩笑說我自己是「白學大師」。但對於古典文學,我也是喜愛的,魏晉六朝的文論及先秦的哲學思維,都是我所喜歡而好奇的。古典文學的深厚使我打好了基礎,我相信那是一種內化。而透過對現代文學的喜愛與欣賞,我一面了解人情世事,一面也滋潤我的文學創作。因為我對創作的熱情,還不減半分。

對文學的喜愛,是我自生於這世界便有的。而接受了學術的薰陶,卻能算的上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大一時經過幾次報告的洗禮,我接觸了許多評論文章,便開始去注意、接觸一些理論性質的書籍。而對這社會及人事的觀察體會,則使我常常對社會科學感興趣。因為閱讀,我得到了許多,我最近終於真能了解莊子的「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之嘆。即使在別人來看,自己似乎懂得很多,但越是透過閱讀來反芻人生的經歷等等,越是覺得自己所知的永遠不夠。』

閱讀是踏進人文殿堂重要的一把開門鑰匙,感受則是參與人文世界的一種體會,人藉著閱讀而通達事理,藉著感受而更能洗練變通。更能活出自己,找到自己的生命定位。唯有找到生命定位,人生才能目標確立,才不枉此生、不虛此行。

任何一門學科、一種學問、一種探索。都要能全然了解後,才有資格說話。我身邊有些人,或是同儕、或是師長,曾對現代文學或台灣文學這些新興的研究方向提出抨擊,或自覺不以為然。我以為,一味盲目的追求流行必然該檢討,畢竟只因為熱門而進入這兩塊領域者也果然真有其人,但在還沒去深入了解之前,是不該全面倒的批評攻伐的。以上嘮嘮叨叨這一些,算是我在現代文學及台灣文學上的小小看法,也可說是我對人文這塊既大且雜的領域裡一點小小所得。

台長: mr.what
人氣(2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