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09 03:31:58| 人氣4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旁觀誰的痛苦?(五、結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苦難靜靜的凋殞)

五、結論

本文以桑塔格與布希亞的論戰為切入點,探討對於苦難的觀看方式。兩個人對於苦難觀看方式的不一,也因而對於苦難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行動、應對方式。在布希亞這裡,由於體認到影像背後所可能隱藏的諸多權力運作的痕跡,因此對布希亞來說,不能了解到這些戰爭、這些苦難是由諸多影像虛擬而成,那麼盲目的反戰,也不過是荒謬的捲入屠殺的假象,捲入這腐爛的擬像之中 。而桑塔格拒斥這樣的論調,他認為即便影像背後可能有著全力操作的痕跡,但這並未否定苦難的真實性,因而對桑塔格來說,面對這些苦難而冷眼旁觀,是虛無且不道德的。

若將這兩人對與苦難的觀看方式,放在文化脈絡來講,這兩人之間的衝突,可視為現代文化與後現代文化,兩者之間長久以來的糾結。這樣的糾結,粗略的來說,其關鍵點在於前者認為其所觀察的事件為觀者之外的實存;而後者,受到現象學傳統的影響,人類意識上的形構轉而成為觀者的所觀之物。換句話說,兩種立場的觀看方式,僅觀所觀之物一者為內,一者為外,然而哲學上能所的結構仍然存在著。

接著,我試圖以詹姆士的純粹經驗主義作為另外一種觀看、經驗的方式,並試圖藉此暴露桑塔格與布希亞兩者之間衝突的癥結點。在詹姆士的純粹經驗主義裡頭,由於觀看、經驗的純粹性,由而使得經驗者與所經驗之物之間的界線消泯了。反過來講,在純粹的經驗裡頭,能所、心物之間的對立是不存在的,沒有觀看的人,也沒有觀看的物,只有觀看本身。詹姆士認為,只有在純粹經驗之外,再加上另一個經驗,意識才由而產生,純粹經驗才分裂成能所二元的關係,對於所觀之物的種種再現的言說與詮釋才得以誕生。

透過詹姆士的說法可以瞭解到,關於苦痛的純粹經驗,是無有旁觀者,也無有受苦之人,有的只是苦難而已。或者以較為宗教性、神秘主義的語彙來說,在純粹的經驗裡頭,身為觀者的我們就是苦難本身。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布希亞與桑塔格的紛爭,便會瞭解到無論是桑塔格或布希亞,他們的言論基本上都未能跳脫能所二分的架構,只是一個重視意識上苦難的形構(布希亞),一個重視的是現實上苦難的實存(桑塔格)。然而無論如何,苦難之於他們兩人都是所觀之物,他們也都只是外於苦難的旁觀者。在這樣的情形下,對苦難的應對行動,若非流於躁進濫情,就是容易失之於虛無冷漠。

苦難,常於世間,有的人為其感到悲憤,有的人以漠然視之。人們已經太習慣反抗著苦難,或者逃避這份苦難。但無論這情緒是冷、是熱,苦難絲毫未有減少,並且因此製造了更多的喧囂,這豈非另一層次的苦難?而藉著純粹的經驗,是否能讓苦難,如花一般靜靜綻放,靜靜地凋殞?



台長: MR.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