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03 13:20:56| 人氣1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攝影創作的若干思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攝影是一種創作,而不只是記錄。

  Henri Cartier-Bresson提出「決定性的瞬間」觀念,認為攝影在拍攝的一瞬間就已決定有關這張照片的一切,依照這般說法,各種線條、顏色、元素、構圖、意向,均取決於攝影者按下快門的那個當下。小傑先前對於攝影的想法也傾向這種主張,對於透過「後製作」程序為影像加工,總覺得這般事後作業好像不能如實的反映「最自然」的那個拍攝時空與心理狀態,這類作品再怎麼漂亮吸引人,還是外逸於經驗世界的產物。

  但是,Andsel Adams用「攝影就像譜曲,沖片猶如實際演出」一語提醒我們,一張相片的成形,並不只有取決於拍攝的決定性瞬間,且得掛靠著後續的沖片過程,才能使影像完備。將攝影當下與後續沖片程序區分開來,帶有濃厚的詮釋學色彩,這種詮釋,可能是沖洗店老闆或小妹在沖片時主觀的調濃或調淡部分色彩元素,使得照片得更形光豔或趨近於沖片者認為的真實色澤,也有可能是攝影者本身在黑白暗房沖片時,主觀的利用不同飽和度的相紙創造出層次不同的作品,而這些沖片工作,也是攝影創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數位時代來臨時,Adams的立論可以改寫為「數位攝影就像譜曲,電腦後製猶如實際演出」。當告別感光乳劑組合而成的銀鹽軟片時代,數位相機裡使用的CCD/CMOS感光元件,以數位訊號抓攫RGB三色頻譜,靠著數位技術取得的攝影資料,也和其他資料形式一樣,都可以0與1的組合儲存在硬碟中。於是,記憶卡和圖像編修軟體的關係,逐漸侵蝕底片與暗房的連帶。攝影作為一種創作,其新觀念與實際應用開始在數位場域上成形,為習於傳統攝影法的專業攝影師帶來難題,卻也為普羅大眾建立廉價的影響記錄開創新的可能。

  或許,五年或十年之後,還拿著Nikon FM2是人們懷舊的象徵。但人們仰賴便捷的數位攝影建立的生活記錄,卻也大量沖淡了影像創作的藝術性格。從1990年代初期的「寫真世代」,到1990年末期的「大頭貼世代」,再到廿一世紀初期的「數位世界」,不同的影像時代呈現著五年級、六年級和七年級對於美感的標準和要求,也定位了影像工作者在不同年代的位置。小傑在想,想透過相機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在現今年代將會更辛苦,因為數位工具和編修軟體的普及,大幅取代了過往應由影像工作者操執的專業空間,雖然半專業或擬似專業的成品仍與專業作品差距甚大,但起碼前者可以滿足一般消費者在成本考量下的美麗欲望。因而,影像藝術家不是朝普羅化發展,以高級消費機種和專業攝影眼光創造價值以分食大眾市場,要不就得往更高階的純影像創作領域開拓,做一般人難以創造的影像意境。試想,當幾米的插畫中那種無垠的想像空間可以從影像拼貼中產生,那會不會是下一波的主流?

台長: 徐小傑
人氣(1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