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21 21:42:17| 人氣1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管已婚未婚還是不婚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摘自30雜誌3月號】 作者江欣怡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8994&#reply_list

40年代,名作家錢鍾書在《圍城》一書中妙喻婚姻:「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六十年後,許多進城的人選擇逃了出去,而在城外的人卻遲遲不願意進城。圍城,不再是心中欲一探究竟的神秘之地。


不婚將成主流?

對於30世代,許多被問及何時結婚的人,第一個反應是:「結婚幹嘛?」但過了30歲,年齡開始加諸壓力,選邊站的關鍵時刻到了,不過看樣子,愈來愈多人決定選擇不婚的一邊。不婚,已經是台灣社會的趨勢了。


未婚者1/4抱獨身主義

從數字來看,行政院衛生署2004年一項調查發現,20~39歲受訪民眾中,有44.5%的民眾未婚,其中不想結婚者占了16%,男女比例分別是10.7%及24.9%,也就是說,適齡的未婚女性中,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抱持獨身主義。

大家不想結婚也反映在台灣近五年來的實際結婚對數上。2000年還有十八萬三千對的對數,到了2004年,卻只剩下十二萬九千對結婚對數。不光是結婚的人變少了,連結婚時間都不斷往後延,2001年男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32.9歲、27.4歲,而到了2004年度更增加為33.0歲、28.0歲。

結婚人數不斷減少、結婚時間不斷往後移,結婚已經不再是必辦的終身大事,但大家為何不想結婚?根據衛生署2004年在「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的調查發現,不想結婚的理由中,男生以「經濟條件不佳」為不婚主因,其次才是「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沒有合適對象」或「怕麻煩」;至於女生不婚的理由首位是「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其次才依序為「經濟條件不佳」、「怕麻煩」、「沒有合適對象」。


社會趨勢使然

社會上適婚男女對自己的不婚立場似乎頗為堅定,但分析此一現象的專家學者卻有不同想法。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表示:「社會上真正不婚的人還是少數,男生40歲,女生35歲還沒結婚都算正常,反倒是26、27歲結婚的人會被認為是早婚。」而兩性專家林萃芬也表示:「這是由於教育時間拉長導致出社會延後,一延宕就必須面臨我要不要結婚的困境。」

婚姻大事是怎麼了?過去,結婚被視為是每個人必經的路途,結婚才能讓人完整,但進入核心價值瓦解的後現代社會後,結不結婚已經沒有對錯的問題,「現在的不婚之所以是一個議題,那是因為之前不婚的情況很少。」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教授羅燦瑛說。

台灣社會出現的「主動的不婚」,其實跟社會傳統功能逐步衰退息息相關。「如果要問大家為什麼不結婚,不如問為什麼要結婚。」孫中興一語道破目前社會的婚姻困境。


兩性意識有差距

過去,結婚是性合法化的管道,並懷有共同教養下一代的功能,但現在兩性交往界線不斷地開放、少子化的現象持續地攀高,加上女性自主意識提振,而男生的兩性意識卻未隨之跟進,結婚的腳步因此被拖延。「我希望我的伴侶能跟我教學相長」、「希望另一半能跟我在智識上鬥智」這是藝奇藝術授權文化公司執行副總范子凡與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余筱瑩對另一半的要求。30世代的女性,有事業、有想法、經濟獨立,她們不要求男人比他們會賺錢、能養家,但她們希望能為對方的智識所折服。因此,婚姻對於這些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已經是負資產而不是資產,而且,家庭也成為她們事業上的絆腳石,沒有碰到非君不嫁的男士,對於女性來說,誰還要結?

但反觀男性,在兩性意識上的腳步卻沒有與女性一起成長。如作家王文華觀察,男生的結婚對象只需外表不錯、個性可以相處即可,但女生的要求便不只如此,沒有碰到「適合」的另一半,寧可單身。兩性懷有不同期待,要結婚的確有困難。


經濟問題是主因

況且,不婚的癥結中,性別問題遠不如經濟問題明顯,這也是許多30世代未婚族不選擇結婚狀態的主因。孫中興便說:「性別差異的確導致不婚,但經濟問題才足以掩蓋所有的問題,因為活不下去怎麼辦?」在非營利機構上班的Daniel也說:「依照我現在的薪水,要養爸媽都有問題了,怎麼養老婆跟小孩?」因此,社會中真正能夠早婚的人,其實是擁有經濟實力的人,而其他人也只得暫時選擇不婚一途。


刻板印象仍存在

另外,仍有一種「被動的不婚」在社會中蔓延,而「總是遇不到適合的男人」也一直是許多女性手帕交之間永遠的話題。女性意識成長、經濟實力逐漸堅強,但女性對男性的要求卻沒有放低,傳統的「三高政策」仍然主宰了女性在選擇配偶時的考量。在條件上,女性仍舊希望男性比她高或與之平等,而可供選擇的市場則不斷縮減,一有「下嫁」的情況出現,周遭的壓力也排山倒海而來,這時父母朋友也都會勸告說:「嫁得不好不如不要嫁。」

無法摒除三高條件,又無法抗拒下嫁壓力,當年齡一步步逼近時,女性在婚姻市場的優勢節節敗退。「有人講,女人一過了40歲,要嫁出去的機會比在飛機上碰到恐怖份子的機率還小。」羅燦瑛開玩笑地說,而這個玩笑也顯示了女性在婚姻市場的現實壓力,那便是年齡。

社會長期貶抑的兩性教育也導致了「被動的不婚」產生。「對我有好感的通常是居家型男生,可是我就喜歡那種有點壞壞的男生。」一位在公家機構工作的女性這樣說。因為缺乏戀愛的實戰經驗,常常讓「喜歡的人」與「適合交往的人」產生差距,導致落花有情、流水無意的情況常常發生,而這類型事實與認知的差距,也造就了許多人在戀愛階段便鎩羽而歸,更不用說攜手抵達終點──結婚禮堂。


不婚的五大理由

綜觀各種環境、私人理由,我們歸納了五種不婚的原因。


1. 缺乏金錢

經濟問題可以說是男性、女性踏入結婚禮堂前首要考慮的問題。羅燦瑛便一針見血地指出:「婚姻本身就是一種交換關係。」一位大學女教授與男友交往多年,遲遲未能跨入人生另一個旅程,原因就是另一半在經濟各條件上並沒有比較好,「沒有誘因為什麼還要結婚呢?」不光這樣,在形容理想配偶的條件中,「經濟穩定」往往是最起碼的條件。


2. 不滿現狀

一想到下一代教養問題、社會治安問題,30世代便對婚姻裹足不前,范子凡就認為:「結婚只是一張證書。」孫中興也指出,政府並沒有保障結婚會得到什麼好處,倒是小孩教育責任等壞處,讓很多人都不願意結婚,而Daniel也表示:「我一個房子要花二十年供養,我還養小孩跟老婆嗎?既然這樣,更不用結婚。」


3. 恐懼婚姻

對於婚姻,大多數的人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不只害怕套上婚姻的枷鎖,也害怕自己選錯人,埋葬了一生。不過孫中興也指出,除了許多因為家庭太緊密而不願意離開,或是因為看到爸媽爭吵一輩子而放棄婚姻的案例之外,大多數的人實在不應該害怕點錯頭,因為還是有退場機制──離婚。


4. 一切隨緣

有結婚意願卻結不了婚的人當中,有很大比例闡述自己未婚的態度都是「隨緣」。對此,孫中興說:「由於社會並沒有提供正確的情感教育,一碰到感情問題便求助算命迷信,要別人幫你決定這人是不是可以嫁或娶,但如果隨緣就只是等在那裡,不積極做些什麼,這是很錯誤的想法。」隨緣常是許多曠男怨女的藉口,也讓他們在原地空等。


5. 條件矛盾

對於理想伴侶,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但矛盾源自於不夠認識自己所致,而開出的矛盾條件也常常造成未婚男女無法找到心中的另一半。「某些程度上我也是矛盾的,我希望的對象是溫暖的,但又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要有書卷氣但也要會運動。」這是銘傳大學講師張舒斐對於另一半的條件,不過她也覺得,如果找不到適合的人,也沒什麼關係。


不婚族自處之道

主動的不婚與被動的不婚常常是複合理由的產物,而不只是單一原因形成,「但儘管不結婚,不代表不需要親密感。」林萃芬說。


親密關係不只一種

30世代不結婚,並不代表不選擇同居或其他產生親密感的方式,但在不婚當道下,現代人已經發展出許多培養親密關係的方式,養寵物可說是當紅方法。

「我最近養了隻紅貴賓狗倫倫,牠就好像是我的小孩一樣。」KKBOX行銷業務處專案經理陳亦均說。而王文華也觀察到,30世代寵愛自己、獲得樂趣的方式變多了,像是健身、瑜伽、SPA等。過去由伴侶得到的寵愛感,現今有經濟能力後,更可由這些服務產業中獲得。

婚姻的替代方案已經愈來愈多,而薄薄的一張結婚證書,卻只讓人發現婚姻的薄弱。因此,對於想結婚結不了、或不想結婚的人,未來都必須面對可能孑然一身的景況,這時候不管在理財、保險以及未來單身的心理建設,不婚族都必須培養正確的心態面對。


單身更要做好規畫

羅燦瑛便表示,沒有結婚也要為自己妥善安排,因此,經濟上的獨立自主、老年後的醫療照護,以及未來與原生家庭及朋友的關係,都要盡力維繫安排。

而在理財上,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指出,不婚族最好先設定短、中、長期理財目標,而在保險上,單身者生病時的看護費用更應納入醫療保險規畫中,而當紅的年金給付型養老壽險,也可以讓不婚族在老年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而在心理層面上,林萃芬也提醒,單身者應該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家人感情好,歸屬需求才能被滿足,而且,單身者別忘了結交數個知己好友,相互提供親密的交流互動。但不管是否準備穩當,專家學者也提醒,單身者一定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才能懂得如何跟自己相處。


$$$$$$$$$$$$$$$$$$$$$$$$$$$$$$$$$$$$$$$$$$$$$$$$$$$$$$$$$$$$$$$$$$$$$

「社會中真正能夠早婚的人,其實是擁有經濟實力的人,而其他人也只得暫時選擇不婚一途。」該敘述是否反映社會上的實際情況,並不能以文中對於未婚人口的調查分析來下結論,而應該從作者所謂「真正早婚」的人口中作調查,才能得知這些「早婚」的人是否屬於「擁有經濟實力」的族群。以一般從社會新聞來看,目前社會中早婚並生育的人們有相當部分是屬於低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不足,或是不具正當職業、無節育觀念知識的,因此,依據文章或許可以表示暫時選擇不婚的人乃是出於經濟能力的不足,然僅以對於未婚人口的調查就要做出如首句之論點,基礎是完全不足且本末倒置的。

如前述,「社會中真正能夠早婚的人」並不必然代表是擁有經濟實力的人,也不表示能夠早婚意味著一種優勢,相反地更有可能代表著一種個人執著於婚姻及家庭的觀念,其中婚姻對個人意義大於經濟或事業上成就所帶來的滿足感,在此是否經濟能力高低就不是主要的影響力﹔另外「早婚」很有可能是由於個人「不得不」走入婚姻,而不得不的原因,可能性就很多了,這就必須依靠對於該族群的調查。

除了經濟因素之外,導致人們不婚的情況恐怕更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是經過重新檢驗婚姻的必要性之後所作出的反應,認真看來文中所列的不婚理由雖然存在,但其實流於表象。在單身規劃方面,社會對於單身者的未來規劃一直以來都提出相當多的建議,對於單身者來說是相當良好的教育,但認真說來主動不婚者通常本來就是對於自身有良好規劃的族群,而財務及中老年規劃卻不應僅針對單身者,而更應該教育已婚甚至生育者,因為會發生在不婚者身上的問題,不必然跳過已婚者就不發生,甚至已婚族群如缺乏規劃,將連累伴侶及下一代,影響的層面更廣,因此在財務或中老年規劃方面,不婚、未婚或已婚,這些頭銜或分別不應該是規劃未來的依據。

最後,「懂得如何跟自己相處」更是所有人都應該重視的課題,不只單身的人要懂得跟自己相處懂得愛自己,已婚的人更是需要,難道每天跟太太/先生或孩子們在一起,就不必跟自己相處了嗎?以婚姻身分來區別是否應該學習與自己相處的學問,是這個社會對個人教育最大的謬誤,而任何一個具教育作用的工具對本議題都應該更加謹慎處理及週延的思考,不是抄抄數據,訪問兩三個學者即可交差了事。


台長: 魔多拉
人氣(1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