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08 23:35:02| 人氣12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面對> -- 兩個世代 =\= 兩個世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面對

其實我還沒有讀過小野和他女兒李亞小姐合著的這本書,只是在校園裡看到了他們要來辦座談會的海報,就趁著老師不在的時候翹班去聽了。(結果回研究室老師就打電話來問早上為什麼不在…真是不能做虧心事阿 ///)

這場講座,其實與大學部通識課程做連結的一系列活動其中之一,所以現場的聽眾大多是大學生。會想去聽這場演講,其實是因為對親子溝通得主題有興趣,還有主講人之一的李亞和我年紀差不多,我想知道那樣一個成長環境和我完全不同的人,過著甚麼樣的生活、有甚麼樣的想法。

還記得國中、高中的時候,寫心得報告的書,作者大概就是小野和劉墉了吧。很久沒有讀,還會把書名和作者配錯….。今天看到小野本人、聽了他的自我介紹還有他談到自身成長過程與他教養小孩方式之間的關聯,意外地感到心有戚戚焉。

小野提到,他對自己小孩管教方式的開放,也許是源自於內心對於父親教養方式的一種反動。當然,不認同不代表沒接受,我想小野即使有這麼多和他父親不一樣的想法,他的人生許多方面還是受到他父親的影響,他還是承襲了一些觀念而一路這樣努力過來了吧。

小時候,我也常常想,「以後絕對不要用爸爸現在教我的方式去教我的小孩」。而長大之後,才發現,無論我內心如何抗拒這些框架和限制,終究還是因缺乏安全感,在這樣一個狹隘的範圍理兜圈子。

然而,小野提到的兩件事情,忽然點醒了我。小野的父親應該和我的父親年紀差不了多少,而我卻和他的女兒差不多大,聽他談親子關係,有一種奇特的親切感,因為他可以代表我和我父親中間彷彿缺了一個口的那一代。

小野說,他的父親經歷過戰亂的年代,經歷過流離失所的生活,對於維持生計這件事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代價,使得他父親害怕失去、沒有安全感的心情,籠罩著他的整個童年與成長過程。

我想到小時候,我父親也時常對我耳提面命,交代家裡的事情絕對不可以跟外人說、路上的行人不可以相信、過馬路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沒有車了才可以走,而且一定要牽著妹妹。這個世界是一個可怕的森林,隨便一個躲在樹叢後的生物都是準備好把我們一口吞掉的豺狼虎豹。

我很聽我父親的話,從來就不告訴同學家裡的電話,某天有個同學故意把我的聯絡簿拿走,大聲念出我家裡的電話,其實也沒有人在聽,可是我居然嚇得哭出來…。想想,現在的小孩下課回家打電話找同學聊天彷彿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就覺得當時的一切真是瘋狂。

再換個角度想,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也是需要關愛的。長大了我才知道,說我翅膀還沒長硬就急著飛,也許是害怕他投注了這麼多心力的孩子,還沒有回報他就消失在世界某個角落了..。當時我不了解,他是多麼害怕看到我害怕。當我看到他的舊書櫃上擺著兒童心理學之類的書時,才了解父親有多努力。

小野提到的另一點,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和子女也都是在各自過著自己的人生。做為父母,怎樣的教養方式最好?這應該是因人而異。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把自己的人生過好。小野提到,他的妹妹小時候功課很好,考進了北一女,但她的日記裡卻總記載著她的不快樂。她父親很不能諒解,覺得「我供你吃供你住,你成績也好,還有甚麼好不快樂的?」而她的回答是「因為你不快樂」。

當父母是不容易,而為了維持一切看起來很好,要讓和自己有關係的人出去有面子、不被看不起,做出了一些讓自己委屈,所愛的人又感受不到幸福,的那種犧牲,無疑是給自己和家人增加無謂的重擔。養家活口等現實壓力常被拿來作為不面對自己、檢視自己是否滿意生活的終極藉口。但在愛護自己當中學習對人體貼才能真誠地對人關懷,否則終究只是「作業,我有交喔」那種語帶不耐與無奈得氛圍,傳達不了正面的訊息。

李亞小姐的故事也令我非常印象深刻。她才26歲(沒記錯的話),就在不斷摸索過程中換了好幾個跑道,家人的支持也讓她能有信心去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探索。這樣轉換跑道的經驗在我這種乖乖念書乖乖聯考乖乖進大學又乖乖畢業,卻在人生已經過了四分之一(假設算我便宜一點給我一百歲好了)時休學了,而且覺得我有點乖乖不下去了的人眼裡看來,挺羨慕的。

在我的情況看來,如果想要換跑道,就只會找最安全、最有可能成功的路去試。怕失敗、怕浪費時間、怕旁人眼光,藉口築圍牆,越築越高。李亞在十六歲的時候,就曾跟她父親提過休學,說想自己創業,不想到了26歲還在念研究所,不知道自己能做甚麼工作。這句話真是讓我萬箭穿心啊!

我就想,如果我不要為研究而研究、不要為畢業而畢業,拿掉好聽的學歷頭銜、找工作的加分、還有新水多幾千塊的誘因,我在這個位置,還有前進的動力嗎?我想,研究是一件開心的事,我應該可以遇到一個重燃熱情的機會。

李亞提到,她在義大利念書時,和同學討論回國之後想從事的工作,她的巴西同學有很明確的答案,而她卻想說要再看看。這巴西同學有點生氣的樣子,說東方人很奇怪,怎麼會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是甚麼?知道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不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嗎?

也許是因為,我們接收的模範典型範圍太過狹窄了。選擇學校、選擇職業、選擇任何東西,都有固定的「明星指標」。而在這方面,對群體宣傳的屈服,就是對自己思考的抑制。只有一個絕對對的答案嗎?其實自己也不知道。一個人的一生只能做同一件事嗎?能不能嘗試也得看機緣與勇氣了。

今天聽到小野和李亞的談話,覺得很滿足。如果我和父親也有過這樣生動的談話就好了。他們都是熱愛文字、喜歡思考的人。託他們的服,我開始思考如何跨出新的一步、開始算剩下的人生要怎麼花。託他們的服,我也許可以找回一些勇氣續走下去。

原來,想像可以帶來熱情,思考和放空一樣快樂。

台長: 小操
人氣(127)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K
推!
2009-04-11 11:19:05
A
大推
好棒的分享..謝謝B
2009-04-16 22:27: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