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26 02:19:17| 人氣1,7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你下對tag了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Are we tagging the image, or our imagination?

進入web 2.0之後,youtube、flickr、myspace等各種影音社群的網站開始滲入網迷的生活中,現在除了交換MSN、交友網頁,潮人們還多了一句問候語「你有flickr嗎?」正在頂尖創意搖籃MIT 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就讀的台灣學生沈育德、鄧兆旻與李務熙三人以flickr的tagging(下標)行為,設計出一套程式,將相關的tag(標籤)以2D的方式鏈結成user的心理分類狀態,以另一種角度反思tagging的影響與網路民權。

「這是我剛剛從光華商場買到的新玩具。」從包包裡拿出了電腦後,拿出一個還未拆封的盒子,是Wii的遙控器。李務熙一邊拆開包裝,一邊在說著還缺什麼沒買,再幾天後,又要回去那個冷的只能在實驗室跟家裡泡咖啡的波士頓。「我這次有買一些生豆,可以自己烘。」

李務熙,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台灣五劍客裡面最小的學弟,大家對他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他在進入MIT前,於第一屆WOCMAT(Computer Music and Audio Technology)發表的“指揮家軟體“,user可以用web cam或是滑鼠作為sensor,然後就可以控制曲子的快慢表情。這套軟體與市面上wii的指揮家遊戲不同處在於,遊戲軟體控制的是midi檔樂譜形式的指令,所以玩家指揮的是合成器所組合而成的古典樂團;而他設計的這套軟體,操控的是wav或是mp3檔,下的指令是告訴電腦,哪個音是開始,哪個音結束,所以你可以將你的cd輸入,就可以指揮柏林愛樂,甚至是陳綺貞,任何的樂曲都可以輸入「你不想指揮midi版的柏林愛樂吧,或是聽起來電電的華格納,user想要自己真的就可以指揮他想要的那個版本,這樣才有臨場感阿!」許多人看過或玩過他設計的這套軟體,都覺得只要接上夠水準的音響,真的很像身歷其境。除了對音樂著迷,進而刺激他的設計與研究之外,在台大電機所就學期間,他與他哥哥李務誠還是台大咖啡社的元老,哥哥是創社社長,他就接力下去,電腦裡有許多咖啡拉花的照片。一手研究著Wii的遙控器,一頭想著咖啡,這就是李務熙,你很難問對這兩者都可以講出長篇大論的他,到底哪個是他的“正業“?基本上,他一直是個不務正業的人。

從小學習古典音樂的他,在波士頓裡也有一台電子鋼琴,常常會有台灣留學生去他寢室點歌,另一位同在MIT攻讀建築的台灣學生對他的琴藝讚不絕口。第一次認識李務熙的時候,他一邊哼著前幾天去紐約看百老匯目前最火紅的舞台劇”Avenue Q”,一邊在想破頭試著他新買的咖啡機。剛入學的他,連房間的床墊都還沒有送到,但是專業的咖啡機一到手,他馬上就有落地生根就定位的感覺;講著“Avenue Q“的場景、音樂,同時在測試咖啡粉的用量與打奶泡的蒸汽出口,常常會聽到某首古典大師的錄音,對以往類比盤帶年代的錄音發出讚嘆與嚮往。「你聽這個版本,這樣的作品還是那個年代的錄音最對位,那是現在錄不出來的溫煦。」對聲音有近乎潔癖的挑剔、對聲響有理工背景訓練下的敏銳洞悉力,在發表“指揮家軟體“後,許多人都在期待他的下一步。進入媒體實驗室 Music, Mind and Machine的李務熙後, 帶了新的遙控器準備回去,將遙控器改裝成指揮棒,之後會出現“指揮家wii版“。他應該是少數只買了遙控器,而不買主機的人。
回憶的集體儲存槽

李務熙的學長兼室友鄧兆旻,同樣也是台大電機所畢業後進入Media Lab,即將於今年暑假 從Ambient Intelligence (環境智能)組畢業。去年十一月底帶著他的作品“your memory connected”參加對岸北京清大舉辦的第二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這件作品是他與另一位在 Software Agents 組、畢業於台大資工的沈育德合作“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的裝置展示版。這個在 SIGGRAPH (the 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Machinery—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omputer Graphics)頗受好評的作品,是以比較偏純藝術用2D的方式呈現,而後來才又延伸出了到清大展出的裝置實體版。

「照片是人的記憶,像flickr這樣的界面,你可以當作是個百萬甚至千萬人的回憶大集合。」鄧兆旻把程式打開,「透過這個系統,你的話會激起別人的記憶。」在取得flickr的授權之後,他們利用了flickr的標籤功能,設計出這個系統,自動搜尋並將圖片統整起來,「比如你輸入莎士比亞的那首sonnet(十四行詩),系統就會跑出跟這段相同的圖。」鍵入“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結果就跑出了這麼大張的圖,他們目前把搜尋最高門檻設在一千張,但仍可以任意調整叫出來的張數;系統也會視搜尋狀況自行調整,如果搜尋結果不到一千張,系統會將相關的tag一併搜尋、補滿。「你可以輸入任何文字,系統會generate出一張拼貼,依著你的關鍵字詞或相關的字詞做調整。」如果攝影這個技術,是停留住時間的話,這個程式則是將記憶停留住;硬碟,或者說這整個儲存設備變成了停留記憶最大的儲存槽,透過了flickr或其他的界面,人們分享也參與了陌生人的回憶。
Tree to Map

「不過這兩個作品都太art了,我們在想用怎樣的方式,可以融入生活中,或是商業領域中。」鄧兆旻將這個program轉給了剛入學的學弟李務熙,希望可以找到另一種方式讓這個idea繼續延展下去,繼續利用tagging功能與人類情感之間的關係來作連結。「我們在運用tag來作搜尋或是分類後,就可以輕易的將別人的回憶與我們的做連結,或是作為資料的蒐集。可是這卻不能反應人的心理狀態。」李務熙
試圖將這個作品做另一種方式的活體移植。「我們透過搜尋只能歸類出鏈狀的直線搜尋結果,“party“,就會跑出一堆派對的照片,但在人的心裡,party可能跟happy或者family、kiss等字是連結在同一個心理區塊的。」以“人“的心理狀態作為之前作品再出發的延伸點,學弟就接手將這個program作成了(中文暫定為心像地景)的程式。

網路民主的多數暴力

李務熙的提到了一個在美國火紅的新聞排序網站“digg.com“的連結模式,「許多人看過,都覺得跟digg的展現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的這個layout,也在設計這個系統前先反思了關於tagging所產生的問題 。
Digg.com堪稱2.0世代新聞排序網站的祖師爺,以web 2.0後“群體思維意識決“的概念快速竄紅;使用者可自發性地決定什麼是重要的,將編輯台權力下放於一般使用大眾。越多人點閱的在首頁就會形成巨大的泡泡,點閱量越大泡泡越大,相關的泡泡會像化學鍵般相互連結。「不過這也變成了一個問題,點閱量成了多數暴力,當初2.0尊重個體的美意,似乎轉進了另一個胡同。」他點出了另一個網路民粹的重要議題,「人的私心或是其他的意念,會想盡辦法衝高他注意的議題的點閱流量,讓泡泡變大,於是又掉入傳統媒體世代的民調或收視率的死胡同。」設計者無心,但如果使用者有意,會將自己意識催化成“公眾的“意識狀態,而2.0年代中,所釋放出來的媒體民主與民權,以及營造出來的以民為主的排序方式,是有可能被有心人塑造成一種民主的假象,也有可能為了衝高點閱量而不擇手段。「你覺得最大的泡泡,就真的是作重要的新聞嗎?還是他可能是最大的八卦。」雖然有假性民主的疑慮,卻也可以從這樣的機制中,看到人性的另一面。
「進入web 2.0之後,使用者有可能有更大的空間與自由去表達個人的意見與想法,人人都可以當名人,但是也有另一種可能。」李務熙的高昂轉成了憂慮的口吻,「用了串連或是自動訂閱等功能,你可能每天就只接收一元化的資訊。那些你不愛的,你厭惡的,或是與你無關的資訊你可能更不會接收到。」用了相關性連結搜尋出來的,永遠就是同一種意識形態所繁衍出來的資訊,在以往的機制下,你可能多少會看到無關或是較為廣泛定義的相關資訊,也許會覺得是“浪費“了搜尋資料的時間,卻能增長眼界與尊重其他的聲音。「以我在Boston為例好了,大家都只在紅襪隊的社群,只連結跟紅襪相關的訊息,或是只看紅襪與死對頭洋基的訊息而已,可能會成為王建民絕緣體或是仇人。」也許在群組裡存在著“封閉性的單元價值“,但能載舟的似乎也會覆舟;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在產生問題後,有進步改善的動力與必要,在即將溢滿的臨界就會引爆下一個世代的開端。
「不過tag也有很好玩的地方,每個人下tag的方式 都可以變成心理測驗,或是心理戰。像如果有人說,他覺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也許有人就會覺得他是因為沒有朋友才會覺得狗才是最要好的,tagging變成了觀點與觀點的大對決。」務熙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tagging的行為中。同樣一張照片,有人就會打出 coffee| afternoon | brown sugar,另個人可能會下標成Georg Jensen spoon | low fat | relax,雖然能將分類功能個人化、更貼近人類的心理狀態,卻也有可能因此增加了搜尋的困難。「於是有可能會更難找到你要的資料,跑出牛頭不對馬嘴的照片。」以tag搜尋的這個動作以及下tag,成為了另一種新的技術,要找到對自己“有用“
的或是“吻合(match)“的圖像,可能又成了另一種網路知識的技能與權力,在設計打破網路世界的權力結構之時,卻又架起了一個新的門檻,讓網路平民再度仰望那些善於搜尋與下標的貴族們所擁有的權力。

但如果能善用tagging這樣具有“觀點“的優點,也許能運用在交友網站或是徵才功能上;由網站提供幾張設定好的圖像或照片,讓網友自行下標,match到最多相關tag的就可以變成絕配,以代替原本以那些外在條件為主的配對方式;又或是主管在面試的時候,讓面試者對照片下標,來測試他的觀點想法或是創意。

Image or Imagination?

「想了這麼多,但是如何能用tag來呈現心理的狀態,也許可以用像digg那樣的機制將tag串連,但用另一種方式來引導相同性的顯現。」李務熙show出目前粗略的程式外觀,此次回台他在李國鼎基金會與中央大學主辦的“數位科藝論壇“中,也有發表了目前做的這個tagMap系統,在他返回波士頓後又將外觀繼續修改。「 這個系統將相關的tag作成能相互牽引的裝置,如果是兩個被系統認定是有關連的tag,就會產生如彈簧或磁鐵般的機制,使用者不能將兩者的距離隨意移動,牽一髮會動全身。」傳統的照片與照片、字與字之間,儲存在電腦上就像孤兒的獨立個體,但在人的心中,其實是以“imaginary world”的方式連結呈現的。「在人的意識裡,每張照片、每段時刻、每個字句,都有不同且豐富的連結,記憶都是這樣串連在一起的。」邊說,李務熙一邊show出第一個mode設定”love”、”sad”、”smile”、“laugh”、”hug”等標籤作為相關串連的模組,tagMap在你移動相關圖像的同時,會依照整個相關的程度以及該標籤的儲存圖像數量,產生出如彈簧般的牽引拉力。「你要把love往sad拉時,smile 還是會跟著跑。」他用像以操作指揮家軟體時的樂趣,放在這個新的程式上,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改變程式所產生的可能與結果。這樣的系統可以便利於個人在整理自己的圖像資料庫,以事件與可能相關的因果作為排序,也會加強搜尋的便利性。「我要讓這些孤兒重新緊握住彼此, 用彈簧或磁鐵來比喻這些獨立儲存個體心理上存在的連結。」就可以充分掌握那個當下的景物、人、發生的事,甚至可以發展到氣味與聲音。
但如何要將遙遠而又重要的事件表達出來呢?總有些照片裡的人或事是在使用者的心中“遙遠而重要的存在著“,「那可能要把整個介面改成3D或更多維的空間概念,才能將心理狀態更完整的呈現,畢竟人的心理是很複雜的。」李務熙笑著說「不過這是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也許每個科技世代都會不斷的產生出想彰顯的新精神與面臨到的新問題,但也因為這些與那些讓發想者與使用者的之間距離與權力重新洗牌重整,延續科技的生命。下次這群鬼才再度回台的時候,也許又將tagMap的概念導向到另一個層面與領域,「程式或科技能做到的一定還是有侷限與缺陷,但人可以改變,人會不斷的帶出新的東西,畢竟還是人在用這些東西,不是電腦自己在用電腦。」李務熙露出原有年紀的略帶稚氣笑容,想著他那張心型拉花拿鐵的照片該如何下tag才好。


延伸搜尋:
*digg.com http://labs.digg.com/swarm/
*SIGGRAPH http://www.siggraph.org/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http://web.media.mit.edu/~jteng/project/cm.html

台長: flo
人氣(1,7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culture |
此分類下一篇:無處可藏 何處可躲
此分類上一篇:是呵欠 不是讚嘆--麻煩的Vista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