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3-09 23:16:33| 人氣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在一方】 林衡道眼中的 李連春局長 ◎邱秀堂

「丞相,起風了」,是近年來趣味性的流行用語,形容網民主流意見的「風向」,源於《三國演義》諸葛亮借東風一節,於是讓我聯想起「機要祕書」一職,因為不管是公務部門或大公司,最知道老闆「風向祕密」的應該就屬機要祕書了。

我在職場生涯中,曾擔任過幾位大人物的機要祕書;更憶起我的恩師「台灣古蹟仙」林衡道教授(1915-1997)曾跟我提過,他早年擔任台灣糧食局祕書工作時,不少同事就常向「林祕書」打探李連春局長(1904-2001)最喜歡吃什麼東西,以便送禮拍馬屁的趣事。

李連春台南後壁人,我對他的名字如雷貫耳,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頭銜是「台灣省糧食局長」、「國策顧問」,也因為他是陳奇祿(1923-2014)院士,及他妹妹陳碧蓉(1927-2011,曾擔任文化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老友。我曾在中華民國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簡稱文復會)和公視籌委會(今台灣公共電視前身)擔任陳奇祿院士的機要祕書,某年陳碧蓉的大千金唐徽作東,那回李連春的兒子就在場;李連春更是林衡道教授常和我提到的「台米英雄」。

林衡道教授於台灣光復後,曾在糧食部台灣特派員公署(後改成糧食局)擔任吳長濤(福州人)的祕書,吳長濤是第一任糧食局長,知名外交官吳子丹的父親。吳局長卸任後就由李連春接任。李局長一上任,林衡道即依官場之例提出辭呈,因為要和吳局長共進退。

哪知李連春局長對林衡道說:「大陸來台的你都幫忙了,我和你同樣是台灣人,你哪裡有不幫忙的道理?」於是林衡道答應再做半年。當下李連春局長很高興地跟他說:「好,你就先做半年,有什麼要求可以直接跟我說。」

當時在二戰末期,台灣遇糧荒。林衡道說,李連春局長雖然只受過初等教育,但是實際經驗非常的豐富,對於米糧的調動得心應手。因為李連春年輕時(在日本統治時代,戰爭尚未發生前)於台北稻新街當過米行店員,彼時大米行林立的大稻埕稻新街(今甘谷街),每天掛牌決定全省米糧的行情,所以李連春對台灣的米糧波動很清楚,他擔任局長的政策就是推廣種米。

林衡道祕書近身觀察,即使李局長有公家車子派用,但他的家人從來沒有坐過公家車子,李局長本身也只有在處理公務時才會使用;他每天中午都帶司機回家一起午餐,局長和司機面對面坐著吃飯聊天,一點官架子都沒有。此段故事在國史館發行的《林衡道先生訪談錄》中亦有紀錄。

最近看到一篇刊於19639月號《文星》雜誌的一篇文章〈包龍眼的紙〉,作者是林今開(1924-1992),他是復刊後的《文星》雜誌社副社長。文章很長,走筆引人入勝,令我興奮的是,文中提到的李連春,正是林衡道祕書眼裡生活簡樸的糧食局局長。

林今開文中寫道:

「當時美援會空運這批農藥,為了搶救當時台灣某些地區所發生蟲害,既然已運抵松山,自然非設法起卸不可,但是,在三更半夜裡,臨時到哪裡僱工人呢?王蓬祕書長思索一下,想起這時候,整個台北有一位官員必定還在辦公室裡,他是糧食局局長李連春,通常他和重要隨員在午夜二時以前,很少離開辦公室。他於是決定掛個電話給他試試看;如果李局長也沒有辦法,只好讓飛機飛走算了。」

俗話說「丁是丁,卯是卯」,是形容對事認真、不含糊隨便。曾幾何時台灣政壇的「造神」,透過馬屁文化,上行下效。

為什麼五十八年前的舊文〈包龍眼的紙〉會在Line群組裡瘋傳?不難想像,是敬佩為官的李連春局長急中生智,半夜帶領團隊振國濟民,方能為國家轉危為安。

(本文刊於2022/03/09人間福報副刊)

台長: 閱寫協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