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31 12:43:38| 人氣1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THE ROAD TO IRONMAN- Chapter 19 承諾

 

THE ROAD TO IRONMAN

CHAPTER 19


承諾


雖然我跑不快,但我和第一名選手進同一個終點

─── 許見微(2010台東226超鐵女子組總冠軍)


Miracle 2---Bike:7HR36M53S

一出轉換區,迫不及待的跨上單車,掛小盤騎上中華大橋,覺得雙腿並沒有太多不適,在車上吃了一包gel,吞下兩顆BCAA和鹽錠,像是吃下定心丸,下橋時有股衝動想要換大盤衝刺。理性提醒自己,還是先用小盤騎個五公里,待身體熟悉騎車模式後,再換大盤加速。騎車的路線從台東森林公園出發,沿台11線經富岡、都蘭、東河到成功後折返,此一路段共45公里,因此需要來回騎個兩趟,湊足180公里。騎車路線設有三個補給點,每22.5公里一處。

 

以每22.5公里就有補給站來說,心理上的壓力減輕不少。我只需想著騎完八次22.5公里,經過七次補給站,我就完成騎車這一項的比賽,而22.5公里的距離實在是太輕鬆了,比我騎車去上班的距離還短。


騎車應該算是我這一季的訓練裡,做得最扎實的功課。七月初時自己規劃了七條長距離的練車路線,每條路線都不同,長度從120公里到200公里不等。我認為只要能騎完其中五條,自行車的訓練應該就沒有問題。最後我雖然只完成其中四條路線,但100公里以上的訓練也有達到七次,其中還包括2140公里及2200公里以上的距離。這樣的訓練量要對付180公里的賽事絕對足夠,只要沒有發生機械問題,要完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天氣出奇的好,但去程風勢很大,一路上逆風而行,右側是西太平洋,感覺很像騎在北部的台二線上(北部濱海公路)。這幾日從花蓮到台東已經見識到不少兩、三公尺高的巨浪,心想還好游泳一項不是辦在海上,不然連游出去都很困難。無暇欣賞美景,還是要【專心】騎車。


記得某次自己在西濱公路上練車,恰巧遇上自行車比賽。騎進車陣當中,數十輛自行車與你一同騎在同一條路線上,絕對會激起你的鬥志,正當自己享受御風而行的快意時,卻也撇見不少車友發生意外,有時是路上的坑洞,有時為了閃避他人掉落的水壺,有時是與前車或後車的差撞。在每小時三、四十公里的速度摔車,傷勢通常都不輕,真的需要格外的小心,尤其是長距離的賽事,要花好幾個小時不停注意週遭環境與車況,並不是那麼容易,常常你就會陷入自已的思考或空白裡,一個不留神,意外就這麼發生。


11線往花蓮方向,路線起伏不大,算是緩上坡,回程就會是緩下坡。一開始騎在我附近的是一個穿著正式車服、車褲的選手,兩人一前一後,騎車實力相差不多,需要儘量保持適當的車距,否則被抓輪車就划不來。約莫糾纏了七、八公里,正當我騎在他斜後方,看著他雙腳流暢的交替,忽然發現它的腳踝處多了一樣我沒有的東西,想起剛剛在更衣帳內,脫掉wetsuit時,連同晶片一起拆掉放進轉換袋內,忘了黏回腳踝處。此時已不可能回頭去拿晶片,心裡一涼,會不會比完沒有成績?會不會被取消資格...

 

趕緊穩定情緒,到時候再說吧!剛騎上車時,呼吸不是很順暢,鼻塞只能用嘴巴吸吐,這樣的方式很傷喉嚨,喉嚨過乾會導致水分補充的錯覺,因而飲水過多。游泳時練習在水中咳嗽,現在騎車則要練習在車上擤鼻涕。為了彌補游泳造成的差距,加速甩開了對方。但我仍謹記著要keep steady, keep steady。賽前林P還提醒我,騎車不要衝太快,他知道我車子練得很勤。以往和他一起騎車時往往看不到他的背影,這季唯一一次和他一起練車,就逼得他以比賽強度的心律來騎,對我的騎車實力可說是信心大增。

 


一個人練車,通常僅能以一些參數來推測自已騎車的成績或實力是否有進步,但這些參數,如均速、轉速、心跳速甚至瓦特數等,也常常會受到天氣、路線坡度、自己當天身體狀況而有變異。看著這些數值,對自己的實力還是存有些懷疑,就像楊過獨創之黯然消魂掌,在未實際臨敵較量下,怎知能一舉擊倒金輪法王。

 

為了不要讓自己忘記一些重要提醒,也怕大太陽之下騎到頭暈,在aerobar的水壺上貼了幾句可以激勵自己的話語。


很快就來到第一個補給站,迅速的將水壺加滿水,囫圇吞了根香蕉,但出現尿意怎麼辦,流動廁所還有人在排隊,遍尋不著其他廁所。不管了,先上車再說。見到許多選手在路邊解放,我好像就是做不到,又往前騎了一陣子,在一處風景觀光區前停下,踩著卡鞋走進廁所,四周都是觀光客,只有我一人身著運動服裝,頭戴安全帽墨鏡,眾人投以詫異的眼光。這種如廁的方式浪費不少時間,有些爭取名次的選手,甚至要練習在車上邊騎邊尿的功夫。

 

 

11線上除了腳踏車外,最多的應該就是遊覽車,在這樣的路況騎車其實還滿危險。中後段的選手大概都沒有競賽的敵意,只有相互的鼓勵。能參加這個比賽的人,哪一個不是在天未亮就出門訓練,哪一個不是犧牲假日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只為了能有一次LSD的練習,哪一個不是在工作與家庭中,擠出一些些零碎的訓練時間,雖然說這些都是自找的,但你能不為這樣的決心、勇氣與毅力,伸出你的雙手,為他們及他們的家人鼓掌嗎!


不知不覺間,車行至成功海濱,意味著準備折返,風勢越來越大,加上一小段微陡的上坡,心想折返後就是一路順風,加足了力氣往前衝。經過折返處的晶片感應區,向工作人員承認自已忘了戴上晶片,工作人員表明可以協助手動紀錄時間,但要如何處置需交由裁判長決定。也沒有別的辦法,當下答應後離去,經過45 公里處的補給站,仍下車補水及食物。騎車的策略是每個補給站均下車,順便讓雙腳休息一下,每40分鐘食用一包自行攜帶的gel,與大會提供的食物交錯補給。每兩個小時吞一顆BCAA及鹽錠,兩者也是交錯搭配。

 

順手向工作人員要了一些冰塊,便驅車趕路,邊騎邊將冰塊壓在股四頭肌上,降低乳酸堆積的速度,天氣很熱,冰塊一下就融化。回程真順風,可用七成力去騎,沿路沒有紅綠燈的限制,時速約控制在30以上。賽前預估自己騎車的均速應可在26km/hr完賽,低標最少也要25km/hr,高標希望可以有27km/hr,甚至28km/hr的水準。以這樣的路況、風向和風速,我想26km/hr絕對沒有問題,若不考慮接著的馬拉松,可拼一下28km/hr29km/hr。但這不是單項比賽,不要太衝動,依然得隨時評估自己的體能狀況而定。


回程路上一輛CR-V經常從我右邊竄出,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去程其實就已經注意到這輛車,駕駛是一位女性,可能是某選手的母親,車上還載著一個年約七、八歲的小孩。原以為她只是在路上替選手拍照,後來才發現她除了拍照外,還幾乎全程替一位騎著Kuota計時車,年約20 的年輕選手進行私人補給。母親的心情我可以想見與諒解,對於我們這些不是爭取獎金或名次的選手或許沒有差別,但那些可能花了一整年在訓練,希望自己可以站上凸台的選手,心裡就不是那麼滋味。整路上也可見到有選手車子爆胎後,就有人騎著機車帶著修車工具前來救援。至於這樣是不是缺乏獨立完賽的鐵人精神,就見仁見智了!


全程我只有在出發點這端的補給站沒有下車,因為回程騎得很順,不想停下來,也因為身上的食物與飲水都還足夠,就直接再騎上中華大橋,準備第二趟的旅程。有了第一趟的經驗,這次的配速控制合宜,在車上還是需要不停的擤鼻涕,但身體狀況感覺越來越好,待要拿起鹽錠及BCAA配水補充時,不小心蹬到一個窟窿,嗆得我將整口水吐了出來,一顆鹽碇可能是經由氣管塞在鼻腔,難過到覺得喉嚨或氣管可能已經有點受傷。用力將鹽錠擤出後,雖然喉嚨仍不舒服,但鼻子兩側完全暢通,真不知是否因禍得福。

 

接近下午時間,風勢較第一趟時強勁,過了22.5公里處的補給站時,尿意又起。爭取時間的壓力下,就在路邊樹叢後進行第二次解放,這種事情做過一次後就覺得沒那麼難了。身體狀況排除後,一路加速前進,追趕過不少選手。三項運動中尤以騎車首重裝備,沿途看著許多名貴計時車朝你迎面呼嘯而過,不免也心生羨慕,心裡很清楚這不能當做騎車比別人差的理由,很多騎著三、四萬廉價公路車的選手,也能拼出好成績。


再次經過賣著【都蘭國小】書包的商店,知道再過不遠處就是騎車的終點,即將結束180公里的騎車項目,檢視一下身體各部位的狀況感覺極好,心態上不像游泳那般不捨得離開,完成三分之二的比賽了。總騎乘時間約為6hr55m,均速落在25.8km/hr左右,稍微高於低標,加上T1及補給暫停留時間,約7hr30m。過了富岡,慢慢將大盤切換到小盤,準備進入跑步模式。


天色仍明亮,氣溫已緩緩下降。將單車遷進轉換區,再次進到這裡有恍如隔世的感覺,殊不知這已經是一趟180公里的間隔了。進到更衣帳,換上跑褲及跑鞋,並暗自對著跑鞋說:【我信守承諾回來找你了,現在你要陪著我去完成一個馬拉松】。看著手錶上的時間,10小時整。


騎車雖不是我的強項,但卻有最完整的訓練時數,騎完180公里後,車子同樣很爭氣,沒有出現任何機械故障,體能上還保有這樣的戰鬥力,是第二個奇蹟!


台長: MarkHsieh
人氣(1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