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18 00:34:41| 人氣5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話謀殺案》:誰來詮釋超完美犯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愛了
每天翻看報紙或閱讀網路新聞時,難免可以發現一些社會案件讓人不剩唏噓。我們搞不懂殺人的原因竟然那麼單純,也很難理解為什麼一樁爭執最後會萌現殺機 。也因為平日累積有不少類似的案例與觀感,才讓我們在這部電影中產生共鳴:當我們看著男主角訴說陳壓胸口的心事,訴說第三者的介入導致與老婆情感的疏離時,他面無表情,但想到其中存有金錢利益關係的時候,殺人的必須卻成了主要的議題,一切已經與情感無關,只因為他已經不愛了。
 
議題的帶動
或許這其中依然陳舊而俗套,儘管電影年代久遠(1954年的作品)然而對於平日聊天的內容序列,卻沒有因為種種社會景觀的遞嬗與人際互動的變遷而產生任何的改變:我們依然能夠從買賣二手車的談話過程中探問對方的職業,藉由一杯酒了解對方的過去,牽出彼此深入熟識的連結,繼而一股腦的將家務事全盤托出,直到對方產生疑慮,為什麼要告訴我這些?
 
人格的重要性
就像毀滅黯淡的情感往往來自第三個人,佈置一樁完美的謀殺案也需要有來自外部來奧援。沒有人會想到男主角所聯手的對象來自20年不見的大學同學(而且直到最後一年才同班);也沒有人會想到這個人恰恰有那麼多的人格缺陷:他曾經偷錢、被判軍法坐過一年的牢獄、沒有朋友、積欠房租、更改姓名、轉換造型外貌外,還加上極度缺錢等。他同時具備了被威脅的條件,也同時擁有被利誘的背景。
 
動線規畫
確定了謀殺的地點,也就是主角居住的客廳後,希區考克一改連續的攝影運動轉為鳥瞰的鏡頭:彷彿攤開一張室內空間圖以便說明動線與整體佈局,供主要角色進行言語的交換與身體的移動。除了預示這塊室內空間即將作為主要角色輪番表演的佈景外,動線的規劃與預測也為觀眾製造一種期待,觀眾正期待著後續將會有規畫之外與不可預期的發生。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未完待續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台長: marcelmarcel
人氣(5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手冊 |
此分類上一篇:《後窗》:鄰居的秘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