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10 23:51:30 | 人氣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藝術/音樂】古典音樂家的介紹蕭士塔高維契、雷斯畢基、葛利格、易沙意、西貝流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蕭士塔高維契 Shostakovich (1906-1975)

蕭士塔高維契是位鋼琴家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交響曲的創作,共完成十五首。另外十五首弦樂四重奏曲也在他的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

不同於當時眾多傑出的俄國音樂家紛紛出走,蕭士塔高維契堅持留在俄國發展。

在史達林的統治下,他的作品甚至曾遭受官方「真理報」(Pravda)嚴厲的抨擊。1948年,當時任教於莫斯科音樂院的蕭士塔高維契亦受政治迫害而遭解除職務,直到1960年才復職。他的許多作品是在史達林1953年死後,才又有機會得以發表。

他的作品呈現出各種極端的情感表達--悲劇性的張力與怪誕、非比尋常的機智和幽默、冷嘲地模仿及無情地熱諷。

馬勒(Mahler)是他尊崇的作曲家,從他的交響曲中即可顯現此一影響。他也曾研究當時歐洲前衛音樂家如:貝爾格(Berg)、亨德密特(Hindemith)及克勒內克(Krenek)等人的音樂。

其中貝爾格的作品「伍采克」(Wozzeck)1927年曾於列寧格勒演出,也對蕭士塔高維契的創作造成明顯的影響。

+++++++++++++++++++++++++++++++++++++++++++++++++++++

雷斯畢基 Ottorino Respighi (1879-1936)

雷斯畢基為二十世紀初義大利器樂代表性作曲家。1879年7月9日出生於義大利的Bologna。

12歲他就進入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19歲那年他開始學習作曲,1900年與1902年他前往俄國與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學習。

在他24歲至29歲之間,他還曾是一個弦樂四重奏團中的成員,他演奏小提琴與中提琴。1908-1909年間,他進入了布魯赫(Bruch)在柏林的作曲班中向他請益。

1913年,他受聘為羅馬一所音樂學院的教授,10年後,他被選為校長,但兩年後他因希望有更多時間作曲、教書及陪太太便辭去了這個職位。他的太太是位作曲家也是位歌手Elasa Olivieri-Sangiacomo。

他早期的作品包括一些寫給聲樂的曲子,有的是加上室內樂,有的加上管弦樂,以及一些歌劇。當然還有那絕對不能不提的交響詩「羅馬之泉」與「羅馬之松」。

在他中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他非常興趣於早期的作品,他在他作品的標題用古文標明,並有以葛利果聖歌為樂曲中的片段。他最被受歡迎的曲子是一些由改編自巴洛克與早期古典樂派的作品,例如:拉摩(Rameau)的Gli uccelli(鳥)。

在晚年他又回到歌劇的創作,不過這些作品都沒有比他那些戲劇性的作品來得受歡迎。

他的作品以色彩富麗的管弦樂法、印象派的和聲及優美的旋律著稱。在此我推薦您除了「羅馬之松」之外,可以去聽聽他的Antiche arie e danze per liuto及一首為大提琴與管弦樂團所寫的Adagio con Variazioni。

++++++++++++++++++++++++++++++++++++++++++++++

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

挪威國民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葛利格1843年生於Bergen,小時候跟母親學習鋼琴,15歲因受到鼓勵而進入萊比錫音樂院就讀,跟隨舒曼的好友E.F.Wenzel學鋼琴,跟Carl Reinecke學作曲。

這位老師給他很多task,讓他在還不是對樂器學及正式的曲式型態很熟稔,便讓他嘗試寫作一些弦樂四重奏曲及序曲,當時他還得以有機會在音樂會中聽到克拉拉舒曼彈奏舒曼的鋼琴協奏曲,這些經歷對他後來都相當有影響。

1864年他認識了一批熱衷於挪威民族音樂的藝術家,而決心致力於民族音樂。

30歲那年他到哥本哈根結識了Niele Gade,他是位瑞典浪漫樂派的領導人,也是舒曼孟德爾頌的好友,他對葛利格很好,經常鼓勵葛利格,但是其實私下他又挺輕視挪威民族音樂。

1874年葛利格獲得政府的資助,隱居鄉下,專心作曲,在這段在鄉間休息寫曲的日子中,因接觸更多自己國家美麗的風景,更引發他的愛鄉情操,所以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個影響在他的作品中表現無遺。在最後三十年間他接受了許多獎項,被視為挪威音樂的領導人。

他最有名的作品包括a小調鋼琴協奏曲、皮爾金組曲(Peer Gynt Suite)、弦樂四重奏曲。

++++++++++++++++++++++++++++++++++++++

易沙意 Eugene Ysaye (1858-1931)

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易沙意1858年7月16日出生於比利時列日(Liege),他四歲時啟蒙於他的父親開始學習小提琴,1865年先進入列日音樂院,在1873年進入巴黎音樂院跟隨小提琴家Henryk Wieniawski [韋尼奧夫斯基(1835-1880),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學習,並於1876-79年之間到布魯塞爾跟隨Henri Vieuxtemps [韋奧當(1820-1881) ,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 學習。

1879年,他進入柏林的一個樂團當首席,很受Joseph Joachim [姚阿幸(1831-1907),小提琴家、指揮家、作曲家] 的欣賞,1882年他與Anton Rubinstein [魯賓斯坦(1829-1894),俄國作曲家與鋼琴家] 到北歐演出,之後更至俄國巡迴,他本人曾表示他在這段期間受Rubinstein的影響與教誨許多,之後仍常以不同的型態 (包括獨奏、指揮及室內樂) 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1883-1886年他移居巴黎,在那裡他結識了許多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其中包括:Cesar Franck [法朗克] 、Ernest Chausson [蕭頌]、Vincent d'Indy [丹第]、Gabriel Faure [佛瑞]、Camille Saint-Saens [聖桑] 及Claude Debussy [德布西] (註)。

也因為他算是當時最有名且傑出小提琴演奏家,所以這幾個作曲家便分別寫了曲子題獻給他。包括Cesar Frank 的小提琴奏鳴曲、Ernest Chausson的詩曲(Poem)及小提琴協奏曲與Claude Debussy 的弦樂四重奏曲。

他曾任教於布魯塞爾音樂學院有12年之久,並致力於發展法國與比利時的音樂。

在1918-22年間,他曾任美國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的指揮,他同時也將法國與比利時的音樂帶到這裡,讓當時僅演出德國作品的樂團也能嘗試法、比的音樂。

1922年他回到布魯塞爾,之後他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因糖尿病纏身,甚至在1929年被迫鋸掉他的右腿,不過他在隔年11月裡仍指揮了幾場演出,最後一場還是由Pablo Casals [卡薩爾斯,大提琴家] 擔任獨奏呢!

不過他最最希望是能指揮他自己所寫的那首歌劇,但是他在第一次排練當天就病倒了,連第一次在他家鄉列日的首演(1931年3月4日)他都無法參加,到了第二次演出,他抱病前往布魯塞爾欣賞,幾個星期之後他便過世了。

除了這一首歌劇他還作了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為大提琴與管弦樂團所作的瞑想曲(Op.16)及夜曲(Op.22)、八首小提琴協奏曲及一些為小提琴所寫的作品。

易沙意在他一生中最常用的是一把Guarneri "del Jesu" 小提琴,他曾擁有一把名叫「Hercules」的Stradivari小提琴,但是在他1908年到俄國演出時的後台休息室丟掉,這把名琴一直到1947年才在柏林被尋獲。

1937年以他的名字所設的小提琴國際大賽在布魯塞爾成立,第一個獲得這個大賽的冠軍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小提琴大師David Oistrakh [歐伊斯特拉夫]。

現在這個比賽名稱已改為「伊利沙白女皇國際音樂大賽」,提供項目包括:小提琴、鋼琴、聲樂、作曲四組,台灣出生的音樂家曾獲得這個比賽的包括:胡乃元(小提琴組金牌)、曾耿元(小提琴組銀牌)及黃瑞芬(聲樂組銅牌)。

(註)

  • Cesar Franck [法朗克(1822-1890),作曲家、風琴家]
  • Ernest Chausson [蕭頌(1855-1899),法國作曲家,法朗克的學生]
  • Vincent d'Indy [丹第(1851-1931),法國作曲家,也是法朗克的學生]
  • Gabriel Faure [佛瑞(1845-1924),法國作曲家、風琴家]
  • Camille Saint-Saens [聖桑(1835-1921),法國作曲家、鋼琴家]
  • Claude Debussy [德布西(1862-1918),法國作曲家]

+++++++++++++++++++++++++++++++++++++++++++++

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 (1865-1957)

芬蘭近代音樂作曲家西貝流士1865年12月8日生於漢寧利納(Hameenlinna),1957年9月20日逝於赫爾辛基附近的耶芬帕,享年92歲。

芬蘭原屬瑞典領地,1809年俄瑞戰爭後再由瑞典割讓給俄國因此在整個19世紀中,這個北歐小國經歷過無數次激烈的文化變遷,這種情形在西貝流士的作品中都感受得到。

事實上,芬蘭豐富的神話和民謠遺產在西貝流士之前已有恩格利斯、湘茲等當地作曲家先後依之譜曲,但是到了西貝流士時才真正有系統的加以開發,並運用在他的交響詩作品裡,其中包括依芬蘭史詩「卡列法拉」譜寫的「傳奇」(1892),以及志在激發民族意識,以反抗沙皇暴政的「芬蘭頌」( 1899/1900)等。

西貝流士於1889年取得獎學金前往柏林和維也納留學,1891年學成歸國後,即以「庫烈弗」交響曲和「傳奇」等依芬蘭史詩譜寫的撼世傑作,成為國際最著名的芬蘭民族音樂作曲家。

其後他除了作曲之外,也曾一度任教於赫爾辛基音樂學院,然不久在出版商有限的年金資助下,於1926年停止所有公開的音樂活動,退隱於赫爾辛基郊區直至離世為止。

西貝流士早年由於酗酒而導致健康情況嚴重受損,晚年的處境則因離群索居而益發孤獨淒涼,他遺世的作品在數量上和種類上都相當繁多,其中尤以七首交響曲,以及「我的祖國」(op92)「大地之歌」(op95)等洋溢芬蘭風彩的合唱曲最為膾炙人口。

by 陳重霖

來源:印象三重奏團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