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炯至先生的帶領下,遊歷了板橋市的歷史陳跡。第一站是「湳興橋」,也就是早期「枋橋」遺跡。在一連串的地域劃分及重新易名後,「枋橋」這名字一直被沿用,可見它在板橋人的心目中,始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有與新莊聯繫的功用,也是板橋繁榮的象徵。
我竊以為,「枋橋」的意義,或許正代表著板橋市在全球化第二階段中所占有的地位。因為地域關係,板橋與新莊和艋舺相鄰,這正是它持續發展的主因。不論「枋橋」或「板橋」,從字面意義來看,皆有著「聯絡」的意義。它本身並無什麼特產與特色,只能依賴與其他都市聯絡來發展。想不到,時至今日,它竟成了大台北都會區最重要的衛星市鎮。
因為這種特性,反而更能興盛不衰,戲謔言之,就像李登輝的老二哲學。
◎第二章
板橋市本為凱達格蘭族擺接社及武勞灣社狩獵之地,當時擺接社的領地就是在現今板橋一帶。而該社社址,據古記載,從一六四五年到日本統治時期,就是在板橋市社後里附近。
之後,由於擺接平原陸續開發,至乾隆五年(一七四○年)已經有漢人村落,是為擺接莊。繼而墾地漸增,乾隆十三年政府重新規劃土地,將板橋市劃入淡水廳擺接堡,當時堡內已經由原本的擺接一莊增至十三莊了。乾隆二十九年,板橋市內包含了擺接、新埔兩莊,可是到了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板橋市卻共有十五莊,從數據中不難看見人口移入及開墾速度之快。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一年),擺接堡被併成三區,板橋則屬於枋橋區。民國九年(一九二○年),日本改革台灣地方制度,廢區為莊,廢廳為郡,並改動地名,枋橋區成了板橋莊,隸屬於海山郡。此後,「板橋」名稱就一直被沿用至今。
乾隆十五年,林成祖招來鄉人進行開墾擺接堡平原。
他一方面興修水利,引水灌溉;一方面安撫蕃人,以致開墾事業一日千里。因此功績,乾隆皇帝頒贈六品之位,子孫世代承受大租。
林成祖家族的開闢事業,至乾、嘉之際,已不復往昔。一則因為林爽文案,且大安圳屢崩,花費浩大,導致家族墾業日漸蕭條。林本源家族初居新莊,後因不堪泉州人騷擾,遂移居大嵙坎(桃園大溪)。他們因侵佔土地,在當地名聲不佳。
道光二十六年,漳、泉械鬥到達高潮,林本源家族之闢地已達宜蘭縣一帶,後來新莊沒落,台北商業中心轉至艋舺,故林家移居枋橋,既為避難,更是為了貪圖水運之利,收南北控制之效。枋橋在林家遷居之後有更新發展,而林維源在光緒年間曾開通由枋橋至艋舺之道路建設,更促使枋橋隨著艋舺一起邁向繁榮之路。
今板橋市區較大的古老廟宇,莫不與林本源家族有關。諸如:接雲寺、慈惠宮、大觀書社等,皆為林家所翻修或倡建。尤其是大觀書社,乃林維源兄弟與泉州舉人莊正於同治二年所合建,目的正是為了紀念那些因漳、泉械鬥而犧牲的人民,其代表之意義,在地方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專訪黃炯至
我叫黃炯至。
早期海山郡有一個南陽礦業,礦產由淡水渡海口沿著大漢溪進來,就在枋橋這邊卸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湳興橋這附近。這裡蓋了一座方橋,位於接雲寺旁邊。過去一點有個渡船頭,沿著下去就是土城、三峽。早期這是一條商業航道,當時水位還蠻高的,貨船都可以出出入入。
以前板橋市中心就在黃石里,北門街那邊。
因為早期繁榮都在廟附近,而最具代表性的廟就是接雲寺與慈惠宮(媽祖廟),以前買菜賣菜都在那邊……總之,初期城鎮的形成都與宗教有關。像艋舺,那裡早期的信仰中心就是龍山寺嘛!
艋舺發展比較快,因為人多嘛!過年過節大家都會去那裡買南北貨,多半從大陸運來,當然啦!從這邊運出去的也有,包括茶葉啦!藥啦!……早期中藥行很多,一般講「南北貨」是在後期,早期都是藥材,板橋人都是去艋舺補貨,所以那裡可算是板橋的集散區。
林家什麼時候搬來的歐?聽說有一次林家被泉州人轟炸,林維源才由大溪搬來板橋……我們這裡(板橋)多半是漳州人,早期漳州人常與安溪人為爭奪土地而械鬥(新莊、泰山、八里),因此死很多人,全埋葬在土城的大墓公,由海山郡十三庄人輪流祭拜。板橋在那時也是一個庄,每個庄內都會蓋一座廟,並成立管理委員會,當作調停之用。林家當時就是我們的地方代表,有械鬥也是他們出面,現在那些廟都變成祭祀用啦!
講到械鬥,就得講到徐元帥廟。
那時我們常與安溪人械鬥嘛!我們這邊的人都比較老實啦!那時後是講說,兩個人在一起比較安全啦!以前大家頭髮都留得很長,想說兩個人綁在一起,這樣才不會分開,結果人家一大堆衝來,你頭髮綁著的話,這個一跑就害死那個了啦!其中有兩個兄弟比較聰明,他們硬把頭髮扯開,然後就都脫困了,跑到山上去,就沒有死掉。後來,有個姓徐的,他比較強壯,嘴裡含刀游過河去找他們理論,一上岸就跟人家打起來了,然後就被殺死了。後來人家給他弄個廟嘛!就叫徐元帥廟……我們與安溪人是世仇啦!
其實那時候到處都在械鬥。
像艋舺,那邊的頂郊人與下郊人也常發生械鬥,後來下郊人比較弱勢,所以就全部移到大稻埕去。最後頂郊人就建立龍山寺,下郊人就建立霞海宮(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的活動,就是由霞海宮開始舉辦的。
那時林家的土地佔了板橋街道的一半,大約五千多坪吧!後來好像有欠稅,於是就把三千多坪捐獻給政府。那時候稅蠻重的,乾脆捐獻給政府,自己只留一塊,這樣政府就不會追繳了。土地太大了,要保留划不來啦!又沒那麼容易申請改建,所以捐出來抵繳也是個辦法啦!反正那時土地也沒那麼值錢,大家比較捨得捐出來,那時還比較有人捐五分多地耶!一千五百多坪……現在不要說五分,一分都……總之,以前的人比較好騙。
林家最興旺的時候,大家都說板橋女孩子特別漂亮,為什麼呢?因為板橋林家是全國最有錢的,所以連買來的奴婢都很漂亮。
板橋與林家脫離不了關係啦!整個板橋市的街道他們就佔一半去了,而且靠他們生活的人也很多……現在他們的地還是很多阿!那些看起來舊舊又沒蓋的地都是他們的。
早期沒務農的都去林家上班,所以管家很多,也有很多奴婢。他們的規矩很嚴,死了很多奴婢,有風聲是說不守規矩被打死,埋葬在月眉池附近。當時那附近沒什麼住家,月眉池靠南邊,住家都靠東邊,據說南邊晚上常有鬼魂出沒。早期農業社會嘛!七早八早就要去做生意,都要經過竹林什麼的,就有一些傳說。
都這樣啦!真真假假,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反正大家就是這麼傳。
大觀書社歐!現在變成廟宇,專門祭拜孔子。早期就像私塾一樣,讀漢書,農業社會哪有人要學?有一些想說要認識字,就去那裡學學漢文,那時也沒什麼國民義務教育。後來建立板橋國小,大觀書社就不再具有教育功能了。
板橋國小日據時代就有囉!一百年前就蓋好了。
孔子誕辰紀念時,那裡學生就會去大觀書社祭拜,我們小時候就是由老師帶隊去拜的。現在?沒有了啦!可能……看有沒有派代表去啦!
◎總結
以前取水不便,於是水源取得問題,就成為漢人社會衝突的重要因素。為了爭奪水源,常引發大規模械鬥,而相互械鬥的族群又以原居地作為區分。台北地區的漳泉械鬥,因為漳州人少,所以每戰多敗,其中新莊一帶的漳州移民,因為林本源家族蓋城堡守衛之故,所以多半跑去枋橋避難。
由此例不難知道,因為械鬥的關係,於焉造成人口祖籍有依地域劃分之趨勢。
林維讓為了促進漳、泉融合,嫁妹與泉州舉人莊正,從此之後,漳泉往來如一家人,也算是為多年不斷的漳泉械鬥劃下了休止符。
至於水源問題,直到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後才有初步的改善。
正式奠定板橋交通樞紐地位,也在劉銘傳任內。當時他擬定鐵路路線藍圖,預定拆廢新莊車站,改由台北經板橋至桃園。雖然計畫無法於任內實現,但在一九○一年,卻由日人所完成,此後新莊即一蹶不振。
據說劉銘傳與林家關係密切,或許可從中窺知端倪。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