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05-30 14:39:20| 人氣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0年坎城影展--導演篇(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坎城影展相異於美國的奧斯卡、金球獎最大的特點,就是導演比明星更受到矚目,從影展創始之初,就特別重視優秀導演的發掘,今年來自15個國家的影片也帶進了歐、美、亞洲等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導演,且讓我們一一細數這些榮登重要國際影展的導演群相。

先從我們最熟悉的台灣導演--楊德昌,開始介紹起吧!
生於1947年的上海,1982年以首部作品【光陰的故事】帶領台灣電影新浪潮,作品有【麻將】、【獨立時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灘的一天】等;今年以【一一】參展,拍片過程保密到家,一方面可能是日資的緣故,一方面楊導演對媒體報導敬而遠之,有所保留。

今年首度以中國武俠片【臥虎藏龍】參加坎城影展的李安,並沒有進入競賽片之列,1954年生於台灣屏東,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系,作品在台灣出品的有1992年的【推手】、1993年的【喜宴】、1994年的【飲食男女】,跨進美國電影圈後以【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冰風暴】(The Ice Storm)、【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Devil)深獲好評。

今年有2位香港導演參加坎城影展,一位是坎城相當鍾愛的王家衛,1997年以「春光乍洩」奪得坎城「最佳導演獎」,據聞個人行事風格特殊,演員沒有劇本、參展片沒有片名......,其他作品有1995年的【墮落天使】、1994年的【東邪西毒】、1994年的【重慶森林】、1991年的【阿飛正傳】等,今年以張曼玉及梁朝偉主演的【花樣年華】參展。

另一位則是初試啼聲的新秀女導演章蕙蘭,曾經擔任張艾嘉【今天不回家】及蔡明亮【洞】的助理導演,處女作【小百無禁忌】(Hidden Whisper)即入圍「國際影評人周」,不僅演員對她深具信心,坎城大會也寄望頗深。

今年大陸導演只有姜文一人代表參加,姜文曾經演出張婉婷導演1997年的【宋家皇朝】中宋查理一角及1985年【末代皇帝】中的溥儀,導演處女作是1995年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今年以自導自演的【鬼子來了】一片參展。

日本導演大島渚(Oshima),生於1923年,被譽為日本電影新浪潮「松竹新浪潮」的開山祖師,1976年以法國投資、日本聞名「阿部定」閹殺丈夫案件改編的【感官世界】聞名國際影壇,繼而以【情感世界】首度進軍坎城就獲得最佳導演獎。大島渚自己大方承認同性戀的性傾向,一直以來也喜於拍攝同性戀題材,今年參展的作品【御法度】就是探討日本武士間的同性情誼。其他作品包括處女作【愛與希望之街】、1983年【俘虜】、1986年【人猿馬克斯】等。

今年韓國參展代表為林澤權,生於1936年,以描述一位藝妓的女兒與大戶少爺的淒美愛情故事的【春香傳】首度入圍坎城,【春香傳】為改編朝鮮地方戲曲的古裝片。

奧利佛阿薩亞斯(Oliver Assayas)--張曼玉的法國籍老公,生於1955年,法國【電影筆記】雜誌編輯出身,過去作品中描述法國當代青少年生活的有【失序狀態】(Desordre)、【巴黎甦醒】(Paris S'elveille)、【赤子冰心】(Cold Water),去年則有【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Late Auguse, Early September)。這次參展的作品是古裝片【傷感的宿命】(Les Destines Sentimentales)。

詹姆斯艾佛利(James Ivory)--美籍的詹姆斯艾佛利與印度籍製片伊斯麥默詮、猶太裔編劇露絲夏伯瓦拉(Ruth PRAWER JHABVALA)3人搭檔,擅長改編英國文學作品,1992年以改編自佛斯特小說的【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獲得坎城45週年紀念大獎。此次參賽片【金缽】(Golden Bowl)是改編自亨利詹姆士的同名小說。

裘伊柯恩(Joel Coen)--裘伊柯恩生於1955年,1991年以【巴頓芬克】(Barton Fink)獲得坎城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及最佳導演獎,1996年與弟弟伊森柯恩(Ethan Coen)以【冰血暴】(Fargo)再獲坎城最佳導演獎。今年則以好萊塢明星喬治克隆尼主演的【霹靂高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參展。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丹麥籍導演,1991年曾以【歐洲特快車】(EURopa)首次參展就抱回評審團獎及高等技術貢獻獎,1996年的【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則獲得評審團大獎。今年一反過去自然主義、表現主義的風格,【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改走精裝好萊塢路線。

帕維龍谷(Pavel Lounguine)--1949年生於俄羅斯,1990年首度以【藍色計程車】(Taksi-Blyuz)參展就拿下最佳導演獎,今年以一名男子因婚姻大事而與家庭衝突為故事主軸的【婚宴】(La Noce)三度參展。

肯洛區(Ken Loach)--出生於1936年,曾在牛津攻讀法律,後棄法當演員去,一路經電視影集導演到電影導演,個人偏左的社會主義意識及寫實主義風格逐漸顯現。1990年以【致命檔案】(Hidden Agenda)拿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1998年則是以【我的名字是喬】(My Name is Joe)獲得金棕櫚獎,今年以【麵包與玫瑰】(Bread & Roses)參展。

阿默斯吉塔(Amos Gitai)--以色列籍導演,作品多記錄了以色列複雜的歷史與社會文化。1991年曾以【獻祭的愛情】(Kadosh)參展,今年則帶來戰爭殘酷體驗的【贖罪日之戰】(Kippur)。

莎米拉馬克瑪巴夫(Samira Makhmalbaf)--伊朗著名導演馬克瑪巴夫的女兒,以20歲之齡成為參加國際影展最年輕的導演,1998年即在坎城展露處女作【蘋果】,此次則以個人第2部作品【黑板】(Le Tableau noir)參展。

麗芙鄔曼(Liv Ullmann)--1939年出生於日本東京,1957年開始她的電影事業,直到遇見她的瑞典籍恩師艾格馬柏格曼(Ingmar Bergman)開始大展光芒,今年以【背信的婚姻】(The Faithless)一片參展。

續......

台長: Magic
人氣(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