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40─嘰嘰咕咕的我的抱怨佳綺
№ 書名:203040
故事創意:張艾嘉、劉若英、李心潔
文字構成:楊明
出版:大田
№
看完203040之後,心情異常煩躁。 可能在前一陣子,正好看完了日本女作家篠田節子的小說「卡農」,無法避免的,拿來做比較的緣故。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比較,我對電影中的童話情節,突然就強烈的不滿起來。
篠田節子的小說,是敘述一個45歲的女子,身為一個成功的音樂老師、有一個好丈夫、一個乖巧的孩子,在她自己感覺相當滿足的生活裡,突然收到20歲時,初戀情人的遺物,一卷錄著巴哈的曲子「卡農」的錄音帶,在探究舊情人自殺的意圖時,心靈也漸漸回憶起20歲時自己對音樂藝術熱情的過程。
基本上,篠田節子的敘述,全然不像一般心靈勵志小說,透過懸疑和超自然的展現,她似乎有意無意的告訴我們,去回憶、探究自己過往的過程,其實是恐怖、陰鬱的。因為在過程當中,必須對目前的自己做真誠的揭露,目前為止認為是美好的事情,認為滿足的事情,很有可能會發現,是自己長久以來放棄了初衷,而一再折衷和自欺欺人的後果。
我很喜歡看這樣的小說,比較真實。真實的故事往往難以預料,一個成功的創作就是藉由這樣的難以預期,喚起讀者一探究竟的熱情。
惡魔的耳語 而203040呢?述我直言,太好預期了。
誠如每一個王子與公主的童話,你會知道,公主不是被困在高塔裡,就是遇見了壞人,而最後,公主的純真、善良,(比較女性主義的說法,會說那就是公主對男性沙文主義的不具威脅性)終會為她自己帶來一個王子,而這個王子,就是幸福。
不可否認,我自己也常常抱著此一幻想,我覺得沒什麼關係,幻想讓人快樂,讓人暫時躲避現實的不如意,可是我知道,而且時常意識到,這種童話若想落實在生活裡,甚至只要出現在電影或小說裡,做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宣傳,其實是恐怖的。
應該是恐怖小說吧,我想,「把一切交給一個好男人,他值得妳交出一切,妳一定會幸福的啊!」這簡直是惡魔的耳語。
難道在今天,女孩子也必須去面對社會上種種挑戰,和男人並沒有什麼不同的時候,還會對男性有這樣一種崇拜?
難道當電視、新聞媒體,已經一再向我們紕漏男人那層王子的皮下,其實有多少對自己的怯懦、不安、自大、還有種種無法面對誘惑的藉口時,我們還相信這個社會上,總有一個王子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總有一個男人,只有男人的優點而沒有男人的缺點,而這個幻想,值得我們一生追求?
太可怕了,不是我在說。
不是說沒有好男人,而是,一個男人再好或再壞,都不代表跟他在一起的女人,要失去自己的一生。電影裡的劉若英、張艾嘉,卻都讓我們看見這樣的預示。
妳只要轉過一個念頭,拒絕掉那些不好的男人,就會有一個好的,主動向妳跑來。
我重說第二次,這實在太可怕了。
為什麼不想想,自己究竟要什麼呢?難道這些女人,除了愛情,眼中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東西嗎?
跟現實人生中許多失婚女子相較,這兩人難道不能說,其實都很幸運?別的不說,首先就是經濟能力,這兩個人要是每天要煩惱下一餐的來處,難道還能汲汲追求下一個男人嗎?難道花店的工作、空姐的工作,都是一場空嗎?
寂寞是一種懲罰? 如果說一定要有個男人才能克服寂寞,一個人真的太過寂寞,那麼,這部電影確實沒有談到我個人認為更深刻的主題,兩個人的寂寞。
寂寞究竟是什麼呢?常常覺得寂寞,卻不曾想過那是什麼,只把它當作一種懲罰,當作是所有不幸的來源,這樣的人,很難不受外在所控制。
需要逛街消費,需要不時和姊妹淘喝茶,需要晚上回家後有人為你留一盞燈,需要身邊有個男人的懷抱。
我不是說這些需要不對,只是,我們都該好好想想,其實就算,這些全部,都幸運地擁有了,人,總還是會寂寞的。況且,兩個人的寂寞,會比一個人的寂寞更難以解決。
妳捨不得放手,妳不甘願放手,而且無論怎麼想,好像這個男人也沒外遇,薪水也乖乖拿回家,兩個人也會一起購物,一起看電視新聞,怎麼看都沒有不對,那,為什麼寂寞?
為什麼就算逛街買了一堆想要的東西回家,和姊妹淘喝完茶回家就是要和老公孩子吃飯,身邊總是不缺人陪,好像什麼都很滿足,還會覺得有一點怪怪,有一點失落?尤其在看著鏡子裡面的自己,看看身邊的老公,小孩,或著是男朋友時,還會有淺淺的落寞,總想回到十七八歲時,這些都沒有,只有自己一個人和自己對這些的幻想的時候。
這種寂寞,其實遠比一個人來的困難,它讓人總是在慨歎時光的流失,更可怕的,人會得過且過的,在這種寂寞下過一輩子。
寂寞難道真是懲罰?讓電影裡許多男女,都為此跌得遍體鱗傷?
我不是說我們該從這些追求中跳脫,購物是一種快樂,和姊妹淘喝咖啡聊是非也是一種快樂,和老公吵吵架,吵完生完悶氣不是自己低頭,就是他退讓,這也是一種快樂,怎麼說,應該說是一種人生的味道。只是我認為,寂寞,應該也是人生中,一種值得品嘗的味道。重點應該是,要知道自己要什麼?還有為什麼。
電影裡,20歲、30歲、40歲的女子,看似有,其實是沒有,至少,是想得還不夠。
如果能夠知道自己為什麼就是要一個男人在身邊,例如說,我就是不能忍耐一個人睡,即使這個男人可能會吵吵鬧鬧,有時還像小孩似的非常麻煩,可是半夜醒來看著他的睡臉,我總是覺得還是利多於弊,那就ok。
不要追求自己都不曉得是什麼的追求,否則,到手了才是更大的問題。
很多女人這麼說:「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拿他沒有辦法……」那真的該好好想想,不要放縱自己不知道。
真的,很輕微的情況,可能是兩個心靈性質大相逕庭的人,在各自寂寞的情況下相處了一輩子,而比較嚴重的情況,可能就會變成,「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拿他沒有辦法……就算他會打我,我還是離不開他。」
我是說真的,也許聽一個年輕女孩說著這些事情,很沒有說服力,可是事實上,即使我還是一個學生,我身邊也有,女同學被男朋友打耳光的故事,或著男朋友總是在當別的女孩的乾哥哥的故事,而且這些20出頭的女孩們,也宿命的覺得自己彷彿「前輩子欠的」,就是離不開男朋友,或著,覺得因為自己是公主,所以總有一天,這個快被學校二一的男生,會青蛙變王子。
拜金與寂寞方程式 電影裡面常常將20初的女孩,塑造成為了夢想不顧一切的少女,而電影又為了表現出現實的無奈,常讓她們夢想不能達成。
怎麼說,好像20歲就是不會盲目,不會委屈自己,不會懦弱一樣。好像在隱約表達,社會上對20出頭的普遍評價,簡直是沒資格抱怨的一群。總是這樣想的話,其實,爸媽就永遠無法了解自己20歲的孩子,甚至那些20歲以下卻在街頭援交的孩子,我們也永遠只能用拜金,來形容我們看見的,表面。
而事實上為什麼拜金?因為寂寞。
我們總被自己也不懂的寂寞牽著,做很多很多事,像在往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裡丟東西一樣,這些事情表面看起來是好的,或著壞的,我們也都只去解讀表面。
好像如果熱心公益,就不該寂寞,就應該不會寂寞,而假設援交,這種敗壞社會善良風俗的事情,本來就會把寂寞越挖越深。
這種想法其實有一部分是錯的,一個人如果不明白自己的動機是因為寂寞,一個人如果不去細究自己寂寞為了什麼,其實無論做好或壞事,都是會感覺寂寞和空洞的。
像是對生活總是有著不滿,偶爾就要轉移注意力去不滿別的事,我們其實會下意識逃避寂寞人生中,自己內在真實的無所遁形。
人在寂寞時,像是一個人在家,衣服洗好晾好,也用吸塵器吸過地板,下午也沒有人打電話來,工作也完成的差不多,電視轉不到一台好看,這時,就必須面對自己了。
好安靜,每一首歌都跟自己心情差了一點,似乎都不能表達,CD換過一張一張沒有一張好聽,就是這種時候。這種時候好或不好,就好像在問假期怎麼過,其實不是看你怎麼用,而是看你怎麼想。
社會會教妳怎麼用,說妳可以去學才藝班,可以看很多文學名著,或著去考個證照提升競爭力,社會給的這些課表,認真實踐起來,大概三輩子用不完。可是,社會不會教妳,要怎麼去想。
更甚著,社會上對於某些普遍價值的獎勵,會讓你汲汲營營改變自己的做法,去符合它的標準,而你自己的想法,淪為社會價值的一種反應。
一個下午,找朋友來家裡喝茶,這是貴婦,去逛街,叫做物慾;去唸書,叫做上進;什麼都不做,往往就叫墮落,或懶散。
於是我們對寂寞的感覺越來越陌生,就彷彿越來越恐怖。我們也不可能高唱我很寂寞,總覺得好像自己犯了錯,或著是哪裡不夠努力才會有這種後果。
寫到這裡感覺我已經嚴重偏離主題,至少是針對電影的主題。我只是感嘆,寂寞,其實應該換個想法來看,一個更貼近真實的想法,寂寞並不代表,妳什麼都沒有,沒有好男人在身邊,沒有姊妹淘,沒有事業成就,沒有讓自己活到現在一件覺得值得品味的事情,而相反的,寂寞,是在這些事情都不足以瓜分妳的時間和空間時,妳擁有妳自己。
自己不是用社會價值來看的,自己的價值,是自己從內在心靈去看的。我承認在缺乏了社會價值的支撐時,很容易對自己感覺沒有自信和不安,但是,常常在寂寞時面對這些,可以把自己看的更清楚。
自己是多麼努力在扮演母親、女兒、女朋友、或妻子,這重重角色,是自己沒錯,但不是自己的全部。有一個自己,在寂寞時,才會比較清晰,而且,會發現,那是唯一不對外扮演角色的自己。其實是很珍貴的,那個自己。
我想我真的寫的很抽象,自己都這樣覺得。
其實我很容易不滿,當我寫著這些東西時,自己也會覺得未免好高騖遠。不過,觀後感畢竟不是小說,只能這樣寫了。畢竟文字是永遠未竟其功的,感覺的複雜是文字永遠不及的,只有看的人自己能去感覺。
回到電影中,其實有很多地方,是會讓我不滿的。
以年齡做斷層的認同性 我覺得20歲的女孩,並不全如他描寫的那樣,同樣的30歲也是,40歲也是。基本上我討厭以年齡做斷層的作品,因為我會有點懷疑。
其實個人的獨特性,常常是會跨越年齡斷代的,也許表面上看來,同一年齡層有一極高的同質性,可是,那就像是20歲年輕人可能有不少人迷NIKE,而30歲的人迷的可能是Channel,那畢竟是表面的差異。
20歲女孩追求夢想,跟30歲、40歲女人追求夢想,內在動機未必有那麼大差距,不應該執著刻劃她們衡量事情的方式不同,好像那就代表她們相當不同。
用這種想法會失去對個人獨特性的理解,我覺得那是相當可惜的。
有的人經歷過很多事情,卻不改其純真個性,總是用簡單方式處理新的事情,而也有人想的總是過於複雜,經歷過的簡單事情,都彷彿是人生深刻體驗,使得他總是有複雜的想法,這其實不是能從年齡推測出來的。應該是說,一個人,在20歲時,會和她在30歲還有40歲的時候不一樣,座標應該是她自己個人,而不是普遍大眾才對。
再說,採用一些社會普遍想法,去再次加強它,宣傳它,這樣創造出的作品,總是會給我一種感覺,就是能夠被社會普遍接受,卻在深度上依然不足的小品。
而電影中某些刻劃,我個人覺得有些刻意,缺乏驚喜,背後的用意看不太出來,或著說沒有把它說出來。全部點出來就太拖泥帶水了,而且,其實這是見仁見智的。
寫到最後,我想,我也必須反省,可能是我,有著一般人認為,是二十幾歲年輕人的自傲,最不喜歡看到,那種對20歲彷彿不知人間疾苦,彷彿就是勇往直前的敘述,不過,也不全是出於社會上普遍認為的那種原因,相反的,而是因為,這讓我在對比自己的懦弱和躊躇時,總是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沒用啊!
文章定位:
人氣(32)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