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郭齊勇教授
講題:現當代的新儒學
這篇文章共分成四個段落。本文僅就前三節加以略述心得與提問。第一節是「回顧」,舉出目前研究當代新儒學的幾場重要的學術研討會與論文集,較有影響的論集有《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兩輯、《現代新儒家學案》等著作。所列舉的研討會有不少包含了港、台地區的活動,例如:1988年底在香港法住文化書院由霍韜晦先生主持的「第一屆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由國際中國哲學會於1999年夏在台北舉辦的大型中國哲學雙年年會上設有新儒家的專場……。文後並列出大陸地區目前研究新儒學的一批學者:方克立、李錦全、呂希晨、鄭家棟、宋志明、胡偉希、黃克劍、羅義俊、陳來、楊國榮、高瑞全、李宗桂、陳少明、景海峰、王守常、田文軍、李維武、顏炳罡、蔣國保、余秉頤、張祥浩、施忠連、韓強、李翔海、鄭大華、周熾成、蕭濱、柴文華、洪曉楠與郭齊勇教授。
在此,順道補充港、台地區將對新儒學研究學者。茲試舉如下,香港地區如:方穎嫻、全漢昇、李瑞全、劉國強、霍韜晦、盧雪崑、唐端正、馮耀明等人。台灣地區如:楊祖漢、蔡仁厚、林安梧、王邦雄、李明輝、曾昭旭、岑溢成、戴璉璋、蕭振邦、蔣年豐、劉述先、唐亦男、謝仲明、鄺錦倫、高柏園、陳榮灼、江日新等人。
第二節是「成果」,此部份介紹已出版的全集與新儒家相關的著作,除了「回顧」的部分提過《學案》、「輯要叢書」等之外,這裡將整體研究與人物研究的著作作了更詳細的提示,並分段處理「關於熊十力研究」、「關於梁漱溟研究」、「關於馬一浮研究」、「關於錢穆研究」、「關於賀麟研究」、「關於牟宗三研究」、「關於徐復觀研究」,其中也提及了一些即將問世的著作。這個部分,郭教授處理的相當有條理,有些可惜的是,應該還可以將一些人再仔細談談,例如:「關於張東蓀研究」、「關於金岳霖研究」、「關於馮友蘭研究」、「關於胡適之研究」……等人,對於有志研究新儒學的後學應有莫大裨益。
第三節是「研究重點」,當代新儒學的研究重鎮首推熊十力與牟宗三,這是無可疑議的。文中介紹了郭教授對熊十力的研究成果及鄭家棟、顏炳罡對牟宗三的研究成果。其次介紹新儒家第二、三代(唐、牟、徐及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的研究在大陸地區正在進行狀況。又提到所謂「後現代新儒家時代」的討論與「新儒家」、「新儒學」的討論,郭教授指出其中的問題爭論焦點與台灣《鵝湖》學派的調整、分化與改組有關。關於這個部分,有幾個問題:(一)新儒家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是由什麼作為分判標準?或由誰首先提出?(二)所謂《鵝湖》學派是否成派?是以《鵝湖月刊》的作者群作為主要人物嗎?(三)關於《鵝湖》的調整、分化與改組的情形會影響到「當代新儒家」或「後現代新儒家」的理論發展嗎?最後一點的疑問是,關於新儒學的研究,大陸地區與港、台之間是否會因政治因素而有所不同?又如何消弭這中間的立場而回到純粹哲學的立場呢?
對於學術研究,最終還是要回到文本。所有的老師都不斷的這樣提醒我們。但是這學期修了「明清文學流派專題」,也讀了一些「宋明理學」,使我略略感覺到,像「當代新儒學」(或「當代新儒家」)的分化問題,與理論方向是緊密連結的,如果要對於「當代新儒學」有所深入的理解,目前學術界相關的研究成果與大陸、港、台研究之間的研究方向,是爬梳「當代新儒學」理論的方向之一,不可輕忽。
最後一提的是,本文「近20年中國大陸學人有關當代新儒學研究之述評」中,其實包含甚廣,對於大陸、港、台的研究皆有涉獵,但又不是那麼全面。也就是說,此文既非只有「中國大陸學人」,但港、台地區亦不相當周全,導致名實之間似乎不大一致,但這並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並無損於這篇文章的學術價值。我的一些個人意見與問題,大概是礙於我的學淺才疏,目前還有許多想法還未疏通,盼來日學思如有所成長,再提出更成熟的觀點!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