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29 10:28:40| 人氣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南美-祕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位  置:位於南美洲大陸西海岸的中央,濱臨太平洋。
• 地  勢:西部是終年都不降雨的太平漾颱岸地帶,中央則是與海岸 平行南北走向的安地斯山脈,西部則是被大亞馬遜原始叢 林所封閉的東部森林地帶。
• 氣  候:東部森林地帶終年高溫潮濕,山岳地帶除了高原外,大部 份地區都是 常春的氣候,西部海岸地帶則受洪寶德寒流的 影響,全年都不下雨,氣候非常溫暖。平均氣溫,海岸地 帶在攝氏 14 度- 22度之間;山岳教帶約攝氏9度-18度之 間;森林地帶則終年氣溫都在攝氏28 度以上。  
• 時 差:比台灣時間晚13個小時。
• 首 都:利馬。
• 語  言:西班牙語。
• 貨幣單位:索爾。
• 比  值:美金與索爾的兌換率是1:184。
• 電  壓:220伏特,少部份是110伏特。
• 信  仰:羅馬天主教。
• 重要節日:八月三十日:聖太羅莎紀念日。

秘魯位於南美洲的西北部,約為台灣的35.7倍大,西部海岸線長達1500海哩。安地斯山脈高達 6,788公尺,由於高山的阻隔,沿海地帶雨量稀少。由安地斯山流下的雪水,灌溉了海岸平原少數的耕地,而山脈的東部則終年炎熱潮濕。海岸地區常因太平洋板塊的衝擊,會有地震和間歇性的火山爆發。西部沿海區海岸沙漠地帶占總面積的九分之一,氣候乾燥少雨,此區是秘魯人文薈萃之處,也是工商業集中的區域。中部山區安地斯山從南而北綿延中部,山勢雄偉,懸崖峭壁多斷層,這個區域也是印加文化的發源地。大部份的印地安人居住於此,從事農耕和畜牧業。東部叢林區占全國總面積的40%,是熱帶雨林區,氣候潮濕炎熱,原始森林茂密。此區盛產木柴,香料,咖啡,可可等,但因與沿海地區之間交通連絡困難,所以開發程度不高。

在利馬Lima發現西班牙的光輝歷史

利馬是秘魯的首都,位於太平洋沿岸的中央部位,雖位在熱帶圈內,但因受Humboldt寒流的影響,四季如春;幾乎不下雨,氣候舒適涼爽,非常宜人。
利馬市區範圍很大,舊市區(Lima Centro)在西北邊,距離機場最近,古蹟建築均集中在此,但治安比較差。新市區(Miraflores)在東南邊,新的旅館、銀行、商業中心都集中於此,所以是比較好的住宅區域。夜生活最熱鬧的是San Isidro,由新市區沿海岸繼續向東南行的區域。

武器廣場 Armas 為利馬的中央廣場,廣場內有大噴水池,周圍是總統府(Palacio Presidencial)、市政府、大教堂Cathedral,大商店等和一些殖民地時期有歷史性的建築。據說,此地的政府辦公大樓是南美洲最宏偉的建築。
大教堂Catedral 1535年1月18日利馬成為秘魯首都,由皮澤洛Pizarro親自安置地基石,而建成歷史性的教堂。 1630年和1687年的大地震造成教堂的塔崩塌損壞,後經修護完整,但在1746年的地震,卻造成教堂完全損毀,1755年重建後保留至今。
聖馬丁San Martin廣場 廣場中央豎立著秘魯獨立英雄San Martin將軍馬上英姿的銅像,廣場周圍都是商店街、電影院、飯店、餐廳等,是重要的商業中心。
黃金博物館Golden Museum 收集上萬件秘魯歷代瑰寶,印加時代的黃金工藝品就有六千五百件,包括了雕刻精緻的黃金飾品,陶瓷藝品及色彩絢麗的手工藝品和圖案華麗的古代服飾。
Torre Tagle公館 混合著安達魯西亞Andalusia、阿拉伯Arabia的建築式樣,為利馬最美的建築之一。尤其是正面附有雕刻的陽台十分好看,現在作為外交部。
宗教審判所La Inquisicion 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殖民時期審判所。法庭的天花板雕刻和牢獄仍保持昔日景像。建築正面的廣場有Bolivar將軍的銅像。右側聳立著國會大樓。
Avenida Jose Larco 這條街是新市區最重要的街道,附近有許多美麗的白色西班牙殖民時期建築。靠近海岸邊有一座購物中心「Larcomar Mall」,有很好的餐廳及商店,是休閒的好去處。
實用資訊
餐廳、咖啡店及商店都集中在新市區,想撥越洋電話或上網也都在新市區較方便。
超市:Santa Isabel或Wong
交通:市區有小巴士行駛,但絕對不會完全停妥靠站,也沒有清楚的站牌標示,因此不太方便搭乘,每趟約S1.-。可以搭乘計程車(記得要選擇黃色的計程車!),新、舊市區間合理的車資在S8.-之內。搭計程車前一定要先談妥價錢!
喀喀湖畔的FAIR LADY-普諾Puno

普諾位於利瑪的東南方1,315公里處,高度約3,870公尺,市內有8萬居民。
普諾這個小鎮因1668年附近城鎮Potosi開採銀礦而興盛。現今採礦已沒落,但因位置特殊,普諾仍是通往的的喀喀湖北部的重要港口,也是由庫斯科到玻利維亞遊客的必經之地。
普諾也是祕魯的傳統民俗重鎮,每年有數個節慶活動在此及鄰近的的的喀喀湖舉行,最盛大的是每年二月初舉行的「聖燭節」,幾乎每個人穿著豔麗的傳統服飾,戴上誇張的面具,慶祝的活動歷時數日。

大教堂 位於市中心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上,外觀是繁複的巴洛克式建築,教堂內部與外觀有著強烈的對比,禮拜堂呈現的是簡單樸實的擺設,反映出此地居民沉靜內斂的個性。
1964年羅馬教宗保羅六世曾造訪此教堂,因此可見梵諦岡授與的旗幟懸掛於在主祭壇右方。
Huajsapata公園 位於普諾西南方步行10分鐘的山坡上,山坡上有印加帝國的第名族人、同時也是印加帝國的國王-Manco Capac的石雕像,雕像指向的的喀喀湖的方向,即是他誕生的地方。這裡也提供了絕佳的視野鳥瞰普諾和的的喀喀湖。
Yavari汽輪 這是的的喀喀湖上最老的蒸汽船,1862年於英國完成船的結構,之後經輪船、火車及騾由英國運輸到祕魯的內陸,的的喀喀湖,整個運送過程歷時六年。現今已退下運輸的任務而長期停靠港邊供遊客參觀。

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
的的喀喀湖是祕魯、波利維亞兩國的天然國界,也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位於高3,827公尺的高原上,面積約8,288平方公里,深274公尺,是世界上可行駛渡輪、高度最高的湖泊。雖然白天太陽強烈,但因位於高山,湖水長年是冰冷的。
湖上最新奇的景觀是烏羅(Uros)人的蘆葦浮島,這是由數層晒乾的蘆葦編織而成,烏羅人居住其上,最大的浮島甚至容納了學校、郵局、簡餐吧檯及紀念品商店。
另外,在湖面上還可看到島民用數捆蘆葦製成的蘆葦船,十分可愛。在普諾港口有許多船家吆喝,招攬遊客搭乘草船到浮島遊覽。
陽子民的住所-庫斯科Cuzco
庫斯科位於利馬東南方1,168公里處,海拔3,326公尺處,現約有30萬人口,是古印加帝國的首都。相傳在十二世紀時,太陽之子-Manco Capac,在旅行時將一條金繩投入人間,這個金繩掉落的地點被稱為「世界的中心」(即今日的庫斯科),Manco Capac便在此成立了印加國,成為印加國第一任國王。
庫斯科於十二世紀起為印加帝國首都,直到十五世紀中葉西班牙人遷都利馬,庫斯科才脫下它的光環。它再度受人注目是十九世紀初,臨近的瑪丘畢丘印加古蹟被發掘,進而成為觀光重鎮。庫斯科古蹟俯拾皆是,巨大堅固而華麗的石牆隨處可見,許多殖民時期的西班牙建築及現在的摩登建築的地基即是這些古老的巨石,雖經過了兩次的大地震及西班牙人殖民時期的破壞,大部份仍毅立不搖,令人驚嘆古印加帝國高度的文明及高超的建築技術。

參觀庫斯科最便利的是購買「觀光套票」,可參觀包括市郊共16處景點:歷史博物館 、宗教美術館、地方現代美術館 、太陽神廟考古博物館、聖卡塔麗娜修女院、大教堂、San Blas Church,及郊外九處古蹟。

武器廣場 Plaza de Armas 即庫斯科的市中心,許多殖民時期的重要建築都在附近。正中心是一個大花園,是市民及觀光客最喜歡聚集閒坐的休閒場所。
大教堂 建於1559年,是庫斯科最主要的教堂,此教堂花了近一個世紀才完成,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代表建築。
內部陳列可觀的庫斯科畫派油畫,庫斯科畫派融合了歐洲十六、七世紀的主流藝術及當時安地斯人的文化。
大教堂毗連兩個教堂:其左是聖家堂Church of Jesus Maria;右側是凱旋教堂,建於1536年,是庫斯科最古老的教堂,也是此三教堂的主要參觀入口。
拉康帕尼亞教堂La Compania 堪稱為庫斯科最華麗的教堂!這座教堂建於1571年,建在Huayna Capac國王的皇宮地基上; 1650年毀於地震,重建者計畫重建一座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當時大教堂主教意圖阻止,但重建者以時間換取空間,待羅馬教皇的御令傳回庫斯科,拉康帕尼亞教堂以大抵完工,且成為庫斯科最美麗的教堂。內部雕刻裝飾極盡金碧輝煌之能事,據說總共使用了八噸重的黃金。
La Merced教堂 是庫斯科三大主要教堂之一,1650年受地震摧毀,1654年重建後分兩部份:一為禮拜堂,一為修道院及博物館。



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黃金打造的聖餅臺,高達1.3公尺、並飾有無數的貴重寶石,包括一千五百顆鑽石以及一千六百顆珍珠。
San Blas 教堂 這是一個泥牆砌成小教堂,但內部陳列了一個精緻的木刻講壇,是全美洲殖民時期最經典的代表之作。
聖卡塔麗娜修女院 Santa Catalina Convent 印加帝國時期這裡居住著三千名精心挑選出來供獻給太陽神的印加婦女,如今是 "殖民時期既宗教藝術美術館",內部展示了許多庫斯科畫派的宗教繪畫及雕像,位於鐵欄後的修女主祭壇。
聖多明尼哥教堂Santo Domingo 此教堂建於印加帝國時的信仰中心「太陽神廟」的廢墟上;這座神廟由每片重達兩公斤的黃金牆所建成,總共有七百片之多。
神廟內有黃金神壇,及許多由黃金白銀打造、與實體相當的農作物供豐年祭用,但現今旅客僅能看到巨石的建築架構,所有的貴重金屬、寶石,都於西班牙人初到庫斯科時被奪取一空了。
沙塞瓦曼堡要寨Sacsayhuaman 位於武器廣場的後山坡上,步行約30分鐘可達。
這是印加帝國的軍事要寨,1536年印加帝國即在此處與西班牙侵略者爆發激烈戰役。
要寨上有三道壁壘是由一塊塊巨石嵌合而成,最重的石塊甚至重達三百六十噸,讓人不禁詫異印加人如何能將巨石嵌合得天衣無縫!

失落的城市-瑪丘畢丘Machu Picchu

瑪丘畢丘遺蹟在庫斯科市西北112公里,標高2,460公尺。由庫斯科搭乘高原火車沿烏龐巴河 (Urubamba)而下,眺望安地斯山系,從山岳地帶進入叢林地區,到達標高1,700公尺的阿瓜蘇車站,在這裡坐巴士,走長達八公里的鋸齒道路,即可登上山頂,需25分鐘。
1911年美國耶魯大學賓加姆教授,循著祕魯獨立戰爭的領導者Simon Bolivar將軍的足跡而至。他在原住民處聽說山上有遺蹟,便攀上長滿灌木與蔓草的危崖,發先了這一大片的遺蹟。
被稱為空中都市的瑪丘畢丘,在空中沉睡了四百年;三面被烏龐巴河環繞,斷垣絕壁的頂上築有神殿、宮殿、祭壇、澡堂、一千級的階梯、梯田梯園等石造建築所形成的要塞都市,但迄今不知是何人、何時所建,以及居民無由自城市中消失,這些至今仍都是不可解的謎。
據說能住在瑪丘畢丘的,都是當時社會上的重要菁英份子,其中有一群處女,是特別挑選出來服侍太陽神的。很多人認為它原是宮殿或軍事堡壘,也有考古學家認為是平民的住宅區。在瑪丘畢丘區域中曾挖掘出約五十個墳區,殘骸都還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女人。
由於西班牙人占領秘魯時並沒有發現這座位在高山上的城市,因此西班牙歷史上也並未記載。有傳說是全城居民因傳染病而無一倖免,也有傳說是在帝國滅亡前人民因政治暴亂而被放逐。但因印加人沒有留存任何文字記錄,因此至今都還不得而知。
瑪丘畢丘可分為三個區域:墓園區、監獄區以及神廟區。在過去的太陽祭典中,三窗廟 (Temple of the Three Windows)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神鷹石(Condor Stone)是雕成鷹頭與鷹身的平坦祭壇。整座廢墟最壯觀的是一望無際的梯田,可以想見當時農業發展的盛況。而小山丘上有塊碩大的長方形石頭,標面非常平滑,稱為「栓日石」;因為古代印加人崇拜太陽,希望能以這塊石頭留住太陽。栓日石還有一像功能,可以依日影變化確定季節,編制農曆。
當時的印加文化沒有使用任何坐騎或輪子,但能將這麼多的巨石運送到瑪丘畢丘,而且堆砌巨石間沒有任何塗料接著,但上下左右都互相契合,密合程度連刀片都無法插入。
往瑪丘畢丘的印加步道
以下資料由祕魯駐台北辦事處轉載

由於時間的限制,絕大多數的觀光客(每年達卅萬人次)都是搭乘火車或小型巴士到瑪丘畢丘觀光。然而有另外一種抵達的方式,以完全合乎當時邏輯、歷史及文化意義建造了瑪丘畢丘聖城的印加人,所開闢的一條「印加步道」。當時印加人沿著花崗岩及石英上的陡峭小徑徒步而上,經過臨時的借宿站,祭拜神及祈禱的地方,瞭望台及農作物的種植地,瑪丘比丘就在圍繞著自然的植物及動物生長環境中矗立著。

每年七萬人次由Qoriwairachina步行至瑪丘畢丘的觀光客見證了;由Aguascalientes出發抵達瑪丘畢丘的行程是無法與長四十三公里的印加步道工程相提並論的。藉著千變萬化的氣候、美麗的風景、廣闊的天空及大氣層的型態,走在經過精準而完美的工學設計的石塊上,一側依傍在群山旁,而另一邊則是臨著海拔四千公尺高的山谷,一路帶領著遊客抵達神奇又難忘的瑪丘畢丘。從瑪丘畢丘上往天空看去,彷彿這座文化王國與天空融合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換言之,這整體而言、沿著小徑而上漸漸開啟了宇宙天際的視野、目標的終點站及其所環繞的一切,經過了長途跋涉,起了水泡的雙腳和急喘的呼吸,您深刻的感到這不是一趟普通的旅行,其經驗更讓您刻骨銘心。

建議行程:
行程一:從庫斯科搭乘火車:在從88公里處的Qoriwairachina到瑪丘畢丘,四天三夜的行程,是最為人知且最受歡迎的路線。
行程二:從庫斯科搭乘火車:在從88公里處的Qoriwairachina到瑪丘畢丘,五天四夜的行程,比上述行程多加一天,讓不善徒步旅行的人能多一天緩衝的時間。
行程三:從庫斯科搭乘火車:在從104公里處的Choquesuysuy到瑪丘畢丘,兩天一夜的行程,對時間有限、或體能'狀況不佳的人而言,是條理想的路線。
探險家的天堂-譚波帕塔野生動物保育區

亞馬遜河流域的叢林可說是探險家的天堂,它是全球流域最廣的河流,在它的主流及無數支流所流經的廣大叢林中,不但流傳著印第安人黃金寶藏的神秘傳說,更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最佳棲息地。
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入侵,這片號稱「地球溫室」的珍貴雨林已遭受嚴重的破壞,有鑑於此,現在流域內的每個國家都設立了一些保育區,來保護境內逐漸消失及尚未發現的生物種類。
秘魯有一半以上的領土是叢林地區,也設有幾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國家公園,而位在秘魯東南方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譚波帕塔野生動物保育區Tambopata Candomo Reserve Zone(TRZ) 野生動物保育區,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野生動物保留區之一。因為地處秘魯人口最少、開發程度最低同時也是最少被探勘的省份,所以仍得以保存它的原始風貌和境內豐富的生態資源。
TRZ 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得天獨厚的擁有三個生態系統(安地斯山脈丘陵地、乾雨林區和彭巴草原)及包括七種以上的叢林類型。
在保育區內及鄰近地區建有一些木屋式的旅館,每一家旅館都會提供所謂的「叢林探險」行程,從兩天到七天甚至長期作更深入的叢林研究不等,行程中無論是乘獨木舟在河道間觀賞各種鳥類、水生哺乳類動物,或是由當地解說員帶領在叢林小徑間健行,透過解說來認識各種叢林] 動植物,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活動,在叢林中見到的日出、夕陽和寂靜的夜晚將是最令人難忘的經驗。
一般而言,雨林地區總是給人熱帶高溫的印象,但是這個地區的氣候卻因有來自安地斯山脈的高山冷風,常使氣溫從30℃驟降,最低甚至可達9℃,造成溫差極大的特殊現象。
所以衣著方面須特別注意,帽子、長袖T恤、保暖防風外套、長褲、輕便雨衣都需準備。另外能保護雙腳的運動鞋、避免蚊蟲咬傷的防蚊液、防曬油、夜間活動時的手電筒、觀賞較遠距離景觀時的好工具望遠鏡,除了以上這些最重要的裝備,個人的隨身物品就愈簡單愈好了。
無解的謎題-納斯卡線Nazca Line

納斯卡這個小鎮位於利馬的東南方,由利馬至此地,途中須翻越一片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
納斯卡原本和其他的祕魯小鎮一樣沒沒無聞,但由於納斯卡線條圖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光客到此造訪,而城北的草原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科學謎題之一。
納斯卡線條圖是一系列動物的幾何圖形和鳥類的素描,包括一平方公里的巨大臺形,三角形,翅膀長達120公尺的鳥,70公尺長的鱷魚,50公尺長的魚,46公尺的蜘蛛、猴子、狗、鸚鵡、蜂鳥、漩渦、人形等,並有許多的花卉圖案,圖形的尺寸可達300公尺。由於此地氣候乾燥,完全不下雨,再加上吹著可淨化卻不會使草原消失的特殊風,因此這些線條得以保存達兩千年之久。
由於這些圖案都很大,因此在地面上無法感覺出這些圖形,搭乘觀光飛機從空中鳥瞰是最受歡迎的活動。至於圖形是誰畫的?何時畫的?為什麼要畫?都是現今仍無法解答的謎題。
Lady Of Nazca瑪麗亞‧雷奇(Maria Reiche)是一位德國籍的數學家兼考古學家,她將畢生投注於那斯卡線巨大圖形的研究,保護圖形遭人為破壞不遺餘力,因此被尊稱為「納斯卡女士」。瑪麗亞‧雷奇於1940年隨著德國外交官到達祕魯,當時她是外交官兒子的家庭教師。當她第一次認識壯觀的那斯卡線即受震撼,進而投入畢生的精力研究那斯卡線。她開始測量這些幾何圖形的尺寸、清除干擾圖形的雜石,之後極為擁護那斯卡線是巨大天文曆法的說法。她認為這些線條是依天文行星的運行路徑及星群的狀態,而畫以供農夫栽植農作物使用。瑪麗亞‧雷奇於1998年逝世,享年95歲。

台長: Hera
人氣(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世界大不同 |
此分類下一篇:馬德里
此分類上一篇:巴黎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