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31 17:10:51| 人氣1,02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經小論文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評洪國樑老師[一葦杭之].[曾不容刀]解
{一}前言
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毛序:河廣,宋襄公母歸於衛,思而不止也,故作是詩也.[箋:宋桓公夫人,衛文公之妹,生襄公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義不可往,故作詩以自止.]這種說法,一直受到後人的質疑,特別是宋襄公的時代,衛已徙都黃河之南,從衛到宋根本不需要渡河,這對舊說實在十分不利,我們若要支持<詩序>,只有相信嚴粲<詩緝>的意見,那就是<河廣>為衛未遷之前所作,當時宋桓公還在,襄公為世子,要不然只好對<序>說忍痛割愛了. 但是無論其中說法是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出宋桓公夫人思宋之深遠,於詩中都表現無遺.尤其是其中之詩句,如[一葦杭之]和[曾不容刀],利用反說的方式,來說明自己回到宋國之不易.而這兩句詩,也是全詩之重點,時常為人所評論.以下就以此兩詩句來分別說明和討論.
{二}一葦杭之
一葦杭之放於詩中,是指一束蘆葦船之意,是為了表達宋國極易到達之意.但此句之[一葦],許多人則認為不可當做[一根蘆葦船]之意,必須要當做[一束蘆葦船]來做為解釋.孔<疏>云:言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在水上而渡,若桴木伐然,非一根葦也.由此句可知,許多人在做解釋之時,是用現實來做考量的,為什麼不做一根蘆葦船,而是一定要用一束蘆葦船,則是因為一束蘆葦船才有浮於水面,載人渡船之理,如果是做一根蘆葦船來解釋,則就相當牽強附會,因為其不能載人,更不可能浮於水面來渡河.由此可見許多人在解釋之時,是由現實之可能性來做為考量的.故在孔<疏>中,它強調了[可以浮在水上而渡],更加證實了[非一根葦也]之說.而就訓詁來說,[一葦]為[一束],也可以說其是[一簇葦].[一大束葦].[一桴木伐之葦],當然,這又是另外一種的解釋了.可是既然[一葦杭之]是要表現出容易渡河的感覺,如果我們把它解釋成一根蘆葦船,是否更能夠增強詩中所要表現出了情感呢?我給予這個問題肯定的答案.從詩句之中,我們能夠深切的體會到宋桓公夫人想念宋國,想念自己家鄉的那一份心情,故在詩之中的[誰謂河廣],我們可以看出宋桓公夫人並不把黃河的阻隔放在心中,而後還提出了[一葦杭之],這是要以極容易來襯托出不容意的感覺.而不容意是來自於政治上和禮教上的束縛,並非是黃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阻隔.這是一種反襯的方式,故假使我們把[一葦杭之]解釋成一根蘆葦船,則更能夠顯現出宋桓公夫人回到宋國之容易,也更能夠加強了[誰謂宋遠]的語氣,當然,這樣的一個解釋方式,更能夠反襯出宋桓公夫人回到宋國之不容易,也就是說我們以一根蘆葦船這樣一個極易回到宋國的解釋方法來說明,更能夠反襯出現實之中,其實宋桓公夫人的束縛是相當大的,要回去機會,也沒有詩句中[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來得容易.輕鬆.故,我認為把[一葦]解釋成一根蘆葦船要比解釋成一束蘆葦船來得更好,而且也更能夠表現出宋桓公夫人內心的情感,強烈的表現出給在讀此詩的讀者.
在上一段中提到了,[一葦杭之]的解釋方式能夠加強[誰謂河廣]的語氣呈現方式,那麼兩者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在詩經之中,有利用[誰謂]來開詩端為設問句的一共有四首,如:<衛風.河廣><小雅.無羊><召南.行露><北風.谷風>.在洪國樑老師的文章之中,說到了此四首詩以[誰謂]來發端設問,若自設問的對象來論說,可將其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在否定設問之對象,目的是在理智的敘述事實.如<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惇.]詩句中先道出了[爾無羊][爾無牛]之說,並加上了[誰謂]來給予否定,繼續則以[三百維群].[九十其惇]以明其有且多.這一類大多語氣較為肯定,而且能夠讓人強烈的感受到詩句之中事實的真實性和存在性.[三百為群]和[九十其惇]則就帶出了[誰謂爾無羊?][誰謂爾無牛?]的語氣之氣勢,強烈的反映出,此人其實是有牛.有羊的具體事實.第二類則是非欲否定設問之對象,目的是在主觀的抒發情感.如<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雀本無角,鼠本無牙,此句無可懷疑之事實,但在這裡卻說[誰謂雀無角?].[誰謂鼠無牙?],非欲否定此客觀之事實,乃因其造成[穿我屋].[穿我墉]之結果,以起下文[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之句,兩相對比,以突顯出主題,乃為主觀抒情之需要而設問.此種類型的句子,情感大多較為強烈,不但在詩句之中有所寄託,更有強調的意味.如在<河廣>之中:[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在此詩句之中,同樣也用了[誰謂]之句法,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宋桓公夫人歸心似箭的心,當然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宋桓公夫人不能回到宋國,並且受到政治和禮教拘束的無奈,情感不但濃烈,也使讀者給予宋桓公夫人一份同情.
將[誰謂]此句法再去分析,可以自設問句和答句的關係來論之,在洪國樑老詩的文章中將此種關係分成兩類來討論.第一類則是被證明和證明之關係.如<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一葦杭之][曾不容刀],乃是證明[誰謂河廣]也就是河不廣.這一類被證明和證明的句法,作者的意念之所在,是在於設問句而非答句,答句只是證明之手段而已.又如<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惇.][三百維群].[九十其惇]乃是證明[誰謂爾無羊].[誰謂爾無牛],也就是證明此人有許多的牛和羊.由<河廣>.<無羊>兩首詩的句法來觀察,更能夠看清楚被證明和證明句法之關係.此之句法能夠使讀者在讀詩之時,了解和釐清詩中所要呈現的情景和事物所要表現的意義,不會因為詩中的某些朦朧不清的字句而有所誤解或認知不清.第二類則是要表明因果關係的句法,洪國樑老師提到,以這一類的句法而言,作者其意之所在,通常都是在答句.如<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先設問,繼而以反詰作答,其之用意則是在答句,借著問句之[因]以指陳[穿我屋].[穿我墉]之[果].而此四句之設問.反詰,又為以下所提出的[誰謂汝無家?何以速我獄.].[誰謂汝無家?何以訴我訟.]四句而設.這一類的句式,其主要的用意主要是在於答句,目的是要讓讀者在讀書之時,能夠了解到詩所要表答出的概念和目標,並且能夠清楚的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想法及一言一行的意念.
在<河廣>之中以[誰謂]來發端設問,仔細探尋之下,雖未必拘泥於上面洪國樑老師所提及的四個句法類型當中,但是卻又好像四個類型都皆有包括在其中.無論在詩中的[誰謂]是用到哪一個句法類型,都提供了我們了解詩旨和詩中情境的方法,不會對於詩中的情境不明而產生許多的誤解.
就[一葦]的解釋和[誰謂]的句法縱合討論之,我認為[一葦]的解釋是一根蘆葦船,而不同於許多學者所提出的一束蘆葦船,就如我之前所說的,[一葦杭之]其實是要反襯出宋桓公夫人回到宋國之不容易,而且以此來解釋,更能夠顯示出其中誇飾法的震憾力,表現出宋桓公夫人內心的焦急和思鄉之情.在來討論[誰謂]之句法類型,我認為則是第一類的[否定設問之對象,理智的敘述事實]這一句法.我相信,當宋桓公夫人提出要回到送國之想法的時候,有許多的人必定提出反對的意見,其中必定不乏政治的拘束和禮教的不允許.但是宋桓公夫人可能都認為這些都不能構成不讓她回到送國的理由,所以就有人以地理上之阻隔來勸說宋桓公夫人不要回到宋國,並以黃河之廣且水流湍急來做為其中之原因.但是意志相當堅定的宋桓公夫人,就以[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來回給那些勸說她不要回到宋國之人.假使我們用[否定設問對象,理智敘述事實來解釋],則其意義就是[誰說黃河之水是廣大的呢?我採著一根蘆葦船就可以渡過黃河了.]如果以此句法類型來解釋,再加上以一根蘆葦船來解釋[一葦],不但詩中整個畫面和宋桓公夫人的形象都鮮明起來了,更中要的是,我們可以體認到宋桓公夫人當時的心情,和宋桓公夫人在說此話之時的表情,實在是相當的生動,而這樣的解釋也更能夠幅合宋桓公夫人思鄉且憂慮之心境.
{三}曾不容刀
曾不容刀,箋云:[小船曰刀.]釋文[刀.如字,字書作舠,說文作舟周,並音刀.]正義云[葦,桴木伐之小,此刀宜為舟船之小,故云小舟公也.]按今說文無舟周,廣雅釋地[舟周.舟也.]是刀舟周古今字.[曾不容刀],以就字面單純配合著詩來看,實在是相當突兀的一句話,就是因為那一個刀字,讓我們在讀此詩之實,常會有許多的誤解,也就因為如此,所以對於刀的解釋,產生了相當多的眾說紛云,有人認為這裡的刀指的就是單純的刀劍,有人認為當時的船就叫做刀,甚至也有人認為,因為船的形狀有如刀一般,故將刀放於詩句當中,用刀來表其意.但是無論說法是為如何,<河廣>此詩作至今年代已相當的久遠,要考察當時的情景為何,已經是一件相當難的事情了,現在在讀詩的我們只能就一些句法和可能的情況來推測,詩之中詩人所要表現的到底是什麼.
刀之解釋可以說是眾說紛云,而就詩中之內容,我們可以分為幾個可能的想法來做為討論:
1.單純的以刀來解釋
現今我們單純的以刀箭來解釋之,其實並無不可.也就是說詩人可能是取黃河的廣大和刀劍的單薄來做出強烈的對比,這其中包含著誇飾和反襯的效果.先前我們在[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中提到說,此句有誇飾和反襯的意味,所以我認為[一葦]假使能夠用一根蘆葦船來做為解釋的話,那麼就更能夠顯現出河不廣的意義,也更能夠顯示出宋桓公夫人的思鄉之情.所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之刀字,如果我們可以用單純的刀箭之意來做為解釋的話,就更能夠幅合作者想要表現出河不廣的意義,反襯和誇飾的原素都包括在裡面了.對於刀字這樣的解釋方式,不但具有強烈的藝術價質,而且也更能夠讓讀此詩之人有更寬廣的想像空間.如錢鍾書即云:[誰謂河廣?曾不容刀.],……按解為刀.劍之刀,亦無不可;正如首章[一葦行之],傳:[杭,渡也],箋:[一葦加之,則可以渡之],亦極言河狹,一葦堪為津粱也.漢高祖封功臣誓曰:[黃河如帶],陸機<贈故書>詩曰:[臣海猶縈帶],隨文帝稱長江曰:[衣帶水],事無二致,[跂予望之]謂望而可見,正言近爾.以此段話來言之,以刀劍之單薄來解釋,是相當的合情合理的.
2.將刀解釋為小船之意
孔<疏>亦云:上言[一葦],桴木伐之小;此[刀]宜為舟船之小,故云:[小船曰刀].<說文>作[舟周],舟周,小船也,字異音同.劉熙<釋名>云:[二百斛以上曰艇,江南所謂,”短而廣,安不傾危”者也.其實在許多的書中,皆說刀是小船之意,蓋舊說如此.有人認為刀做小船來做為解釋,是因為小船的身形有如刀一般,故稱之為[舠]刀,但是以此來解釋,不免就會讓人感覺到穿鑿附會,而且會流於玄想.在洪國樑老師的文章中提到黃生云:小船曰刀,字從舟省,會意,與刀斧之刀不同.此即趙古則所謂[雙音並義,不為假借]也,<詩>[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可證.後人加舟做舠,贅矣.說明著[刀]是[舟]的省形會意字.省形是否屬六書之會意,此暫時孤且不論,惟其所舉省形之例,則恐不可信.由以上之論點來說明之,以船之意來解釋刀字,實在是相當的穿鑿附會,無論是從船之形狀來言之,或者是從六書來檢釋[刀]字或者是[船]字之來由,都有足夠的論點來說明刀不是船之意義.雖然以文學之美來說,把船之身形比喻成刀形,是相當具有美感的,但是以宋桓公夫人當時的心情而言,要把船想成刀實在是相當不可能.
3.以詩中的情境來論刀字之意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就整首詩的情境來言之,為了要求畫面的整體且一致,我們在讀此詩之時必須要把刀字解釋成船的意義,如此才能夠求得詩的畫面一致.如果我們把刀字很直接的按照字面來解釋,則不免會令人感到相當的突兀,而且會非常的奇怪.試想,假使在河中間出現了一把刀,並且還要和船來做比較,這樣不是會很奇怪嗎?在洪國樑老師的文章之中就有說到,[一葦](葦木伐)與[刀](小船)均是河中所或有者,故杭[一葦]於河.容一[刀]於河,均無悖乎事類.本詩既非假它喻以為誇飾,則何為而容劍於河?兩章應該視為一完整之畫面,若容刀劍於河之中,不知會成何種畫面?所以就以此論點來說明,把刀解釋成船的意思,是相當站的住腳的,而且是相當無庸置疑的一種解釋方法.
{四}結論
<河廣>此詩情感相當的深厚,從詩句當中我們可以看見宋桓公夫人的思鄉之情和憂愁之心,令讀者能夠體會到她在其中的心意.而這首詩的奇妙之處,就是本文所討論到的[一葦杭之].[曾不容刀]解,因為其中的字義有多重的解釋,造成許多的爭論,但是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多重的解釋,給予了這首詩不同的面貌,也給予了讀者在讀詩之時有許多的想像空間.故,多重的解釋,給予詩不同的面貌,就好比一個調色盤一般,有許多不同的顏色,但每個顏色都是相當令人嚮往的.

台長:
人氣(1,028)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