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4 03:20:25| 人氣57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白蛇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白蛇傳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傳統故事之一,其故事是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逐步豐富完善的。

這一故事最早見於《太平廣記》卷四五八所載的唐代傳奇小說《李黃》,寫隴西人李黃在長安東市遇見一位身穿白衣、(綽約有絕代之色)的女子,李黃慕其美貌,便隨白衣女子到其家中,住了三日。而這女子實是白蛇所化,以色迷人害人。

李黃回到家中後,就身重頭旋,臥床不起。不久,便僅存頭部,被子下面的身子全化為血水。

家人找到白衣女子的住處,不見房子,惟見一皂莢樹。旁人告之曰:「往日有巨白蛇在樹,更無他物。」可見,白蛇最早的形象是個幻化美女、以色誘相害人的蛇精。

兩宋時期,民間人們把白蛇的故事編成話本加以演說,如《清平山堂話本》中收有《西湖三塔記》,這篇話本寫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書生奚宣贊在清明節游覽西湖時,遇到了一個迷路的女孩白卯奴,攜其回家。

過了十多天,白卯奴的祖母找上門來,奚宣贊就把她們送回家。白卯奴母親設宴酬謝奚宣贊,並提出要委身於奚。奚與其同宿半月。後白母欲殺奚以取食其心,為白卯奴救出,放回家中。宣贊叔父奚真人得知此事後,就用道法捉住三妖,原來白卯奴為雞精,白母為蛇妖,白之祖母為獺妖。奚真人便造了三座石塔,將這三妖鎮於西湖中。顯然,在宋代話本中,白蛇仍是一個害人的妖精,而且更具兇狠殘忍的性格,玩厭了,還要食其心肝。
到了明代,白蛇傳的故事在民間的流傳更為廣泛,故事情節也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如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餘‧熙朝樂事》中記載了明嘉靖年間盲藝人以陶真的藝術形式來演唱白蛇傳的故事。

又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收有話本《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話本可以說是白蛇傳故事流變過程中白蛇的形象由蛇精變成美女的一個轉折點。

對白娘子的形象作了進一步的改造,賦予了她更多的人情味,更突出了她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同時,也對許宣的形象作了一些改造,在舊抄本中,白娘子的形象得到了改變,而許宣仍有動搖不定、不真誠的一面,如在《付缽》出,當法海要他收取白娘子時,許宣竟不念舊情,毫不猶豫地接過缽盂,去收取白娘子。

方本則改為許宣不願受缽,尚念「夫妻之情,不忍下此毒手」(《重謁》〉。

這樣不僅較合情理,而且也突出了兩人之間感情的存在。在劇本結構上,方本也作了一些改進,使劇情發展更為合理緊湊。
白蛇傳的故事經過戲曲家們的不斷完善後,也更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在清代中葉直至近代的各種地方戲裡,都有白蛇傳的傳統劇目,如昆劇、京劇、川劇、秦腔、徽劇、豫劇、漢劇、湘劇、晉劇、評劇、越劇等劇種皆有《盜仙草》、《金山寺》(又名《水漫金山》)、《斷橋》等劇目)這些劇目在戲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燴炙人口。著名劇作家田漢還整理改編了京劇《白蛇傳》,把白蛇傳的故事完整地搬上了戲曲舞台。

台長: chernyan
人氣(573)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戲曲劇本 |
此分類下一篇:老 殘 游 記
此分類上一篇:戲曲劇本—牡 丹 亭(15~17)

心冷情冷.今是昨非
妖精尚且重情,人卻屢受吸引,動搖不定,欺矇,貪婪,裝做無辜受害! 唉~人不如妖!
2007-04-18 10:05:18
黃秋森
太晶財了
2009-05-29 10:09: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