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05 05:35:23| 人氣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窗內》:隨風而逝的傳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隨風而逝的傳奇
柔之

《飄》(Gone with the Wind)改編成電影前夕,作者瑪格麗特,宓契爾(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女士看到女主角人選──打扮成美國南方淑女的費雯麗(Vivien Leigh)定裝劇照時,曾驚訝發覺這位「郝思嘉」(Scarlett O’Hara)看起來竟像極了二十歲初的自己。1939年12月15日電影首映會,在亞特蘭大(Atlanta)福克斯戲院(Fox Theatre)舉行那天,她在中場休息時間還曾向人說起:「她就是我的郝思嘉」。幾年後(1943年)宓契爾女士又寫信告訴好萊塢製片大衛‧塞茲尼克(David O. Selznick)說:「這部片子我已看過五遍半了…每次它都引我步上永遠在更新的旅途,因觀賞中,我已忘了自己是作者,所以能用新鮮的眼光觀之。」可見作者經由這樣的歷程,漸漸就脫離了她的「角色情結」,成為一名客觀的欣賞者。其實宓契爾女士在寫作《飄》時,最初的構想原是要寫一位像她史蒂芬思外祖母(Grandmother Stephens)一樣,勇敢美麗的南方淑女,而她本身所承自的傳統,也使得她寫來駕輕就熟。然而小說轉換成電影後,「郝思嘉」經過導演和女星費雯麗的詮釋,產生了更精緻、藝術化的效果,而成為舉世所愛「永遠的郝思嘉」。當然宓契爾女士私人的生活經驗及其個人對愛情的觀照,功不可沒。

亞特蘭大桃樹街(Peachtree Street)上現在開放給大眾參觀的瑪格麗特‧宓契爾博物館(Margaret Mitchell House & Museum),便是瑪格麗特1925-1932年寫作《飄》的地點。當時她辭去報社的工作,因腳踝受傷引起關節炎在家休養,以大量看書來打發時間,因丈夫約翰‧馬許(John March)的一句話「我看妳得自己寫一本書來看,否則已經沒有書可讓妳讀了」,讓她興起寫作《飄》的想法,當然只是寫著玩的,並沒有出版的意圖,完全不像有大作家創作小說的動機。她一開始是想寫一位不知道自己是同時愛上兩位男士,或是失去他們的女人的故事,故事從南北戰爭開端發展到和平再統一結束,亞特蘭大就是戰爭期間故事發生的地點,主要人物以兩對男女的愛情經緯作為小說的架構。男主角一個要像她戰爭去世的初戀情人克利弗德‧亨利(Clifford Henry) 一樣詩情文雅;另一個則要像她第一任丈夫瑞得‧厄普蕭(Red Upshaw)一樣粗鄙卻瀟灑迷人。至於女主角,一位要有南方貴婦的影子像班寧太太(Mrs. Benning) 那樣;另一位當然就必須是她外祖母和她自己的化身──小說的女主角。她要讓這位感情熱烈的女主角,愛上「好女人」的丈夫;即使她認為「好女人」才是她心目中的女英雄,她還是讓那位女主角的描繪佔滿了書的篇幅,一反傳統成為新南方(New South)女英雄。

她寫作《飄》的方式是採擔任記者時寫報導故事的敘述法,先有個故事結局,然後根據這則「真實故事」展開抽絲剝繭的「報導」。為了讓小說更具真實性,當然在應用她遠走他鄉艾西維爾(Asheville),卻一直縈繞她心中的前任丈夫瑞得,還有她誓言永遠愛他,卻來不及了解就去世的初戀情人亨利,這些事實都必須小心翼翼地處理。小說中的男主角白瑞德(Rhett Butler)與瑞得(Red)音似,而且兩人都「專制、卑劣,且缺乏道德」,兩人都善於圖謀他人之利。至於郝思嘉,瑪格麗特說「她」毫無自傳色彩的影射。然而,郝思嘉與瑪格麗特的確有些相似處,但真正根據的人卻是她外祖母。小說寫到最深入時,瑪格麗特寫得太入迷了,讓她甚至覺得這部小說絕對不能出版,因為瑞得和史蒂芬思外祖母刻劃得太逼真入微了,唯恐引起當事人和別人議論紛紛。瑪格麗特寫到六十萬字,滿滿二十信封袋的呂宋紙時,已經感到相當沉重的負擔,因為「工程」太浩大了,而且重讀的勞累使她覺得十分沮喪。她還擔心萬一出版的話,可能會惹來法律訴訟和評論家挑剔的批評,因為她始終不敢以真正的文學家自居,所以就放棄不寫了。約翰雖不願她停筆也莫可奈何。

1935年4月她終於得到了解放,寫了十年的《飄》使她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與健康,現在她又重新當起「美人記者」與重要人物會晤了。那就是引介這部小說出版的麥克米倫(Macmillan)編輯哈洛德‧拉森(Horald Latham)。瑪格麗特原先堅決不許他要求看她的小說手稿,後來經他一句話,說她「不夠嚴肅」難以成為作家,她才放棄堅持,交出手稿。拉森將她的小說手稿帶回紐約,三個月後瑪格麗特接獲他們決定出版的消息。她最害怕也是最熱切盼望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由於她並沒有出版的心理準備,又缺乏信心,於是怯怯地寫信向拉森說明:「我從沒希望這本書會出版,因為只是寫來娛樂我丈夫和自己,好讓自己在不便於行的歲月裡有事情可做。」拉森卻回信說:「這本書優秀極了…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學成就的小說。」於是接下來便開始著手「修飾」這本凌亂的小說原稿,首先是定書名,瑪格麗特初考慮到「明天又是另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這個書名,隨後又改為她最喜歡的詩人道森(Ernest Dowson)的詩句Gone with the Wind,因為就小說的內容而言,它的主題「就像昨日的雪、隨戰爭之風而過的事物、或順風而逝的人,而非抵擋它。」再來就是女主角的名字──Pansy的問題。對於麥克米倫的編輯來說,Pansy聽起來實在太像是「好家庭主婦」的故事了,瑪格麗特於是找來了Scarlett代替,那是她的愛爾蘭祖先,獨立運動者O’Haras先人The Scarletts的名字。至於六十萬字的內容,經過重新編排刪減後,就變成四十萬字現在我們所讀的版本。最後出版社鑒於已有同名作家Mary Mitchell,提議她改為Margaret Marsh,但她堅決採用本名Margaret Mitchell,而將書獻給J.R.M.──她的丈夫。

1936年《飄》出版後,瑪格麗特一夜之間成名了,卻不是她所希望的。她的書成為空前的最佳暢銷書,自己也成了大眾討論的對象。她的生活頃刻間活躍了起來,使得原本就不便於行的她,更難以應付。對於這樣的景況,她所擔憂的可能勝過於快樂,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惡夢」。最令她擔心害怕的就是瑞得的出現,果然有一天在約翰上班去後,她接到瑞得的電話,頗具用心的說:「看完妳的書,我想妳一定還愛著我。」此後她只好獨自一人逃到蓋恩斯山莊(Gainesville)匿藏起來,順便躲過這股來得「出乎意料」的書迷熱潮。後來她還嘲解說,郝思嘉在亞特蘭大圍城時,千辛萬苦逃出城所受的苦難,還不及我自從小說出版那天起,困在亞特蘭大遭遇的災難來得大呢。

1937年《飄》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1939年開拍電影版「亂世佳人」,女主角千挑百選,經由瑪格麗特同意選定英國女星費雯麗。經過近半年的拍攝,於六月正式殺青。年底舉行首映會。首映會那三天的確是亞特蘭大歷史上的大日子,舉城歡騰的愛國情緒空前絕後,但似乎並沒有影響到瑪格麗特,她婉拒各項舞會的邀請,只答應參加麥克米倫舉辦的午餐會,及電影放映會。辛苦寫了十年《飄》的瑪格麗特,現在就要看到她寫的小說,以真實人物呈現在銀幕上的生動效果了。坐在開往戲院新車上的她,並沒有表示任何的感覺,只淡淡批評了新車說「太豪華了」。至於她的小說迷會有什麼樣的表示呢?如同《時代雜誌》(Times)所說的:「他們早已熟知白瑞德和郝思嘉的愛情故事,電影只要稍有誤改,他們必會群起為其辯護。」

電影放映完畢,無一人不熱淚滿框的走出戲院,瑪格麗特更是顧不得體面,頻頻用絲帕拭淚。「很高興你們都那麼愛我的郝思嘉」,她感激不盡地答謝。隨後卻又悄悄告訴她身旁的友人梅杜拉(Medora)說:「噢,我希望瘋狂熱潮不要再發生才好。」首映會結束後,瑪格麗特和約翰旋即赴亞利桑那(Arizona)土珊市(Tucson)過聖誕節。總之,這部電影和小說太接近了,可說是完美的詮釋。而事實上,費雯麗也因演這部電影榮獲奧斯卡金像獎(Academy Awards)最佳女主角,為自己的電影表演立下里程碑,贏得更勝於瑪格麗特所獲得的名聲。

這部有史以來在文學與電影上,最完美結合的傑作,歷年來仍不斷受到人們的熱愛,不曾稍減過。原小說《飄》已被美國人視為「文學聖經」,電影「亂世佳人」也成為百看不厭的不朽經典名片。這兩位先後「創造」郝思嘉的偉大女人,究竟誰才算是真正的貢獻者呢?我想兩人皆是,只是一個在幕後,一個在幕前。1949年,瑪格麗特過桃樹街到對面的戲院時,不小心被一輛汽車撞傷後去世。她遺愛人間的郝思嘉傳奇,卻沒有因她自身隨風而逝的傳奇而結束,彷彿還在每個新的世代裡,「明天又是另一天」般繼續盼望著。

台長: 柔之
人氣(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