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10 10:46:52| 人氣3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5/6-10另類帳篷劇 抵抗消費主義旋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另類帳篷劇 抵抗消費主義旋風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586385.shtml

曾經歷太陽劇團、阿根廷「極限震撼」震撼的觀眾,請準備接受另一種帳篷劇的震撼洗禮!堅持不申請補助、全由團員自費搭建舞台演出的「台灣海筆子」帳篷劇,此刻正在台北土城演出,將為台灣觀眾搭蓋一座「抵抗消費社會」的避難所。

從日本發展到台灣的帳篷劇,強調要劇團人員自己蓋帳篷,圖為劇團在自搭的「蝕月譚」帳篷前合照。
圖/陳又維攝影

這頂帳篷很不一樣:它不像加拿大太陽劇團、法國陽光劇團或阿根廷「極限震撼」劇碼的帳篷,是為配合演出內容而搭蓋;它的搭蓋本身,就是劇場信念與行動的一部分。用創造者日本人櫻井大造的說法,它是在資本主義無所不在、將劇場也席捲時,一處「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

台北出發 綻戲劇之花

日本人櫻井大造在台演出帳篷劇「變幻痂殼城」。
圖/陳又維攝影
奇妙的是,這頂源於1970年代日本的帳篷,在歷經日韓多年演出後,於1999年來到台灣,又從2002年起,在台灣扎根,還和樂生療養院種下了深重情緣。今年,這帳篷更將從台灣台北開始,陸續於中國北京、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綻放從不同文化鑄型開出的戲劇之花。

故事要從1972年說起。那年,就讀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部大三的櫻井大造,正身處反美的「反安保運動」旋風。由於安保條約明訂美日相互協力保障,反對者認為日本有必要擺脫美國左右,掀起各種社會運動,大造也是參與者。

然而社運越來越激烈,不少人開始搶槍,大造許多朋友也在官民鬥爭中死去。大造疑惑起這種殺個你死我活的戰鬥方向,覺得該另製造一處場域,大家在裡面做事情,恰好此時有人找他加入一個巡迴演出行程,大造於是加入。既是巡迴,帳篷自然必要。

批判角度 恢復非理性

相對於日本1960年代因厭倦現代主義主流劇場而起的地下劇場、帳篷劇,大造的帳篷劇,其實是從批判前輩的角度出發。當時著名的紅帳篷、黑帳篷,都在藉戲劇「表現」觀點,但大造認為,光是想「表現」本身,都是很資產階級的思維,「我從不是左派,只想和消費社會抗爭,奪回人們原有的『非理性』(non-rationalism)」」。

對大造來說,非理性指的是相對於理性而言,人們天然的「感性」。然而「資本主義將人們慾望給予名稱、塑造形狀,統統商品化,讓活在消費社會的我們被誤導,以為那些商品就是我們本有的慾望」。大造正是要在消費社會中,藉帳篷憑空架起一處外在於現實的時空,在其中「抵抗消費社會,讓『非理性』恢復」。

看似與現實政治無關,然而反消費社會與現代化的大造,劇作因常出現反天皇情節,被警方視為「邪惡集團統領」,帳篷劇常因遭驅趕而演不成。

髒汙場域 創造天然美

即使如此,大造仍以「曲馬館」、「風之旅團」劇場大受歡迎,到了「野戰之月」,議題更邁向整個亞洲,作品Exodus(出核害記)也應差事劇團之邀來台,促成他與台灣劇場工作者合作,並在台結識同樣來自日本的舞踏工作者秦Kanoko,成了情人與伙伴。

黃蝶南天舞踏團在樂生療養院演出帳篷劇「天然之美」。
圖/陳又維攝影
情侶倆分別與台灣人合作成立的「海筆子」劇團及「黃蝶南天舞踏團」,2005年演出「台灣浮世德」及「瞬間之王」,前者部分情節從陳映真小說「趙南棟」得啟發,讓陳映真看後激動得站立鼓掌;同年,兩人因為台灣的劇場工作者認識樂生療養院,陸續以樂生這因國家推動現代化、被劃為「髒汙」的場域,創造「野草天堂」、「天然之美」、「惡之華」等劇碼。

超越題材 力量更深刻

日本舞踏藝術家秦Kanoko今年在樂生療養院演「惡之華」,也是帳篷劇形式,深受好評。
圖/陳又維攝影
今年初「惡之華」在樂生納骨塔旁演出,同時演給生者與亡者看,「讓新納骨塔繼續作為抗爭基地」,雖然並非直接訴說樂生事件,秦Kanoko生動詮釋台灣庶民演藝的力量,以及遭國家棄絕的底層人士的滄桑與狂喜,都讓觀眾深深感動;這彷如大造所說,他想作的並非僅把題材「固定住」表現,而是要超越題材、創造出更深刻的力量。

5月6日至10日,櫻井大造2010年帳篷計畫率先在台灣土城勤篤農園展開,主題仍緊扣反現代化,演出「台灣.濁水的日月譚」第一部「蝕日譚」,日本演員也來參與。編導林欣怡自承,該劇源於她在韓疑似得新流感、自我隔離3個月的經歷,那讓她切身體會城市對乾淨與髒汙的殘酷分野,「髒汙甚至就是『廢』!」那正是大造眼中,現代化最恐怖處之一。

勞動劇團 喚起身體記憶

櫻井大造的帳篷劇,在執行上特色有三,一是經費全由成員集資,不接受政府及企業補助;二是帳篷從演前扛材料、搭蓋,到演後拆遷,全須成員自己勞動;三是演出地點多在城市邊緣,以台灣來說,如新莊樂生療養院、永和福和橋下停車場、這次的土城勤篤農園等。

劇團經費由成員集資乍看不甚難,但大造的劇團要求成員須「負責任」,從演前密集討論、排練、巡迴演出都得參與,早期在日本巡迴約須3個月,因此最適合成員的工作是體力勞動且按日領薪,大造在40歲前也都從事體力勞動,養成粗壯體格。

櫻井大造(左)與「台灣海筆子」成員許雅紅。
記者周永受/攝影
40歲後,大造發現體力跟不上,不得不開編輯工作室當編輯,以類似數獨的邏輯遊戲名滿日本,甚至獨創漢字遊戲,也因而養活劇團。然而他其實「很不想妥協」,看到工人挖地,總被勞動「喚起身體記憶」。

作帳篷劇想反現代化,但大造自承日常生活並不「反現代化」,反現代化並非他的生活目標,而是在戲劇現場的表現。「為了藝術,我犧牲其他一切,反而無法過反現代化生活」。

自己的身體 原來這麼乖

大造帳篷劇在多方面獨樹一格,身體表演也是。台灣海筆子編導林欣怡回憶,首次和大造等人演出時,驚覺「自己的身體這麼乖」,完全被規範,不像秦Kanoko肢體能量十足,也無法像別人「邊講話邊噴口水」。

日本人櫻井大造在台演出帳篷劇「變幻痂殼城」,圖為林欣怡演出畫面。
圖/陳又維攝影
林欣怡在英求學時著迷肢體劇場,室內劇場漂亮規則的肢體,在大造眼中,卻只是「好看,但很無聊」。例如習慣性地控制各種細微肌肉,包括吞口水,會讓演員不自覺身體暫停,從完全投入的當下逸出,當林欣怡 警醒這點,開始訓練自己別那麼控制肌肉,如今也能投入到噴口水。

海筆子製作許雅紅,也在大造召喚下投入帳篷劇場。政大民族學研究所畢業的她,數年前從騎腳踏車賣咖哩到開店,都經大造協助,用賣咖哩來支撐作戲經費,還常得在店掛招牌「老闆去演戲,下周不開門」,身體也從早年的劇場身體,轉為「勞動者的身體」。

目前海筆子成員廣含業務員、快遞、英文教學、幼教老師、肚皮舞老師、店員、企業高層等,每檔戲的成本都靠大家上百或千元集資,堅持不靠政府補助。「這是態度問題,當你前進一步,也會後退一步。」

到底帳篷劇有何魔力,讓他們願用血汗投入?林欣怡說,那整個過程都像儀式,憑空創造出空間與時間。雖然他們作劇並未負擔使命,也不為改造社會,但戲劇本身仍會產生影響,不僅擴散給觀眾,更滲透成員自己。

台長: carrie0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