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4 11:59:32| 人氣2,0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血染的風采 -- 中國新電影的華麗與哀愁(六)其他與小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原刊於〈電影欣賞〉季刊,請勿轉載,謝謝!



根據中國廣電總局的資料,從2004年開始,中國電影年產量已達兩百部以上(可是很多都排不上院線,直接發碟了事),2005年更是達到260部(事實上合拍片佔了半數),其中包含52部數位電影)的壯觀紀錄(註)。除了前幾段點出名的重點電影以外,其實還有好幾部台灣沒機會上映的片,都該記上一筆。例如備受法國重視的獨立導演王超,他的第二部作品《日日夜夜》描述一名勾搭上師娘的礦工,在師父發生意外過世後所歷經的罪與罰、慾望與贖罪。王超對封閉氣候與傳統價值的悲憫觀察與批判,流動出一股揉合著中國第五代與西方藝術電影風格的奇異氣味,讓他的作品在西方遠比中國受重視。

至於有個中國父親、美國母親,在台灣出生,分別在美國、澳洲及澳門成長,大三又從華盛頓大學轉到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年輕導演伍仕賢,繼得獎連連(分獲威尼斯影展和日舞影展兩個特別提及獎)的十一分鐘短片《車四十四》(Bus 44)之後,終於推出了他的劇情長片處女作《獨自等待》 -- 一則非常符合傳統言情架構的愛情故事。故事描述老是拿好人卡的遜男(夏雨)繞了一大圈子,才發現佳人恰在燈火闌珊處。《獨自等待》的對白逗趣且充滿生活實在感,三位主角夏雨、李冰冰與鞏蓓苾(伍仕賢現實生活中的老婆)的演繹也自然活潑,大概是中國近年來最討喜最具時尚感的一部偶像(趨勢)電影了,完全沒有「俗」味,更沒有中國電影常犯的文謅謅矯飾與浮誇。

還有尚未滿三十歲的年輕新銳寧浩,一連以《綠草地》及《瘋狂的石頭》證明他可以分別駕馭藝術與商業電影。蒙古語發音的《綠草地》以一顆乒乓球在蒙古大草原上引發的幼幼風波,呈現出類似伊朗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白氣球》(The White Balloon)那種清新真切的純樸感動;《瘋狂的石頭》隸屬劉德華推動的「亞洲新星導」計畫之一,技術執行面也許痕跡過重而不夠俐落,但環環相扣的三方奪寶競技套上地域性濃厚的黑色幽默劇本,在瘋狂與荒謬的諧仿中偷渡小人物無奈與辛酸,貨真價實地散發出中國式幽默,也難怪七月在中國登上院線隨即引發全民觀賞旋風,甚至被評論與觀眾拿來和中國通俗電影之王馮小剛相提並論。

紛擾的政經歷史對藝術家來說,一向是豐沛的靈感泉源;只有張大眼睛正視歷史,才能達到足夠的厚度來抒發創作者的斯土斯情。在悲憫與寬恕的主旋律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觀點存在的空間?華人影像工作者面對歷史的態度,似乎永遠缺乏「再多一點」的直接與坦然。無論是香港投機地選邊站,還是台灣懦弱地選擇性失憶,歸納起來到底都是為了不與中國廣大的市場過不去,不與官方審查的意識形態相牴觸。只可惜這樣的迎合與遷就,不但讓華人電影沒辦法開展出傲人的胸襟,更限制了史詩格局的可能性。接下來的十年,兩岸三地是否有機會如日本、韓國與德國般,以人道關懷為本,誠懇書寫上個世紀的斑駁與憂傷,正視並反省長期以來逐漸僵化的絕對價值與信仰呢?作為華語電影永遠的追隨者,我們如此期盼著。



註:
http://www.gbds.com.cn/xinxisuo_zx/xinxisuo_zx_zw2.asp?ID=126


台長: Ryan
人氣(2,09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拼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少女心中的台北.男孩眼中的台灣
此分類上一篇:血染的風采 -- 中國新電影的華麗與哀愁(五)女性的觀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