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20 12:37:51| 人氣2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硫磺島海軍陸戰隊豎起了英雄的真象與假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硫磺島海軍陸戰隊豎起了英雄的真象與假象
刁筱華(中時晚報)
記得好萊塢四九年的戰爭史詩電影『硫磺島之役』嗎?這部電影的男主角約翰韋恩,永遠成了海軍英雄好漢的象徵。當時,軍方安排此片在加州的潘德頓營地拍攝,且提供了吉普車、坦克車及飛機……..

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太平洋戰爭最激烈戰役之一--硫磺島之戰--正進行到第四天。當天早上,二十三歲的美聯社攝影記者,喬.洛山多,正往硫磺島上一座名為Suribachi的死火山的山頂走去,該死火山是日軍的一個軍事基地,上有山洞及碉堡,並有槍砲配置。美國海軍地二十八團的一個分隊,在上尉哈洛.G.許萊爾的領隊下,正奮力衝往該火山頂的火山口,在二十呎長的旗竿上豎起一面小小的美國國旗。

小小美麗的國旗,映著藍天,在令人敬畏的山上飄飄揚著,這個景象給了後面仍在奮力攀行的兵士們極大的鼓舞。當時的海軍部長,詹姆斯.V.福洛斯塔,正在視察硫磺島行動。他望著這樣一個富有象徵性的國旗飄揚景象,亦不禁說到:「Suribachi上升起了一面美國國旗,這意味著一個五百年精神不死的海軍陸戰隊。」與此同時,美軍找來一面較大的國旗,取代原先升上的小國旗。

就在大面國旗即將升起之時,洛山多也正好爬上了山頂,他在腳下墊了一些石頭,然後舉起相機,拍下了眼前的鏡頭。當時他可能還不知道,他拍下了太平洋戰爭中最著名的一張美軍照片。之後的數個禮拜,一直有說法指出,這張照片是洛山多「安排」之下拍成的,但洛氏堅決否認,指純粹是運氣好的結果。這張照片因此大大出名。經過不斷複製,恐怕每個人都在某處見過此照。它也為洛山多贏得了普立茲獎。就在這張照片出了風頭之後,調查亦隨之展開,要查出照片中的六個人究竟是誰。當然,這場戰役的生還者,後來回到美國都成了英雄。

就在這張照片開始流傳後不久,一位當時正在海軍服役的藝術家菲力斯.狄維爾登,很快地以該張照片為底,做了一件雕塑。這件雕塑立即轟動,當時的海軍高階人士特為狄維爾登安排一項儀式,讓他將自己的作品獻給總統杜魯門。另一個高達三十六呎的版本則樹立於華府的憲法大道上。四七年,海軍軍方深怕自己的精神會比福洛斯塔預言的四百九十八年早死,決定在華府樹立一座巨型的永久硫磺島雕塑,紀念所有參加二次大戰的海軍陸戰隊隊員。

兩位美國的藝術暨建築社會史專家--卡爾馬林及約翰衛登霍爾--花了相當精神研究洛山多的照片及狄維爾登的雕塑。這是一個極好的選擇,因為,儘管硫磺島戰役留下了豐富的文件紀錄,恐怕沒有其他任何象徵像該件照片及雕塑那麼有力地呈現出美國人對戰爭英雄、愛國心及為國犧牲的觀念及看法。

馬林及衛登霍爾要強調的是,英雄主義的光圈,竟只圍繞於洛山多照片中六個升國旗的人身上,而這六個人不過替原來的小國旗換上一面國旗而已;與此同時,海軍陸戰隊的宣傳機器,也交付了一項任務,要淡化原先升上小國旗的許萊爾及他的部下。歷史的扭曲變形始終存在,而這件事可能只是較小的一樁罷了,因為,即使這六個升國旗的人不比硫磺島戰役的其他人更英勇,他們倒也不見得沒有代表性;六個人當中的三個人在之後幾天的戰爭中身亡。馬林及衛登霍爾的研究刻意不提這一點,可能是為了強調他們「只升了面國旗的人留享英名,其他真正犧牲的人反而沒沒以終」的觀點吧。雖然六個人當中的三個人不只升上國旗,也的確為國犧牲成仁,但這倒也大致無損馬氏與魏氏的觀點,那就是:歷史上的英名多麼偶然,被記住的可能不是真正奮鬥過了的多數人,而是碰巧留下來的少數人。一個偶然決定了後代人的記憶,我們不禁會想:如果洛山多早一點或晚一點爬上山頂呢?如果美軍只帶小國旗沒帶大國旗呢?甚至,根本沒有洛山多這個人…..或,照相機根本沒被發明……

馬氏及衛氏的研究裡也指出圍繞於硫磺島戰役紀念雕像之設計建造的種種中傷、貪婪、官方策略與「過度的」愛國心。該項設計製造了如斯的爭議及醜聞,使得近年的華府的越戰紀念碑爭議不過小巫件大巫而已。

種種說法指出,創作硫磺島紀念碑的維爾登得到這個機會之前不但藉藉無名,且甚至不是「國家雕塑協會」的一員,而他竟能因此而一舉成名,招致了不少惡意攻擊、詆毀及黑函(藝術界似乎是對這些技倆最在行的地方)。甚至有批評者宣稱握有海軍情報部門的機密檔案,可以證明維氏不但是個騙子,甚而可能是從事顛覆活動的破壞份子。而該紀念雕像的籌款人哈瑞戴西,之後也吃上貪污該計劃基金一萬美金的官司。在漂亮的愛國象徵周圍,竟是如許醜惡,彷彿愛國心只是幕前一齣精心的戲,更貼近人生的則在幕後…….。

在將雕像獻給杜魯門的儀式裡,許萊爾及分隊的其他生還者被安排在後頭,且與記者隔離,因為,官方只要大眾記住一個簡單的故事,大眾不需要知道複雜的真實….。

這個意思不是說,照片揭露的真實完全是假的,真實一定藏匿在照片之外的別處,而是說,被揭露、被記住的真實可能只是極少量的事實,而真與假,有時亦何嘗分辨得清楚?記得好萊塢四九年的戰爭史詩電影『硫磺島之役』(Sands of Iwo Jima)嗎?這部電影的男主角約翰韋恩,永遠成了海軍英雄好漢的象徵。當時,軍方安排此片在加州的潘德頓營地拍攝,且提供了吉普車、坦克車及飛機,甚至,海軍上將哈洛史密斯也成了該片的技術顧問之一。全片拍畢後,潘德頓營地的指揮官厄斯金堅持「人生如戲」,命令場景留下來作為真正的海軍陸戰隊訓練之用。

硫磺島戰役固然留下了光明榮耀的歷史見證,但它與歷史上其他的戰爭沒有不同--戰爭並無神聖可言,在一開始的「光榮從軍」之後,就是死亡,恐怖而無意義的死亡。恨意與虛假的榮耀撕毀人們,戰士站在地獄的底端,而非迎向藍空的山頂……。然而我們畢竟記住了這張照片。這張硫磺島戰役的國旗照片如此深入人心,似乎證明了影像的無窮力量,然而,照片也幫助我們卸除了記憶的重擔,我們終究只記住了歷史的瞬間一刻。

台長: 四元仔
人氣(2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