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上課進度
第五課第一段
藍蔭鼎的飲水思源
先請弟看過一遍
用提問式帶出課文大意
主角?老人
工作?搗米
有飯吃能生活所以很感謝
杵和臼的感謝
水車的感謝
水的感謝和尋找水源
水的來源?天降甘霖
天降雨所以謝天神恩
感謝之路原來那麼長
最後發現是神恩
不由得在"心底響起歡呼"
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驚嘆
本課先用老人感激的故事開頭做例
方便末段的論說講道理
加強說服力
作者希望大家能像老人一樣能夠感激
並且一層層發現推廣
從家人同學同事妻子兒女一層層下去
知道現有的生活不是獨立個體能做到的
所以要對身邊的人和社會
心存感謝
不會自大
這種心態難能可貴
要好好培養持續
回頭看第四課絕句選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課文上有筆記 押韻方面的
問弟哪裡押?
有幾個?在哪?
為什麼是那些?(回答不出)
怎麼知道是押韻?(回答不出)
白紙畫圖標示注音符號中的韻的部分
然後指著課本上的筆記
"你自己寫了答案喔"
弟回想不出
幫他找出順序解釋一遍
懂了
發現倒裝的修辭筆記
"黃河入海流"為何叫做倒裝?
是因為文法的部分顛倒嗎?(點頭)
原句的排列?(忘了)
隨手畫圖"一條河流到海裡去....."
"這麼說沒錯吧?"(點頭)
那麼就是"黃河流入海裡"囉?(點頭)
簡單來說倒裝是為了押韻而出現的
否則就押不成了
發現課本上另一個筆記
"欲窮千里目變成目欲窮千里了耶"
也是倒裝嗎?(點頭)
目是什麼?(回答不出)
隨手畫圖
中國的象形文字的目就是眼睛
因為古代器具不方便刻出弧線
所以用直線代替
後人在流傳的過程中
不小心將字顛倒來看
就變成現在的"目"了(懂了)
眼睛兩字都是目部
所以很容易猜到
"欲"是想要,所以慾望是想要的希望
"窮"有追求到最盡頭的意思
所以是"眼睛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為什麼呢?閒閒沒事做?
其實詩的名字就是答案了
古人做詩不取名字
大多是後人依內容加上去的
所以登鸛雀樓可知是遊樓的作品
古代文人的興趣是欣賞風光名勝
文人感觸多
遇美景非寫詩大大讚賞一番不可
第一句白日依山盡
白天的太陽快要消失了?
那不就是傍晚的時候
傍晚登樓
看見有名的黃河長長的不知流到哪裡
應該是流到大海裡去吧
想親眼看到啊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辦法呢?
更上一層樓囉
站的愈高看的愈遠
這樣一來
就知道詩的內容了
再來是語文常識
對聯之分辨
上下聯看仄起平收
何謂仄?何謂平?(已知)
參考書的用途
不喜歡參考書的段落大意
因為語氣很假
希望他上課先預習
國文必須平時奠下基礎
國三複習才方便不費事
個人經驗
利用編排整齊的文意彙整和修辭條例
來準備小考
有空再做評量練習
事後訂正並做記號
順手就能上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