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08 23:28:06| 人氣1,8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五組報告:蕭紅小說〈家族以外的人〉



小說組負責組員:

會資三 胡慧霞 會資三 陳怡伊

會資四 高于涵 會資四 洪曼菁

 

 

第一章 作者

1-1 生平

    原名張乃瑩,黑龍江呼蘭縣人,幼年母親過世。蕭紅為三十年代嶄露頭角的女作家,以描寫東北農村生活著稱。用筆名田娣、悄吟、蕭紅等。筆名蕭紅始用於其成名作《生死場》,與蕭軍合稱“二蕭”,據說取其“小小紅軍”之意。1927年進入哈爾濱市第一女中就讀,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其受到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1930年為逃婚出走至北平,進入北京女師大附中讀高中一年級。後因錢財不足回到哈爾濱,與男友同居於旅館。

      1932年男友將懷孕中的蕭紅拋棄,蕭紅險些被旅館老闆賣掉抵還食宿費,後來她向報社投稿求助,報社編輯蕭軍趁著松花江發大水的混亂救出蕭紅。後來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335月,她寫出第一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這篇小說發表以後,她便以悄吟作筆名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之路。193310月以悄吟的署名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12月,在魯迅先生的幫助與支持下,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出版,蕭紅由此蜚聲文壇。同年,兩人一同完成自傳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之後蕭紅為擺脫感情問題的困擾而東渡日本。1938年,蕭紅寄居在西安「西北戰地服務團」時,與同居了六年的蕭軍分手,1939年與端木蕻良在武漢結婚。19401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從重慶同抵香港,194012月在香港寫下回憶性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在1940~1941年,蕭紅生活於香港時,被視為其重要的創作期,最後又病逝於港,時年31歲。因此,她的作品在港澳及海外深具影響力。

       蕭紅在1933年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歲月裡,寫下了近百萬字的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頗富才情的具有鮮明藝術個性和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而她的英年早逝,是文壇之重大損失。

 

1-2 作品與成就

  蕭紅的作品特色是清婉、細膩而雋永。1933年與蕭軍共同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移居青島。9月,在青島寫完了長篇小說《生死場》。193512月,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作為奴隸叢書之三出版,魯迅並為它寫序。這部小說魯迅在序中如此評價「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生死場》因符合時代的要求,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社會影響很大。蕭紅也因此成為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知名的女作家,從而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魯迅曾說,將來取代丁玲成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蕭紅。同年,兩人一同完成自傳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之後蕭紅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短篇小說集《牛車上》等。19401月,蕭紅在香港寫下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及一系列回憶故鄉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蕭紅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時,對舊風俗、舊習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在藝術形式上是一部比較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1-3 著作列表

《跋涉》(短篇小說合集,與蕭軍合著),1933自費於哈爾濱五日畫報社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商市街》(文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第二章 時代背景

  當時蕭紅和蕭軍兩人在感情上出現了裂痕。這給蕭紅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直接影響了寫作。朋友的建議下,為了轉換心境,1936716,蕭紅離開上海,隻身東渡日本。身在異國,蕭紅加緊寫作,而《家族以外的人》就是蕭紅在日本時所寫下的作品。

 

第三章 故事摘要

3-1 第一段

  小花子因為偷了饅頭而被母親懲罰,因為躲在樹上沒吃晚餐而找了有二伯,有二伯雖然是小花子的二伯,但實際上卻沒有血緣關係。

小花子偷了雞蛋被有二伯發現,之後偷拿墨棗時卻意外發現有二伯偷了家裡的椅墊子以及銅酒壺。

文中可以明顯的看出有二伯在家族中的地位連廚師都比不上,也能明顯的感受到母親對有二伯的不滿。

3-2 第二段

  這一回小花子因為尿床而被母親責罵而爬上牆頭,有二伯原本打算替母親將小花子抓下來,卻反被小花子威脅要將有二伯偷東西的事說出來,有二伯情急之下答應帶小花子去公園玩,小花子想進馬戲團看大象有二伯卻帶他進戲場,回家前有二伯替小花子買了糖果,從兩人的對話中也反應出有二伯不識字。

3-3第三段

  描述小花子第二次看到有二伯偷東西,以及點出母親及有二伯在家中地位的對比。

3-4 第四段

  第三次或是第四次小花子看到有二伯偷東西,而母親在這次澡盆丟了以後就將家裡三道門都上了鎖,導致有二伯無法自由進出家中。

因有二伯食羊奶長大,帶著感恩的心有二伯不吃羊,楊安廚師卻藉著這點系弄有二伯,欺騙他菜餚裡有羊肉,明顯的提出有二伯在家中的地位有多低

3-5 第五段

  有二伯自從跌倒後身體日益衰敗,脾氣也越來越差。母親向小花子提到想要收拾有二伯,對有二伯的不滿也日積月累,越滾越大。

3-6 第六段

  有二伯興起了想離開的念頭,卻沒有地方可以去。以及有二伯向小花子提起自己的童年經歷。最後一段以小花子余春天進入附近的小學來呼應前一段有二伯無法撐過春天,已經死亡來做為結尾。

 

 

第四章 分析

 

4-1內容分析

1.有二伯的態度和習慣:

    自小父母雙亡,失去經濟基礎,只能喝羊奶長大,被他人收養,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期就得幫忙家務,貧困的生活使得他產生節儉的觀念,又因懂得感恩而拒絕食羊製品。而在花子家得不到合理的善待,再加上貧困,因此只能以偷竊來生存。

 

2.有二伯與花子間的相處:

    在故事的前頭,由花子偷雞蛋一事可看出,有二伯與花子間沒有溫暖親近的親情關係,似乎只視對方是個陌生人,對於此事也不加以掩藏保護。而後,在有二伯第一次偷竊時,被偷黑棗的花子發現而彼此互相隱瞞,各取所需,讓他們倆間產生了微妙的關係,也因此事讓花子得到與有二伯一同出遊的機會。藉由這一同出遊的橋段,讓這篇故事多了份溫馨的畫面,雖因貧困無法買票讓花子滿足,但將僅剩餘的兩個銅元換得五顆糖給她,表示對她的疼愛關懷,之間的關係更親密,也讓對親情已心灰意冷的有二伯多了點溫暖。

 

3.中國傳統「家族」觀念及習性:

    在傳統的中國觀念中,極重視「家族」的觀念,有二伯、花子及其母親為一家人,應強調人倫關係,家人間不分你我相互協助,然而在這篇小說中卻看不到這樣的相處模式,以非家族的人(楊安)來凸顯這不同於傳統觀念的形式。另外,連鄰居們都把他當作笑柄,不願出手相助,暗諷中國人幸災樂禍、看客的習性

4-2人物分析

1.花子活潑好動的女孩子,時常偷家裡的食物往外送給野孩子們,顯現出她善良的性格,因為年紀小而未經世事,和歷盡滄桑的有二伯成強烈的對比,透過花子的視野讓讀者了解有二伯這一角色。

2.有二伯自小父母雙亡而被收養,喝著羊奶長大,抱著感恩的心而拒絕吃羊製品。在花子家雖然形式上是家人,實際上卻是一個不掛名的長工,因為不平等的待遇,讓他藉偷竊苟延殘喘的生活,但又時常挺直背脊,形成了另一種反差。

 

3.楊安花子家外雇的年輕廚師,雖然稱有二伯為二爺,但卻因對家有貢獻,地位比有二伯高,而常對有二伯拒吃羊肉一事開玩笑,透露出對他的嘲笑及    瞧不起。

 

4.花子母親管理家中任何事務,地位居高,個性刻薄自私又勢利,對花子十分嚴厲,看不出一絲母女之情;對有二伯也是不帶任何感情的冷嘲熱諷,毫無家族間相互幫助的想法,讓這部小說中充分表現出親情疏淡的人物。

4-3人物比較

1.有二伯 vs. 花子:

    有二伯自小貧困,必須幫忙放豬,甚至被狼咬過,歷盡滄桑;而花子卻無憂無慮的過著童年生活。就偷竊行為來說,花子是幫助其他孩子,而有二伯卻是為求生存,即使是家人,餓了也沒有給留飯吃,被發現偷竊則是遭人鄙視的眼光,相較於花子只被打,更凸顯有二伯的地位更低下、悲慘。

 

2.有二伯 vs. 楊安:

    一個身為家人卻被當作長工般對待,一個實為長工卻享有比有二伯更高的地位,只因為楊安對家族有所貢獻,相較於二伯因老邁無用、貧困又不識字而無明顯的實質貢獻,造成花子的母親對待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儼然表現出有二伯實為「家族以外的人」。

 

3.花子母親vs. 有二伯:

    兩人同為長輩,但對待花子時有著不一樣的態度。前者雖為母親,但絲毫感受不到對女兒的疼惜及關懷,以「打」的方式來教育,相較之下,有二伯則是以「哄」的方式對待花子,從以去公園為條件讓她下樹及買糖給吃二事就可看出,雖然起初花子和有二伯的關係並非親密,但經過一段時間,兩人更加親近。

 

 

第五章 藝術表現手法

5-1 敘事的觀點:採取以第一人稱(我)的自敘方式

    此篇以花子為敘事角度,透過孩童的眼睛觀察,孩童通常是最純粹的象徵,只要誰對他好,就喜歡誰,沒有立場,更不會以是不是家族以內的人為標準,來決定對待的態度。從花子在家偷食物分享給其他孩子吃,便可以知曉花子對於無親無故的任何人,都可以真情真義的對待。花子的角度,以最沒有立場、最中立的角度帶領讀者了解有二伯面臨的情況。

5-2細膩描寫

1. 在語言方面:

  本篇小說篇幅長,有將近35頁,但對話的篇幅就佔了一半以上,描寫語言生動,可以藉著對話,讓人物的形象、性格鮮明的表現出來。

例如:有二伯說話的句子中會以「…..」為頓點的特性,表現出有二伯的膽怯、地位低微的形象。或是,表現出有二伯的年老體弱。

2. 在景物方面:

  此篇小說除了描寫劇情發展之外,會發現額外多了一些景物描寫的句子,對於景物的描寫,作者用輕描淡寫下把景色勾勒出來,有清新、自然的特點,呈現出ㄧ幅畫的畫面。例如:(本篇第240頁)那些空房子裡充滿了冷風和黑暗;長在空場上的高草,干敗了而倒了下來;房後菜園上的各種秧棵完全掛滿了白霜;老榆樹在牆根邊仍舊隨風搖擺它那還沒有落完的葉子;天空是發灰色的,雲彩也失去了形狀,有時帶來了雨點,有時又帶來了細雪。

3. 在行為方面:

  作者細膩的描寫出角色的一舉ㄧ動,可以帶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畫面,有如電影般播放;也可以藉著角色的行為中,表露出角色的性格。

例如:本篇第241頁,用連續六段的篇幅描寫花子和有二伯偷東西的情況,讀者就像看電影般,了解角色之間的互動和任何動作。

另外,「他的完全露著鼓節的手指,把ㄧ條很胖的雞腿送到嘴上去,撕著,並且,露著牙齒」在過去資源平乏的時代,雞腿通常家族地位較高的人才能食用。此句暗示花子的媽媽在家族裡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而作者細膩的描寫「撕著、露著牙齒」,使讀者聯想到獅子進食的畫面, 表現出花子母親殘酷的形象。

5-3 擅用比喻

  藉由貼切的比喻可以讓讀者更容易聯想作者想要表達的畫面。

例如:他上唇的紅色的小鬍,為著鼻子時時抽動的緣故,像是一條秋天裡的毛蟲在他的唇上不住的滾動

例如:他坐的這麼剛直,和門旁那隻空著的大罎子一樣

例如:有二伯和後院的老茄子一樣,是灰白了,然而老茄子一天比一天靜默下去,好像任憑了命運。

第六章 心得

    看完這篇小說,會覺得蠻悲傷的,有二伯被收養在花子家,雖然名義上花子的家昰有二伯的家,有二伯在家裡的地位卻連外人廚師都不如,家裡的人甚至把他當成是討飯吃的,「這兒不是你二伯的家,你二伯也沒有家」這句更點出有二伯的孤寂。

    家族觀念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昰很重要的,家族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彼此得到關心,若連最初的動因都不見了,徒有型式,是都麼可悲的事,就像現在常常可以在報章雜誌中聽聞兒子殺父親或昰父親殺兒子之類的新聞,家族的初衷消失的無影無蹤。

 


 


台長: 辛金順老師
人氣(1,8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