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08 10:00:04| 人氣59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閱讀治療到電影治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閱讀治療到電影治療-兼談經營潛龍電影印象讀書會的心得
文化大學劉曉春教授這個說法最簡潔:「讀書治療的功能是透過個人對書中角色的認同(identification),淨化情緒(catharsis),獲得新的洞察(insight),進而改變行為和態度,發展出解決問題的分法;同時,也傳達新的學習態度和價值。」
其實,電影治療也有相同的心理治療效果。
透過電影欣賞,我們會認同劇中的某一個角色;乃至於反省這個角色的好與不好。所謂的角色認同,事實上還附帶有「認異」的層份,在觀看電影的劇情時,觀眾多少會對某個角色產生「心有戚戚焉」的想法,「同病相憐」的共感心理對心理障礙者或多或少會有某種程度的舒壓。
經營電影印象讀書會其實沒有太大的困難度。我從自我需求到省思成員共同的心理需求,選取影片漸漸少了困擾;職場感受相接近的心理背景,每位老師似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能量釋放,少了幾許生命壓抑;甚至發現幾位老師早已把電影欣賞變成了興趣。她們從中感受到自己和劇中人的情緒交流,隱約中把自我的思維解放開來,訴諸文字心得。我也看到不少具有批判力的老師,雖然在工作職場上很內斂寡言,其實內心裡熱情澎湃,一朝能得志受用,一定能大展身手,讓學童受惠。而眼前的電影印象,只是短暫舒壓以及詮釋自我的小小註腳。
君不見,電影事業正蓬勃發展中。如果沒有這番心理需要,這個第八藝術的市場早被資訊網路和線上遊戲給取代了。現在的你會感到孤單寂寞嗎?你會覺得無人可以為你傾吐長期鬱悶的想法嗎?那劇幕中的每一個角色全都在為你訴說相仿的故事,幫助你重構過去的生命。

台長: shadow
人氣(59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學術探討==電影的輔導與教育 |

黎明兒
主要心理治療理論簡介
1.精神分析法
創始人物,Sigmind Freud(1856-1939),對於心理學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幾乎所有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都與精神分析治療法有關係。其觀點是決定論的認為行為是受制於心理能量與幼年時性心理事件的影響。潛意識是行為的驅力,會受到性(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Freud提出了性心理發展階段,包含口腔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2-6歲)、潛伏期(6-12歲)、性徵期(12-18歲),而其中幼年時(六歲之前)的心理衝突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健全。
依據Freud而發展出來的代表人物有:
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化發展階段論,
Jung的集體潛意識;
Klein, Wincott, Fairbairn, Guntrip, Balint, Mahler等人所提出的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其中Mahler所提出的理論是客體關係理論中,很重要的理論之一,Mahler, Pine & Bergman(1975) 有系統地提出分離─個體(separation-individuation)過程的理論,這個過程包含了分離與個體過程,為探討幼年三歲前與母親的互動關係。「分離」是指個體一開始與母親共生關係,就開始了分離的過程;而「個體」是個體在經歷「分離─獨立」過程,對自己特質假設的過程。個體必須經過這些歷程,個體才算是「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並成一個真正的人,建立 自己與他人的穩固關係。而邊緣性人格異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就是發生在分離─個體歷程中的不順利,母親無法適應與忍受幼兒進行個體化的歷程,因而造成個體情緒不穩定、易怒、自我破壞行為及無法忍受焦慮等。
2.阿德勒學派
創始人物Alfred Adler(1856- 1939),又稱個體心理學,為拋棄Freud的基本理論,強調人性的正面觀點,認為行為受到社會興趣、追求意義與目標的影響,探討個人的成長模式,強調負起責任,創造出自己的命運。
3.存在主義
代表人物有Viktor Frankl(1905-1997);Rol咻覓iktor Frankl(1905-1997);Rollo May(1909- );Irvin Yalom等,治療假設為:人是自由的,並要為自己的選擇及行動負責。存在主義是一個極具哲學性思考的學派,在治療過程中會與當事人探索的主題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自由與責任、追求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追尋意義、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及覺察死亡與不存在。
4.個人中心
創始人物 Carl Rogers(1902-1987),是人本主義最具代表人物,堅信人是自由的、有能力來自我引導。只要提供一個尊重與信任的環境,當事人可以發揮潛能,往積極與建設性的方向發展。Rogers主張治療者應具備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同理心等特質以促進個案的成長。
5.完形學派
創始人物Fritz Perls (1893-1970),以存在與現象學為基礎,治療的目的並不在分析,而是在整合當事人目前存在的內在衝突,有能力去瞭解與解決早年所受的困擾,進而追求思想、感覺及行為的完整與統一。
6.現實治療
創始人物William Glasser(1925- ),人能有自由作自己的選擇,重點放在當事人要弄清自己在做什麼,並以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來解釋人的總和行為。總和行為由四個要素來決定:行動(doing);思考(thinking);感覺(feeling);生理反應(physiology)。Glasser將此四個要素比喻作車子的四個輪子,前輪(行動與思考)是特別重要來引導方向的,人有足夠的能力來決定要走的方向與目標。
7.行為治療法
代表人物Arnold Lazarus(1932- );Albert Bandura,早期由Skinner所提出的行為治療的哲學基礎是認為人是被決定的,是為治療的哲學基礎是認為人是被決定的,是由環境所決定的,人類無法突破環境制約的控制,因此,行為取向與人本取向(人可以自由做決定的),常被視為是極端的,近年來行為取向與人本取向已發展成不相衝突,也就是運用行為的改變技術,讓當事人瞭解與學習到有能力與自由來改變自己。
行為治療法是根據實驗心理學發展而來的,其特徵為運用科學的原理與步驟,使用客觀的評量,治療方法有一定的原理與步驟,因此,本派在治療過程中有極強烈的教導,主要的方法有鬆弛訓練、系統減敏感法、果斷訓練、 自我管理方案等。
8.認知行為治療法
代表人物Albert Ellis(1913- ),為認為人們同時具有理性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思考,認知歷程會影響個體行為與情緒,可以經由改變認知歷程來改變行為與情緒,具高度的教育與指導性。
9.溝通分析治療法
創始人物Eric Berne(1910-1970),屬於一個認知風格很重的學派,強調早期決定所造成的影響,認為個案有能力作新的決定的能力。藉由分析當事人與他人及自己的溝通型態,即父母、成人及小孩自我狀態(ego state)來教導當事人發現問題所在,並做改變。
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7/03.html摘錄
2007-05-16 11:44:36
shadow
電影治療與閱讀治療之轉化 蔡享宏
其實二者並沒有太大的界線 只是閱讀的想像與暫留空間回隨著心靈思維調整個人步調 而電影印象是持續播映的 欣賞電影的個案也許不能立即反思每個劇情 但是他會找尋最有心能意義的段落來讓自己療傷 這種共感歷程 可以使各案釋放自己由來已久的壓抑情緒 達到治療的效果
至於各種學派的分析 只是諮商員 電影作為諮商工具 以及個案間交互運作的歷程 學術研究迄今尚無積極的論述
2007-05-29 07:37: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