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15 23:29:01|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山裡的可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高山上的世界杯》觀後感

雖然,我也愛喝可樂,但初初看到一堆小喇嘛在偏遠的印度山區裡把可樂罐當足球踢時,就打從心裡不屑──心想又是一部受好萊塢荼毒的電影,正在宣揚美國文化的無遠弗屆。其實,會這麼敏感,可能得追朔到2000年到尼泊爾旅遊時的經歷,在路面顛簸、黃泥沙土翻飛的落後鄉路邊,赫然見到偌大的可口可樂標誌圖案出現在民宅上,那時候才驚覺美國霸權文化是如此地無孔不入!

對很多人來說,西藏是個遙遠的神秘國度,舉凡與這個世界屋脊有關的事,都會被披上一層紗,仿佛不食人間煙火。其實,這全都人們對她的了解不深所賦予的浪漫色彩。(我必須承認自己也有這樣的毛病。)

有了偏見後,在看電影時就特別小心翼翼,免得掉入“好萊塢式”的陷阱裡。我所謂“好萊塢式”就是凸出劇中主角的英雄色彩,好人最終會打死壞人或是那些灰姑娘最後會變成公主的故事。所幸,這部片子,雖然調子輕鬆風趣,但在嬉笑間,也讓人瞥見了這些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喇嘛平凡人性的一面。

關於喇嘛,世人可能只知道達賴喇嘛,或是好幾年前也被拍成電影,轉世到西方的“小活佛”。在過去與西藏有關的電影中,喇嘛一直都以傳經、弘法的形象出現,予人崇高不可親近之感。但喇嘛在修得正果前,其實與平凡人一樣,有童心、惡習、貪念、惰性,甚至滿腦子的鬼主意。
   
像劇中的這些喇嘛,有人老愛在唸經時打瞌睡、有人上佛經課時不專心暗地裡傳紙條,也有人半夜摸黑溜出去看世界杯、有人在牆上塗鴉、有人私藏黃書、有人想家想媽媽,這種種情景,其實一點都不陌生,在一些像大兵日記之類的電影中,好像就曾出現過雷同的情節。

從影片中人們才發現平素打齋唸佛、不苟言笑的的喇嘛其實也會有凡俗的玩心,在悟道遁空前,也如你如我般,抵擋不了外間的誘惑,對外界種種有趣新奇的流行物事充滿著好奇心。

這讓我想起了德國作家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求道心切的主人公悉達多,進入山中以折磨肉體的苦行方式來求道,卻發現這是一場自我逃避的幻影。於是他選擇投入紅塵俗世,透過親歷塵世間的浮沈,嚐盡貪、嗔、痴的百態人生,最後才得以成功悟道。或許一切的修行覺悟,必須在現實的凡間經驗如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中才能求得,只是時代不同,體驗人生的方式也順應時勢潮流不一樣了。

影片企圖把藏族流亡異鄉課題的沈重,用最輕描淡寫的方式帶過,但儘管不加以著墨強調,卻也能藉由一兩句話,重重垂打在人心上,讓人油然對這個在他鄉漂泊數十年回不了家園的佛教民族的處境感慨萬千。像住持對從西藏逃出來的小孩說:“印度是世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但他們卻願意收留我們,我們應要知道珍惜”;又或是他對負責管年經喇嘛的大師兄說:“我一直以為流亡是短期的,所以,我一直都隨身打包好行裝。”

對年長的喇嘛來說,家鄉太遠,但卻仍明確清晰地在那座高山上,所以他們心懸那裡,希望有生之年還能回去;但對年輕喇嘛來說,家鄉的印象可能是模糊的,反而是外面的花花世界不斷地向他們招手,於是,他們跟世界上大部國家的年輕一輩一樣喝可樂,追看球賽,看外國的雜誌。

影片主要透過小沙彌為了看世界杯大決賽,絞盡腦汁,甚至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去籌錢租電視,帶出了這些小沙彌對外在世界的好奇心。

世界在變,就算是偏遠的小鄉落,透過發達的傳媒科技,也開始能與世界接軌。早前在電視上看過一個介紹西藏的旅遊節目,節目提到了拉薩境內近幾年來蓋了不少間網咖,畫面中還可以看到很多穿著袈裟的喇嘛在上網與網友聯天。其實初初看到這樣一個畫面時,心裡對西藏的所有想像像被一盤冷水當頭澆了上來般,夢醒了。不過,之後,才驚覺自己很自私,只準自己進步,難道就不許人家與時並進嗎?

其實,全球化的概念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被提出後,藉由網際網路之力已逐步地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獲得落實,但這對人類世界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倒值得去深思。人類不同地域、種族、宗教多元、色彩豐富的文化是否還有能生存的空隙,未來的人類世界會不會在經過幾番篩選及淘汰後,只剩下單一的價值觀及一元的文化在主宰整個地球?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