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20 17:40:35| 人氣1,7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試題精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何謂試述讖緯之學?其在漢代之學術地位為何?

答:

    「讖緯」是陰陽五行思想的變形,也是漢人迷信思想的另一種表現。興起於西漢後期成、哀之際,大盛於王莽當政至光武帝年間,明、章以後與今文經學匯合。從經學的發展來說,自董仲舒著《春秋繁露》至章帝命班固整理及編輯《白虎通義》止,是神學思想最泛濫於中國政治生活中的時期。茲敘述讖緯之學的內容、作用,以及影響如下:

一、 讖緯之學的內容

(一)讖與讖書

    「讖」有應驗、靈驗之義。凡是能應驗的預言,就叫做讖,而宣揚這種神秘預言的書就叫做「讖書」。

    讖的起源甚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有秦讖、趙讖的流傳。如:「亡秦者胡也」。從秦至漢,讖語越來越多,而且表達上亦有很多種形式,如用圖畫、符號、星象、異物等。有些更乾脆編成整套的讖語叢書,如《河圖》、《洛書》。

    讖書以詭奇的隱語,預言日後國家吉凶、人事興衰的必然靈驗之事。這種宣揚神秘及宿命的世界觀與陰陽家的「天人感應」、方術之士的「災異符瑞」的言論學說並無異致。

(二)緯與緯書

    「緯」就是織布上的橫絲。因為織布上的縱絲稱經,緯相對經而言。「緯」是從神秘的立場及預言的角度和觀點注解儒家經點的作品。

    漢代的緯書主要有七種,除易、詩、書、禮、樂、春秋六緯外,尚有孝經緯。緯書和讖記一樣,以宣傳天意決定一切人事的命定思想為主,把人類命運的發展,視作上帝早已作出的安排。

二、讖緯之學的作用

    讖書和緯書,絕大部分都是偽造之篇,是西漢中葉以後漢人大規模造作出來的。尤其在王莽篡漢前後到光武帝頒佈圖讖於天下期間,讖緯之書大量出現。讖緯的出現,基本上是為了那些面臨失勢或即將得位的統治者服務,為其如何延續統治或建立統治提供神秘的君權天授的理論根據。

三、讖緯之學的學術地位

在讖緯之學的影響下,今文經學更進一步的荒誕化。今文學家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本已不離災異感應之言,在讖緯的滲透下,更流於迷信、荒誕、無稽,使得儒學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大受破壞。

    東漢一代,許多經學名家都用讖緯解經教導學生。即使比較講究事實證據,樸實而不尚虛妄的古文經學家,也多少都引用一些讖緯以壯古文經學的聲勢,賈逵、馬融、鄭玄的解經方式,實為顯著例子。

    當兩漢經學在學術上的領導地位逐漸沒落時,魏晉以下因懷疑而批判的學風亦逐漸成熟,讖緯化的今文經學亦開始無法立足。

 

★何謂陰陽五行?其學說的影響為何?

答:

    戰國時期鄒衍,首倡陰陽五德之言;其後漸變而為談災異吉凶之「陰陽五行說」。茲敘述陰陽五行學說,及其影響如下:

一、陰陽五行學說

《易經‧繫辭傳上》:「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可見,「陰陽」是宇宙間相對立而又相互依存及交感的兩個根本因素。儒家、道家均視「陰陽」為宇宙間的根本規律和最高原則。至於「五行」就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五行說」歷經了四次演變:從西周晚年的「五行相雜說」演變為春秋末期的「五行相勝說」,又演變為戰國初期的「五行相生說」,再演變為戰國後期的「五行生勝說」。其中,鄒衍提出的「五行生勝說」即是先秦「五行」思想發展的最高階段。「生」表互相依存,而「勝」表互相對立。「生勝」是由對立而統一的意思。它結合了「五行相勝說」及「五行相生說」的理論,使兩者產生了互補的關係。

二、陰陽五行說的影響

    春秋以後,陰陽家的學說對中國的政治、社會及學術思想的發展均有重大影響。

(一)政治方面

    陰陽家學說強化了君主制度的神秘性,造成了政治生活的荒誕化及非理性的演變。鄒衍以後,一批以談論五終始說及神仙方術的方士,不但騙取了帝王的信任,更為帝王鞏固其神權統治。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相信陰陽家的說法,以為秦代周是配合五德之運,於是改正朔,易服色。到了漢代,五德之說,災異迷信求仙的思想更為盛行。董仲舒在鄒衍的五行生勝說的基礎上,又另創三統以代五德,大講天人相應之學,令儒家思想也陰陽五行化,而今文經家的儒學也演變為一套神權的專制的意識形態。可見,陰陽五行的學說,尤其「五德終始」之論,對秦漢以下的政治的荒誕及非理性化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當然,陰陽五行學說不是只有負面的影響,它在限制統一皇權的無限擴張上也起一定的制約作用。漢儒就借助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論及天人感應之說,告誡統治者「天命靡常,惟有德者可居之」的道理。所以,君主雖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但是最後還是有一個「自然的鐵律」,即五行災祥之驗要遵守。

(二)社會方面

陰陽家的思想促成了後世的迷信思想、迷信活動的流行。梁啟超說:「陰五行學說為二千年來迷信的大本營。」

事實上,自漢而下,上自帝王將相,下而販夫走卒,莫不對陰陽五行之說,深為篤信,更以陰陽消長之道,無行相剋之理,應用於日常生活。如:時辰、方位、卜筮、相術、堪輿等,均附會於陰陽五行之說而起。

(三)學術思想方面

漢代今文經學的發達,陰陽家的學說有推助之功。經書之外,漢代出現大批緯書如《易緯》、《書緯》等,無不談陰陽、災異、符讖、預言。即使劉向、鄭玄等古文經大師也常引緯書陰陽五行之說,以為解經時之輔助。

此外,陰陽五行說還促進了古代科學的發展。陰陽家提出的五行觀及大九州之說,主要目的在於建立一個整體系統,以解釋宇宙自然的構成問題。這種頗具科學精神的方法,對古代的自然科學,如:天文、曆法,及應用科學,如:算學、醫學所採用。因此,陰陽家對中國古代科學實有正面的影響。

 

★《呂氏春秋》的思想學說為何?或《呂氏春秋》對後世哲學的影響為何?

 

★《淮南子》的思想學說為何?

 

★試述董仲舒的學術淵源、著作,及其天人哲學的觀點,及學說大要。

 

★試述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在政教方面的運用情形。

 

★解釋《春秋繁露》、《白虎通義》。

答:

  《春秋繁露》為西漢董仲舒撰,分十七卷,其內容主要在闡發董仲舒的天人哲學,即以天的陰陽、四時、五行,對應於人事的政治、社會、倫理、歷史等,如倫理思想乃陽尊陰卑以建立三綱:「君臣父子夫父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春秋繁露‧基義》)政治哲學以王者受天之命,法天以治人:「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諸人,法其數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歸之於仁。」(《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社會哲學注重均貧富,塞并兼之路,以此合天理:「故明聖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大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乃天理也。」(《春秋繁露‧度制》)歷史哲學以歷史之變化,亦遵循天道之規律:「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受命於天,易姓更王,非繼前王而王也。」(《春秋繁露‧楚莊王》)在《春秋繁露》中也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以孔子託《春秋》立新王之制,並提出「絀夏、親周、故宋」的三統說及「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的三世說,為《公羊》哲學之重要理論。

《白虎通義》起因於東漢經師為學,風趣相異,章句之徒破壞大體,而有白虎觀之議奏,猶西漢之石渠議奏,於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如丁鴻、樓望、成封、桓郁、班固、賈逵等會白虎觀議五經異同,由班固記錄成書。白虎議集合今古學大儒,如班固、賈逵為古學巨魁,章帝亦偏袒古學,然今學流風難以驟易,因此《白虎通議》大體為今文經學之經義總彙,內容亦多讖緯之學,繼承發展了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學說思想。

 

★漢武帝用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試述儒術得以獨尊之原因。

答:

  漢武帝用董仲舒之議,使儒術得以獨尊之原因,主要為漢之初葉,政治上既開以前所未有大一統之局,而春秋以來社會及經濟各方面之變動,亦漸建立新秩序,此時思想漸歸統一,乃自然之趨勢。秦始皇雖立各家學者為博士,其所設施亦多用儒家思想以「坊民正俗」,秦皇、李斯廢私學為思想統一之第一步,漢武、董仲舒罷黜百家為思想統一之第二步,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即是在此思想統一的背景下產生。

  在此思想統一的背景下,自春秋至漢初政治、經濟、社會雖有根本變化,但並未改變中國的產業結構,多數人仍為農民,聚其宗族,耕其田疇,故昔日宗法社會並無大破壞,昔日禮教制度一部分仍可適用,不過由貴族轉為平民而已。而在政治上,秦、漢雖變古,然仍沿襲古代部分如世襲等舊制度,而部分新制度亦須用儒者為之,因儒者通以前典籍,知以前制度,又有孔子以來所予各種原有制度之理論,如《莊子‧天下》曰:「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而其他各家僅有政治及社會哲學,卻無制度之具體辦法,此皆其他各家所不及儒家者。再者,儒家之六藝,本非一人之家學,其中有多種思想易為人所引申附會,對於不同思想亦有兼容並包之可能,即使儒家獨尊,各家亦不因此而消滅,此亦減少罷絀百家的阻力。再由先秦各家的演進來看,沒有一家如儒家有如此多的繼承者,如傅斯年所說儒家至漢代統一中國,乃歷史一層一層積累到勢必如此。

 

台長: 失落的躍昇
人氣(1,7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