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13 11:31:04| 人氣7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臺北文案※尋找城市繆司※臺北10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繆司三號:臺北101

  地標,彰顯一個城市的個性;高樓,塑造一個城市的特質。流連於布拉格的街頭,玻璃大廈是罕見的稀世精品,因為那裡有歷史,所以不需要鋼筋結構的襯托。遊戲於紐約的街頭,摩天大樓是繁華中的塵土,因為那裡沒有歷史,所以需要混凝土打造一個精致的城市地標。溜達於上海的街頭,三十年代的大樓製造出讓人眩目的歷史煙幕,二十世紀末高八十八層樓的金茂大廈翹首佇立,向過去的繁華示威,那裡存在著歷史,可鋼筋混凝土卻漸漸使歷史變成城市地標的附屬品。

  遠古年代的人類只希望構築一個巴比塔,以膜拜萬能的上帝,冀望它能通向想像中的天堂;現代人都是背叛耶穌的猶大,建造過百層的高樓不再是為了親近神靈,而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與其他人爭奪世界第一的冠冕。

  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臺北的天際線不同於香港,那裡不會有六、七十層高的住宅大廈,抬頭看蔚藍的天空,你會發現自己總能將臺北的天空抱個滿懷,住在香
港久了,你看見的只是不安的一隅。

  小時候,印象中的臺北大抵就像那時看過的瓊瑤電視劇《煙雨濛濛》,城裡有很多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舊式建築物,就是女主角陸依萍(劉雪華飾)住的那種小小破破方方的民居,雨沿著屋檐滴答滴答,仿佛滴答出一串串屬於那一代的悲哀。當然,電視畢竟是電視,長大了,第一次來臺灣,腦海中的典型印象就被粉碎了──佔據城市空間的不是日本式的建築物,而是一棟棟的混凝土大廈。造訪多次,也只有今年夏天我才第一次看到那些小時候幻想的建築──臺北西部有聳立的新光三越站前店,朝西再過幾條街,卻是一小堆為世人遺忘的類似眷村的日治時代的建築物──這是我坐公車離開臺北時看到的一幕,匆匆一瞥,我只看到被硬物砸碎的半截玻璃,從那半透明的窗子往裡看,只有一團團的深邃的黑色。玻璃上反射著灼熱的陽光,發射出一種詭譎的光芒,它們曾經孕育了這城市的棟樑,如今卻被棟樑建築的城市吞噬,或許再過幾年,它們已被列入歷史的時間錦囊,被最新式的大廈取而代之。或許,這城市也只有烏鴉和村裡凋謝的梧桐在為這被人遺棄的日本民居憑吊。

  前兩年寫畢業論文的時候,由於研究的對象是楊德昌的電影,我曾認認真真地閱讀臺北的地圖和歷史,那時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原來國民黨在一九四九年撤離中國大陸後,可憐巴巴地把整個中國地勢山脈縮小在一個小百倍的臺北,蔣總統中正先生離世後,後來成為臺北著名的旅遊地標「中正紀念堂」的建築格局竟與在南京紀念國夫孫中山的中山陵有幾分相似的地方。時空不斷地向前發展,但這城市卻執拗地緊抓著過去,背著沉重的包袱,抗衡一個正在露出苗頭的新新世界。如今,走在中正紀念堂周邊的迴廊,我與一群群的老人擦肩而過,看著他們臉上的皺紋,應該都是白先勇一代的人了。今日的他們,是否依然回首著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型至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的艱辛路程?是否未能了解臺北城市天際線的變化?一臉茫然,幾句南腔北調,斷續胡琴聲音,蕭瑟京劇片子,他們只有在這城市中衰老,繼續做著遙遠的故鄉夢。

  的確,臺北的天際線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別於我初次來臺的樣子。二零零一年在臺灣,我只聽說臺北要建一座世界上第一高的玻璃幕牆大廈。二零零四年在臺灣,我目睹了這未滿週歲的世界第一高樓。站在信義路,朝臺北的東區望去,這個外形既像竹子(據說這有生生不息、節節上升之義),又像佛塔(據說這糅和了東方古典文化和臺灣本土特色)更像(褻瀆一點來說)陽具的臺北101商廈就展現在你的眼前。它與西區最突出的建築物新光三越站前店遙遙相望,兩棟商業大樓仿佛是盤古托著天的雙手,將臺北擎托起來。據說,臺北的東區原來只是一片荒地和墳地,如今,女大十八變,醜小鴨變成了美麗的天鵝,那裡已取代了昔日西區在臺北所佔的位置,成為新一代的金融貿易地區,配合位於101周邊的世貿中心、五星級的君悅大飯店、時尚的電影熱點華納威秀,一顆明日之星為臺北爭取了多少國際級的羨艷目光!

  仔細想想,臺北101和新光三越站前店是一場東區與西區的角力賽──東區是臺北市政府(別忘了小馬哥所屬的政黨)的根據地,西區是臺灣總統的辦公地(阿扁可是綠營的代表),也是臺灣重要部門的所在地;東區是新一代臺北繁華天際線的佼佼者,夜幕低垂,西區仍閃爍著那風韻猶存的點點光輝;東區有著最前衛的城市地標,西區卻擁有最踏實的城市歷史。

  是何種城市的結構,竟能容忍一種政治、經濟、意識上的對抗?

  走進臺北101,我似乎來到另一個超現實的大城市,從底層的「生活聚場」,到一樓的「101大道」,上升至二樓的「時尚大道」,轉至三樓的「名人大道」,再到四樓的「都會廣場」,最後抵達五樓的「金融中心」,一個完整的城市架構呈現在我的眼前。我不得不承認大廈內部的設計是非常的堂皇和高科技,然而在這些環形的大道上走了一圈又一圈,昏眩的感覺直沖我的腦門。我究竟在那裡?我剛剛是從那裡來的?我應該朝那裡走?我不是在幾秒鐘以前已經看見這間商店?哪個自動扶梯是上去的?哪個是下去的?這樣的轉圈是否會有終止的一刻?

  臺北101的宣傳文案自豪地寫著:「一座傑出的地標建築,足以改變一座城市的風貌。如同帝國大廈之於紐約、艾菲爾鐵塔之於巴黎。」……「開幕後將和紐約的『第五大道』、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羅馬的『西班牙大道』等高級精品區劃上等號,提供臺北市居民絕對頂級的購物享受。」……好一座高508公尺的「傑出的地標建築」,好一處「迷人的購物場域」,好一個「百分之一百零一的生活方式」。

  可惜的是,撰稿員終究遇到了盲點。紐約「第五大道」上的摩天大樓是鱗次櫛比,各有特色;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建築都屬同一類型,在樓層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羅馬「西班牙大道」上的建築物並非由帷幕玻璃造成的大廈,而是一棟棟古色古香的歷史文物。臺北101呢?環視包圍著101的街道,無論是信義路、松壽路、市府路還是松智路,到處都是一片矮小的建築群,不是上了年紀的私人住宅,就是只有政治意味的政府辦公室,勉強能算是比較商業化的,也只是那矮大半個頭的世貿中心的紅磚場館。遠看近觀,臺北101像個八丈高的小孩,突兀地站立在臺北領土上,對於周遭不協調的建築物,他只能不知所措地將手放在腰間,眼神裡流露出一種得不到玩伴認同的焦灼不安。

  縱然有眾多的數據說明臺北101能承受世紀大地震,縱然宣傳文案上口口聲聲說這是「人化的空間設計,(能)滿足臺北都會民眾對未來新建築的憧憬」,然而,臺北真的需要這麼高的樓嗎?這建築物真能反映臺北的真性情嗎?這真是臺北人引以為豪的城市地標?還是說,臺北人心目中的城市地標其實就是他們日常最簡單的生活模式?

  應該如何融合後現代的建築哲學和以人為本的生活哲學,應該如何在新與舊之間取得平衡點,這或許是我們這代的城市規劃者所遇到的迷思。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物理概念的我來說,只能站在信義路攝下臺北101,為我本身所處的城市寫一紙的胡謅。

圖片說明:不協調的城市天際線

台長: 花羊布娃娃
人氣(7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