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29 09:51:51| 人氣58| 回應0 | 上一篇

Native or not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教師信念與自我認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方式(Richard&Lockhart, 1994)。當國人論及英語教學,本國教師與外籍教師經常被拿來相互比較。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NESTs)更是在一般民眾心裡被視為英語學習的典範,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字正腔圓」且「流利」的英文(Tang,1997)。

在台灣,教育部明文規定「溝通式教學法」成為高中以下英語教學的主要方式後,這種強調實用英語、口語溝通的教學方式,更是考驗著本國英語教師的英語專業能力。此教學法中,非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需扮演輔助者(facilitator)的角色以帶領小組討論活動及促進小組自我修正錯誤(self-correction)。然而,非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是否擁有上述的教學能力以達成預期成效,卻受到Richard&Rogers等人極大的質疑(1989)。Grosjean(1989)更強調「即使雙語使用者(the bilinguals)也經常只接受一種語言的單面思考觀,因而批評起本身的語言能力。(p.5)」當然,此題點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

Medgyes在1994年就提出非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擁有「同等的成功機會」(an equal chance of success)。Cook(1999)也呼籲非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應該正視自己身為真正的第二語言使用者(genuine L2 users) 的權益,而非一味想模仿成英語為母語人士(native speaker)。拿本國教師與外籍教師來做比較,簡直就像拿番茄與蘋果來比較一樣,沒有任何意義。

Samimy&Brutt-Griffler(1999)指出非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的優勢就在於:他們的自己的母語(their sources language),以及身為第二外語學習者的身份(their status as L2 learners)。舉例來說,非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可以展現更多的同理心、更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更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此外,Tang(1997)也認為本國英語教師熟悉本國的風土民情,是英語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樑。這種舉足輕重的角色並非外籍教師(NESTs)可以輕易取代。所以,誰是比較好的外語教師?本國教師?還是外籍教師?這答案似乎沒有定論。

Liu在1999的研究中得到一項結論:構成一位良好的外語教學專家(a good ESL professional)的最終條件是:接受教師的專業訓練、擁有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知識、了解學生需求、持續鼓勵學生付出的努力、以及對學生設下實際的期望,使學生能達到進步的目的。Samimy&Brutt-Griffler(1999)也強調:不論其母語為何,真正重要的是,一位英語教師是否夠資格成為名副其實的英語教師。兩學者更進一步強調,外語教學者(EFL professionals)應該持續精進自身的專業,尋求機會探討與本身專業相關的議題,以期更進一步了解自我,提升自我認知。

台長: 傑沃克
人氣(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