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21 19:52:03| 人氣1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美非盟友非對手也非零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美非盟友非對手也非零和。


社評:中美非盟友非對手也非零和
2011年1月18日到2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美國開展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對於這次中國元首的美國之行,中美兩國均給予了高度重視。美國老資格的外交家、親歷中美關係多個歷史性時刻的布熱津斯基,稱此訪為“繼鄧小平30多年前的歷史性訪美以來,中美最重要的高層會晤”。中國前駐美大使周文重將這次訪問成為未來十年中美關係“定調之旅”,這一說法被大陸媒體廣泛報道並引用。

如果這一說法果真成立,那麼經過此訪中美元首該為未來十年的中美關係定一個什麼用的調子?

綜觀近現代國際關係史,很難再找出第二對雙邊關係能如今天的中美關係這般錯綜複雜,因而要用一兩個琅琅上口、容易傳誦的詞語對其進行標簽式的定位,實屬不易。但正因為其複雜難辨,媒體、學術界乃至政界又每每禁不住創新誘惑而迎難而上,多年來均在不遺餘力地試圖用簡潔上口的語匯來定調這對最為複雜獨特的雙邊關係。標簽式的語匯本來只是“形式”,中美之間領域廣泛、犬牙交錯、恩怨情仇的關係圖景才是實質“內容”,內容決定形式;但由於標簽式語匯一旦廣為接受和流傳,反過來會給兩國乃至全球一種極強的心理暗示和引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兩國實質關係步入標簽式語匯描述的方向,於是乎形式反過來決定了內容。這也是多年來人們殫精竭慮、前赴後繼地為中美關係貼標簽、定調子的關鍵原因所在。

建交30多年來,中國官方高層曾經也對中美關係定位有過一些表述,如“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積極、合作、全面的關係”等。但相比之下,不斷尋求對兩國關係的準確定位,尤其是嘗試用標簽式語匯來對其定調,美方顯然做得更賣力,變化也更頻繁:從克林頓時期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到小布什上台初期單方面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再到911後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再到奧巴馬時期的“戰略再保障”和“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這些語匯的頻繁變動,既深刻反映出美國對中國加速崛起影響自身霸權乃至全球格局在深度、廣度與強度等多方面的不確定,在充分顯示出迷惑、疑慮和不安的同時,其焦躁、懊惱甚至挫敗感更是暴露無遺;同時,美方不斷謀求這種標簽式定位語匯的變更,也充分顯示其主導中美關係定位話語權的圖謀。事實上,美方的上述標簽式定位用語,每次提出後都迅速被中國媒體廣泛報道,也被中國學術界和智囊層廣泛引用,足見掌握全球媒體和國際關係學術雙重話語霸權的美國,也確然從中嘗到了諸多甜頭。

21世紀頭十年,中美實力對比和全球格局又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實力對比上看,中國經濟崛起明顯加速、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美國則深陷“反恐戰爭”和經濟金融危機兩大泥沼,儘管全球霸權地位依然穩固,但實力相對下降、多方力不從心、信心有所動搖已是不爭事實;從雙邊關係看,兩國利益鑲嵌和衝突、全球合作和博弈都有所加深;從全球格局看,非西方新興國家的群體崛起,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格局更趨明顯,儘管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未變,但反恐、防擴散、環保和氣候變化以及局部地區間乃至文明間衝突等全球性問題日趨增多。

在此大背景下,如果說中美關係在過去的十年裡是在合作、博弈中反覆觀望、試探的話,那麼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裡則將謀求更加理性的相互定位,中國傳統辯證法所謂“相克相生”的“競爭合作”關係將更趨明顯。從這個角度看,中美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應將兩國關係定位為“理性競合”關係。用一個極富中國智慧的詞語來貼以標簽,則非“和合”莫屬。

美中關係之“和”,是“和而不同”、“和平共處”;美中關係之“合”,則是“競爭合作”、“溝通融合”。“和合關係”的哲學實質,是通過公平、良性、適度的競爭、博弈,及溝通交流、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等,達到兩國平衡、和諧、合作的理想境界。對此,美方其實也基本認同,如希拉里就認為美中是“同舟共濟”的關係,既“不是像敵友那種黑白分明的關係”,但也“並不是說我們不會成為競爭者,問題是以什麼方式去競爭會更有利一些”。

中美“和合”關係的內涵,與其說是要建設什麼,不如說是要排除、避免什麼。所以其內涵無外乎三層,即“非盟友”、“非對手”和“非零和”。

“非盟友”這層含義最為兩國所接受,但“非盟友競合夥伴”這種特殊關係,對於美國的同盟政策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無論在全球任何一個區域結盟,均不能以對抗、抗衡中國為現實或潛在目標,否則後面的“非對手”和“非零和”就無法保證。

“非對手”既指不做美蘇冷戰式的意識形態陣營對手,也不做文明衝突式或新老霸主式的替代對手。儘管奧巴馬當局一再申明“無意遏制中國”,也不斷聲稱樂見中國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作用,但美中在諸多領域的競爭、博弈卻是無法否認、更難改變的事實。這種競爭和博弈,在“低政治領域”是經貿問題、能源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在“高政治領域”是台灣問題、西藏問題、人權問題、與所謂“問題國家”關係問題,乃至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文明等核心領域。中美有競爭和博弈不可怕,但如何確保這種競爭和博弈不滑落到對手抗衡甚至衝突,則需要兩國加以小心管控。

“非零和”則意指兩國博弈中並非此消彼長,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中均有雙贏甚至多贏渠道可循,這一點美方高層的認識也越來越清醒。就在胡錦濤訪美前夕的1月14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美國首屆霍爾布魯克學會上就21世紀美中關係發表演講時表示,19世紀的“零和”博弈理論絕對不適用於今天的美中關係。

回顧過去十年,展望未來十到二十年,我們會越來越堅信中國傳統智慧在定位複雜中美關係方面的強大闡釋力、表現力:相克相生、不離不棄,正是今天美中兩個大國深層關係的真實寫照,非盟友間的“和合”關係,則是當前和今後兩國關係戰略框架與整體內涵的最恰當概括。(中評社評論員 張智新)(2011-01-21)
Corner from 中評社

台長: janlu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