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09 14:34:40| 人氣8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媒體素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 認識媒介社會(media society)的機制,解析資訊叢林法則。
二、 培養學員熟稔媒體、善用媒體,進而監督媒體,改造媒體。
三、 培力(empower)學員多元、批判的思考,為公民社會奠基。

媒體消費經驗分享,記錄個人、家庭的媒介日誌。

(媒體素養)的核心概念與學理。

全球地方化的媒體景觀。

解構台灣媒體的"黨政軍商複合體"

解毒/讀news,看穿媒體權勢。

其中心得分享。

新聞廣告化,廣告新聞化。

體檢台灣媒體(新聞品質與記者素養)

媒體與大眾文化。

媒體與性別呈現,

何謂公共化媒體?

如何制衡媒體霸權?

課程簡介 傳播媒體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它早已成為吾人的第二層肌膚,我們透過媒體知覺社會的輿論氣候,也建構現實(reality)的認知,健全的媒介生態能夠引領社會良性互動,形塑公民社會的集體認同;反之,則加速社會價值混淆、向下沈淪。本課程,推介晚近方興未艾的顯學(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透過學理鋪陳,在地媒體再現(電子+平面)素材實例演示、個案分析,幫助學員掌握media運作的環節與意識形態的操弄手腕,預算效益即培養陳水扁總統(傳播政策白皮書)所稱之「有權能夠近用媒體,並有能力辨識媒體內容的良窳,從而知所選擇,發揮牽制媒體的間接效果」的「媒體公民。」
媒體與生活之不可分已是眾所皆知。但是媒體是什麼﹖媒體的特性又是什麼﹖媒體的社會功能又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批判媒體是否達到了應盡的使命﹖這些課題都會在課堂上接觸到。我們將會討論媒體的經典學術文章,也會安排在職的媒體工作人員現身說法。

授課的對象除了對「媒體」感興趣的人,嚮往媒體工作者也可以從這堂課一窺究竟。我們也希望同學有關懷社會的心,因為當今媒體所顯露的就是社會的縮影。如何藉由批判媒體來實現社會關懷也是這堂課的主要目的。



課程分成三部份進行:

一、媒體經典閱讀。包括麥克魯漢的媒介論、新傳播科技論、新聞的產製與文化研究

二、媒體工作者經驗談。邀請宜蘭在地的媒體人到課堂上交換實務經驗,例如台視、中廣、中時與聯合報記者。或者安排媒體參訪行程。

三、媒體實務批判。我們將評論報紙、電視新聞、電視節目….等相關議題。以其讓學生有獨立批判媒體的能

台長: 李天保
人氣(8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