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3 13:46:54| 人氣97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法律+教育(風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視傳系 金風雅

ㄧ、法律<<驅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我自己本身有家族信仰,對於其他,我抱持尊重,不批判,就像對待我的信仰ㄧ樣對待著。這種事情沒有對錯,純粹個人心理成面,信或不信而已。我個人是比較贊同「人是需要信仰的」這件事,畢竟很多事情的產生或發生,是無法解釋或判斷的,或許信仰、心理擁有信念,只是一個藉口,給ㄧ件事擁有理由的藉口,這未必是件壞事,心安很重要,不安全感像漂泊在汪洋無浮木可抓般,使人窒息。
「你相信上帝嗎?」聳動的標語,使有神或無神論者沈思。「驅魔」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理性科學與宗教信仰的激烈辯論,敘述著ㄧ個從純樸的鄉下老家前往大學就讀的一位女生,她不知覺的遇上了駭人的恐怖事件。事件發生從第一次看到可怕幻覺並失去知覺開始的。由於艾蜜莉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當她發作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且頻繁時,決定請神父為她進行驅魔儀式。不幸的,艾蜜莉在驅魔過程中喪命。在故事裡是平凡的但在現實之中卻很不可思議,艾蜜莉的不正常死亡,神父因而被起訴,起訴於過失殺人。宗教扯上了律法,兩者極端的無可交集才是,律法講求的是遊戲的規則,宗教講求的是紀律。結局如何?我覺得他們是一群聰明人。找不到對錯,但也沒有偏袒誰,縱然有人還是覺得不公平,但要在本來就沒有答案的事件上講求實質上的公平,真的很難。法律現實歸現實,但這部電影些許減少了我對「法庭」給予的極度厭惡感。
真實事件改編。因為這部電影,上網找了很多相關文字,也找到了他的「真實故事」,ㄧ個叫安娜莉絲.米契的女孩。事情始於她十六歲那一年。『無預警的,她開始出現一些抽搐的症狀,發病的時候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她父母帶她去看醫生,神經學科醫生一開始的診斷是「癲癇症」。由於症狀越來越惡化,安娜莉絲的憂鬱傾向也越來越強,最後家人不得不送她入院就醫。情況持續惡化到一九七三年,安娜莉絲已經二十歲了,她的父母終於無法再坐視下去,他們向教會提出驅魔的申請。教會開始是否決這項請求的,因為教會對於驅魔的判定是極為謹慎的。關於一個人符合「著魔」的條件,是有一串很嚴格的判定標準的,這些條件很多而且很複雜,只要患者沒有符合條件,依規定是不能任意核可驅魔的行為。但她對自己的身體和行動已經失去了支配能力。是後來的隔年,教區的神父探訪過幾次之後,也認為安娜莉絲的情況已經算是被附身了,於是再度向教會提出「儀式」。安娜莉絲開始進行了密集的驅魔儀式。情況時好時壞,有一段時間,她好到足以回學校上課,或者和家人去教會可是好景不常,她的狀況持續惡化下去。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個晚上,ㄧ九七六年六月三十日,安娜莉絲因為常時間只肯睡在石地上,得了肺炎;也因為長久無法進食而形銷骨立,體重只剩下三十公斤。她告訴驅魔的神父:「懇求寬恕我的罪。」給母親的話則是:「我好害怕……」這是安娜莉絲最後的遺言。在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中午,兩位驅魔的神父主動通報當局安娜莉絲的死亡消息,享年二十三歲。』
我覺得真實事件比電影還精采,就算只是文字敘述。看著她的墓碑(圖片),我打從心底覺得她是個天使。萬般的憐憫,希望在天堂裡,上帝沒有虧待她。
【靈界線】也是同ㄧ個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其實我好想知道,不是信「耶穌」的人,對於類似電影,到底是依什麼心態在看的,好奇心亂竄。在大螢幕前此起彼落的尖叫聲,跟害怕的聲吟,對於他們,電影的結束,生命會有什麼改變呢?
很多人都以看鬼片的觀點去談論這部片,但實際上它是個法庭片才是,我也不否認自己心得裡少有法律的評斷,因為不大懂,對於電影裡的法律一事,我也是找了很多資料才略略知道怎麼回事的。
我看了一則有關「政教關係」的文章,其實是輔仁大學哲學系一位教授的哲學論集,訴說著政治與宗教共存的原則,也不是原則不原則的問題,只不過是理論罷了。關於政教關係分工合作這方面,他的詮釋:他指出在政教關係方面, (天主)教會認為比較好的原則是分離而合作。因為教會與國家各有各的目標和工作領域, 教會的使命是助人在暫世度聖善生活, 以追求天國與永生。國家的目的是為人民某謀求現世的福利。但二者應互相合作、支援,以完盡各自的使命。面對政黨政治,教會採超然立場,不刻意支持某一政黨,而鼓勵政黨公平競爭,唾棄暴力。教會不贊成聖職人員參與直接的政治活動, 卻鼓勵平信徒積極參與,完盡公民的責任。平信徒有權利自由選擇和參加合法政黨, 甚至結合力量共同組織合乎福音及正義原則的政黨。
反正扯上宗教,真的是很難解釋的。只要不要有利益,事情應該會比較簡單。ㄧ切個人行為,在原則裡尋找更切實際的生存方式,不妨礙他人,自己好過就好。為了寫期末報告,查了很多資料,也發現很多以前沒去注意的事,似乎知道很多,會讓人懶的解釋很多。
二、教育<<危險心靈>>
說到學測,這也是最近的事,算是如火如荼進行著,但對於已考進學校且已是在校學生的我,這件事情像是無關緊要般,身不在其中已陌於滋味,回想,像是曇花一現。課程結束後,有一次夜晚,我作了一個夢,有人問我「教育好不好?」,我沒有應和,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你說,教育好不好?其實是可以回答的,只不過皆為個人訴求罷了,這是上完散文看完危險心靈心理的感觸,我可以說出自己想要也是最適合自己的,講的天花亂墜,但是一個政府一個政策,要管理一堆人民,一堆想法,真的很難。沒對錯只有無奈加上無奈,是不是真的要「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樣的殘酷;「物競天擇」這樣的累人?

第一次看危險心靈,是跟我爸一起看的,他中途坐來我旁邊,之後就變成了忠實觀眾。這是兩三年前的事了。當時的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心情隨著劇情忿忿不平,但其實我是看不大懂的,小傑事件如此的「驚人」,到底為何呢?由於有長輩的陪同,問了不少的問題,疑問找到了發言人,你說解決了嗎?其實有聽沒懂。爸爸做在這裡跟著我看電視,他因該還蠻有感觸的,不然不會陪著我看這肥皂劇,沒有漫罵沒有抱怨,反而是我這不懂事的小孩學著別人做三姑六婆,他依舊漠不吭聲,他的感觸盡在不言中。
因為家境,他沒讀過很多書,但他是個四個小孩的爸,四個小孩帶著他橫跨了數年的教改,從聯考到一綱多本的多元學習,父母辛苦,小孩辛苦,在無奈的無奈中進行。
我在網路上看見了一篇對教改制度還蠻不錯的觀點,有人問「現在教改的方向是否正確?」、「台灣的教改持續了好久,一直改到現在還是被大家批評,那我們教育部的教改方向有什麼錯誤的地方呢?要怎麼樣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制度?」
「教改本身是正確的,他所期望的方向是蠻切合現在的需要。不過,現在教改的問題在於沒有真正的把教育的三位一體建立起來。所謂的三位一體是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而通常最被忽略的就是家庭教育。家長是小孩最早的教師,但是目前家庭教育不彰,很多小孩在不健全的環境下長大,還沒入學就已經是問題重重,學校光矯正他們的身心狀態就要花一大段的時間,哪有餘力去照顧到其他方面?學校的目的是要提供學生得到基本的知識能力,如果花了太多的時間在進行社會福利的工作上,就會變成該做的沒做好,該教的沒教到。 這時又變成只能依靠社會教育(補習),於是就會變成不補習讀不好,讀不好又很難找到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沒有好的生活環境,沒有好的生活環境就不能給下一代好的生活,形成一個惡性的迴圈。因此,要改善這個部分就必須從根本做起,提供一個好的社會環境給家長讓他可以安心教育下一代,老師可以專心進行該進行的教學,或許這樣才能真正的進行所謂的教育改革。」
有個人這麼回答著。
「三位一體」,我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這種說法緩和了我對教改的「敵對」。改變是好事,就因為發現了缺點,想讓ㄧ切能好還要更好,改變不是壞事,只不過人變了,忘卻了設身處地,忘卻了將心比心,只顧各自埋頭苦幹,忘記最基本的溝通。
人人都想成長,都想過的更好,只是心一急,什麼都亂了。
聽老師說三級貧戶變總統的「故事」,心裡盪起一波高高的浪花兒,有希望,其實也有一點氣憤。我何嘗不是想改變現狀才在這裡掙扎的嗎?但我不想變得像他一樣。當天老師說的很好,好到我真的有上書給教育部的衝動,但後來還是作罷。依舊無奈度日。我沒有和小傑一樣膽量,勇於對抗,雖然他的訴求及舉動激動了我,但我只想更單純: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乖乖的把「事情」做完。人生僅不過如此。




資料取於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6073009030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4123100396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1208375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97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葉蝶
信仰,原該回歸於最初的心理。

我曾於上課時說台灣或中國的傳統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因為立基點與哲學方面的建構都不完整,只能說是一種民俗習慣而已。

天主教、基督教有完整的教義,我想你身為信仰者,應該很能體會「驅魔」片中,關於法律與信仰的那種衝突!跳脫感官的驚嚇,有人會問,為何信仰道教的人不會「著魔」,但信仰天主教的人卻會?!
愛蜜莉說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是要用自己著魔的事實向世人證明,確有惡魔的存在......而她拒絕上帝的「救贖」,寧願肉體與精神的折磨被彰顯,因為她知道死後必將榮歸天國。

我們不知道死後的世界為何?有人對「神聖」經驗或「著魔」經驗抱持懷疑態度,這都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意志。
信仰是善良的,導引向善的,心靈有依歸的途徑,人世面對許多苦難,懊悔、痛苦,但是終有不能解決或迷惘疑惑的時候,如果有信仰的安慰,能夠不那麼偏激、失望,朝自己的方向去做好自己,餘力則幫助別人,我想這是最終的世間責任與目的。
2007-06-23 14:02:19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