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1 19:47:43| 人氣1,86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族群議題+國內教育議題(鈺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傳播系 王鈺婷

在這堂課中,老師分成的族群議題社會階層議題環保議題和國內.國外教育這五個探討重點,我對族群和國內教育議題比較感興趣,因此,期末心得就決定寫這兩個議題啦!

族群議題:

族群問題的擴大,常由於極權統治所導致,因此,我想就極權這主題切入探討族群議題.
族群問題不單單發生在不同種族間,也常發生在同種族中.我打算用兩部電影為例子,分享一下集權統治易導致族群衝突這觀點.在影片中,多描寫極權政府統治下,描寫人民生活狀況和當時社會背景,以及造成社會對立的狀況,看完令我感觸良多的影片.

1.第一部我要介紹的是「活著」,這是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實施一連串看似光鮮亮麗改革背後的腐敗,人民吃不飽穿不暖生活極為困苦還要承受大躍進的撻伐,紅衛兵的鬥爭,完全操控著人民的一舉一動,人民只能一步一步朝掌權者想走的路前進,毫無選擇的餘地,或者說他們的思想早已被當權者牢牢的掌控著了,在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共集權統治民眾,權力集中在少數掌權者手中,且人民的言論自由遭受限制,更別談文學作品了,那時大概只有小紅書而已,人民思想遭到箝制,人們活生生指像個傀儡一般生活著,看了真令我心痛鼻酸不已阿!!

在這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共產黨與走資派的對立,雖然同是中國人,但仍存在著意識衝突,社會階層分明,不同意識的族群互相對立,看了真令人心酸不已.

2.接著我要分享的是「辛德勒名單」,這是一部有關納粹德國如何殘害有太人的經典影片,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由當時被德國商人辛德勒所救的一群猶太人為了感念當時他的救命之恩所託演員拍攝的影片,試圖重現當時的情境,讓後世知曉辛德勒是猶太人的大恩人,要不是有他,可能集中營受迫害的猶太人現在仍存活的已經所剩無幾了。

在這影片中,我看到了當時猶太人的無助.恐懼,德國軍官的殘暴以及對人的踐踏,和辛德勒一連串的心境轉變,從不幫助猶太人到雇用他們到他工廠工作,以保護那些猶太人的生命安全,撇開內容不說,在片中雖然幾乎沒有希特勒的鏡頭,但還是可以看出納粹德國當時極權的誇張狀況,權力只集中在希特勒一個人手中,他說的話就是命令,而且似乎大家都樂於接受他的指令,他雖然很極權,但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群眾魅力阿!!!

再者,我在影片中,同時也看到了嚴重的種族歧視.種族衝突,想想這些衝突其實也有其背景,當時德國社會中猶太人都握有經濟大權,而卻也揮霍成性再加上德國社會當時戰敗一直遭欺壓賠款,德國人心中相當排外與缺乏自尊…….等一堆因素的累積,爆發了大規模的屠殺,我認為希特勒個人偏激思考只是引爆了這個在德國人心中積壓以久的不滿情緒罷了,因此從這影片中我認為族群衝突是經久累積的.

3.第三部是「屋頂上的提琴手」它的背景是20世紀初期,居住的猶太人社區正遭遇專制沙皇和哈薩克人的逼害,一場集體大屠殺的悲劇正東勢待發,當時的沙皇也算是極權統治的代表,在片中雖然只有一小段鎮壓鼓吹民主自由的橋段,但可以看出沙皇想要控制.限制人民自由輿論的權力,鞏固他的政權,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當時俄國沙皇統治極權的情形,猶太人也屢次與俄國軍隊發生衝突,禪生族群問題,而猶太人在當時俄國仍屬少數民族,戰不勝俄國沙皇的強大軍隊, 最後,猶太村裡的猶太人們也都被迫著遷移離開此地,悲悽哀涼的情境整個瀰漫開來,看完覺得猶太人好可憐喔!!!到哪都被排擠,難怪他們現在建國後,如此珍惜擁有屬於自己的國家阿!!!在這部片中,我體悟到族群衝突到最後其實是兩敗俱傷的,為何不能和平相處,找出共存之道呢!


反觀台灣現今社會,政黨總愛炒作族群問題, 擴大外省與本省的衝突,執政者用一些政治手法操控人民的想法,煽動人民的仇恨的情緒,分裂台灣人民, 挑撥族群,這對台灣本身除了更加支離破碎外,有任何幫助嘛?我不懂,區分本省跟外省人很重要嘛?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要存有愛台灣這塊土地的心與願意為這塊土地打拼的熱情吧!孔子說:「夷狄進中國則中國之!」不管是不是同族群的人,只要有同樣愛這地方的心,都是同伴,更何況,現在我們所要區分的是跟我們一樣都是黃皮膚.黑眼珠的中國人,為何不能有包容心一點大家和諧共處呢!

從這幾部影片中.一些歷史事件和當今政局中,我們必須學會尊重每一個不同的族群,每一個不一樣的聲音,創造具包容心,互相尊重,互相欣賞的社會,國家,以至於地球村!

#############################

國內教育議題:

當今台灣國內教育非常的混亂,到處充斥著表面看似公平實際上卻不公平的政策制度,而有所謂弱勢團體的出現,我認為國內教育議題和弱勢族群的出現相關性很大,因此,我想先就國內教育議題對弱勢團體的影響為核心探討,然後在談談我對當今台灣教育的看法。

首先,我要提出的論點是弱勢團體在當今教育體制下真的是弱勢嗎?我覺得不見得. 過去,弱勢團體被受歧視,且常被忽略,即使有為弱勢發聲的事件,但都影響不大,直到近年來,弱勢團體才開始被重視.弱勢團體包含的範圍很廣,而我想就其中3大族群的弱勢團體做闡發和分享我對國內教育體制對弱勢團體的影響:

1.原住民-他們真的是弱勢嗎?當我看到一個原住民時,我並不會歧視他,反而會羨慕他,認為他有天生好歌喉.體育很強.有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等的,或許在某些方面他們被歸類為弱勢團體,如資訊接收不足.人口稀少..等,但,人少不見的就是弱勢族群,且資訊接收不足,也只限於住在花東或深山的原住民阿!很多原住民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住在大都市裡,獲得的資訊怎麼會不一樣多呢??況且,我認為有些原住民的保障很不公平,像教育體制中,國中基測.高中指考,原住民都可以無條件加分,單單只因為他們有著些許的原住民血統,大家都一樣的用功阿!!但他們的分數卻可以比我們高很多,可以比我們有更大的機會上更好的學校,這樣就公平嗎?

2.外籍新娘-外籍新娘在台人數愈來愈多,但他們似乎還沒有徹底融進台灣社會中,也未徹底的被台灣人所接納,被娶回家的外籍新娘,通常都受制於他的丈夫,即使受委屈,都要忍氣吞聲,加上他們語言又不通的情況下,只能找同鄉的朋友們訴苦,因此外籍人士幾乎都常一小群、一小群的聚在一起,假使又沒有可以訴苦的對象, 他們很容易身心受創,以至於做出些不理智的舉動,如果嫁到一個沒天良的老公,外籍新娘的性命都難保,如李泰安.李雙全兄弟搞軌案,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這事件發生後,讓許多外籍新娘都不敢嫁進台灣,也毀壞了台灣在國際上的名聲。

再者,外籍新娘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有成為當今社會中教育體制的大問題,像這些孩子在上小學前的家庭教育不足,以致上小學後跟不上其他同學,和現在這些新台灣之子越來越多,當下教育課程是否更改….等的問題,都是政府所頭痛的.

3.女性工作者-在過去男性主導的社會裡,女性一直以來都不太受重視,甚至可以說是被刻意地忽略,即使是今天倡行兩性平等的社會裡,女性還是遭受刻板印象的壓抑和不平等的對待,如有些公司還是有著所謂的"透明天花板效應",限制女性,認為女性職位永遠都在男性之下,即使能力相等,女性似乎都沒辦法爬上高位的限制,這種性別的歧視,性別的不平等,是應該被推翻的,職位應該依據的是做事能力,而不是性別阿!
而反向思索,這些錯誤的性別觀念是否是在從前教育中,老師和家長們無形中傳輸給孩子的觀念,以至於導致這種現象,即使現在兩性平等的社會,性別差異與刻板印象仍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某些人心中,有此可見,教育不當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政府在著手教育體制的制定與更改時,都要非常注意謹慎才行.

現在台灣的教育制度,我覺得相當的亂,政府想要給新一代更完善的教育體制,所以一改再改,這心態我能體會,但,我想問,他們都沒有在評估後果的嘛?

像九年一貫.一綱多本…..等的新教育制度實行後,就如老師課堂中所說的,本來想讓清寒學生也能上學,反而讓清寒學生更無法繼續升學,想減少貧富差距,卻拉大貧富差距,想降低學生升學壓力,反而造成反效果,越改越遭,搞得學生.老師”忙””盲””茫”,生活更加忙碌.對學習更加盲目.對教育體制更加茫然,所以我認為變不一定就是好的,移植別的國家的教育體制也未必是對的,要審視自己國家真正缺乏的東西,並予以縝密考量後果與可行性後,才可實行或改變之,這點我認為當今政府與人民都要多加思索與銘記在心.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1,86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葉蝶
1.頗有自己的觀點,不錯。作為傳播系的學生,探討社會現況為必要,將來你們會讀到更多社會學的書籍,可以將所學運用在觀察社會上,而不要像現在噬血又低能的媒體,老是做一些沒有營養的新聞。

2.關於「族群」議題,以三部電影來輕輕點觸,這三部電影都有時代背景、種族紛爭(如「反猶」)、「階級鬥爭」(如「活著」之中的文革裡共產黨的反資本階級)、少數民族被專制政權的迫害(其實也可以延伸到很多國際情勢,如西藏想獨立,中共不許!)等。

有知識的人不應該受到某些政黨以「仇恨」或「恐懼」的意識型態、手段操作、言論煽動等所左右。可惜老人家容易被煽動,到現在以228事件或者仇恨外省人、仇恨國民黨、仇恨老蔣等,依然是泛綠政黨想要「贏選票」的手段不是嗎?
有時候想想真是可悲,眼前更重要的事情不處理......唉。

2.關於對於若干「弱勢族群」的優惠論點,我想你所看到的是,平地原住民與高山原住民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如果平地原住民與我們一樣,為何還有考試加分等「優惠」?可能由於無法細分,或者無論再怎樣的政策,只要哪裡有好處,就會有人取巧,因此政府的「優惠」乾脆開放給「所有原住民」或者「弱勢者」......無法去要求全面性的公平,站在救危扶傾的立場,也許我們應該更開放心胸去接受與看待。
2007-06-21 19:51:03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