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5 23:24:22| 人氣11,841| 回應11 | 上一篇

竹北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篇臺灣史報告獻給我的故鄉,竹北。-2004/6/6

我做這篇報告的動機,是想趁這次作業的機會,了解自己的家鄉,試圖整理出一份竹北的資料,以期可以留下珍貴的資料,讓自己甚至週遭的他人能夠了解竹北的歷史,達到了解竹北、疼惜竹北的目的。竹北,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就像所有的鄉下地區一樣,位於大城市新竹市的北邊,周遭有大河頭前溪,自古來被當做是新竹的穀倉,人口稀少,散居各地。

地理編制上,過去的竹北經歷過多次的改制。一九二○年,新竹改廳設州,竹北市名舊港庄,取自鳳山溪口港名。一九四○年日本政府繪製之台灣堡圖,屬於竹北一堡最北邊,新豐以北就係竹北二堡。一九四一年,將舊港、六家兩庄合併,改名竹北庄。一九四六年,竹北庄改名竹北鄉,轄內二十四村。一九五三年,出海口之舊港村劃分新竹市,剩二十三村。一九八二年,新竹縣、市分治。一九八八年,竹北鄉改名竹北市,二十三村改名二十三里。

族群上,有道是「族群之間相處融洽是竹北市的最大特色。居住在此地的各個族群,兼具閩客原住民和大陸省籍四種族群,彼此尊重,並互相學習對方母語,地方上各項建設、發展合作無間,這一特色,堪稱為族群融合之典範」。開發上,竹北開發甚晚。

現在的竹北,面臨了改制以來的蓬勃發展期。十幾年前在我小的時候,竹北鄉改制成為竹北市,並且變成新竹縣縣政府的所在地,這是一個很大的契機,竹北市在新竹縣的地位重重提高了,甚至一夕之間超過了竹東、關西地區的重要性。竹北的縣政府是一切變化的中心,每年的縣長選舉竹北變成了必爭之地,大筆預算被撥下,老人年金被發放,這裡的一切一日千里地變化,土地重劃一期、二期、三期,交流道完成,新竹科學園區人口大量的入移,房地產興盛,大型賣場進入,六家高鐵,生科園區,到未來的台大新竹校區及交大竹北校區(就在我家附近),這裡隨時隨地都在改變。學期中每每回家,都會看到新的東西在我家附近冒出,然而對比的是,日據時代的發展中心竹北火車站逐漸沒落,新社附近(過去原住民活躍的地點)以竹北市政府為中心的發展也逐漸停緩。是林家開發的六家竄起?不是,這是新的一頁,竹北史上新的一頁,這是跨族群的開發,而漢人再度改變了開發史,改變了竹北的地貌。

--------------------------------------------------------------------------------------------------------------
地名之卷

竹北的地名道不完,我從資料中找出了具代表性也有特色的地名,由粗淺入細微作為報告內容,說明此地名的由來。

一 談「竹塹」之名

竹北市最早原是平埔族居住的竹塹埔。新竹古稱竹塹,竹塹之名,歷來講法很多,其中一種,據說是音譯自最早居住在新竹平原的原住民竹塹社的道卡斯語而來,竹塹社原住民屬平埔族道卡斯族,有史料紀錄的時間始於荷蘭據台時代,荷人稱竹塹社為Pocael ,或稱為Pocaal 社,另有居住在新竹樹林頭、九甲埔的原住民眩眩社為Gingingh社。用竹塹兩字,本意已經難尋根據。*資1

二 談「竹北」之名

因為竹北位於新竹市北方,所以可能因此「竹北」為名。竹北一帶昔稱「霧崙毛毛」*註1,屬於竹塹埔的一部份。有說法是,竹北是在竹塹改名新竹之後,同竹東、竹南一起改名的。

談竹北地名還可以從政治沿革上談起。永曆十五年(1661),本地隸屬東都承天府天興縣。永曆十八年(1664),東寧承天府天興州。清領時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本地隸屬於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劃分為福建省台灣府彰化縣「竹塹堡」,雍正十年(1732)劃分福建省台灣府淡水縣竹塹堡。光緒元年(1875)年,劃分有福建省台北府新竹縣「竹北」一堡、二堡*註2。*資2

三 細談竹北當地各「里」之名

一、新港里
頭前溪出海口,因為「舊港分」*註3泥沙屯阻,便遷徙到新港,因為河壩水歷年會改變行水路線,歷來之地圖會有出入,行政區也會調整。新港里原名新港村,位於舊港的北方,鳳山溪的南方,老地圖上可見幾處舊地名:

(一)魚寮
日本地圖寫漁藔,寮字加草,原來是指用草蓋寮頂。由地名推測可能是打魚人家的工作場所,漁民之工寮。

(二)海仔尾
海仔尾又有地圖標做海尾仔,應該是閩南人的地名。由來可能是因為位在頭前溪與鳳山溪兩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尖端。

二、崇義里
位於鳳山溪出海口北邊,原有崇義、尚義、大義三村,今日改為崇義里、尚義里、大義里,最早這裡稱作貓兒錠。日據時代,崇義里屬於新竹周竹北庄貓兒錠第三保,台灣光復後才定名崇義。本里依各聚落區分為崁頂、竹圍、崁仔腳、拔仔窟和田心仔等莊。

(一)貓兒錠(碇)
一九九一年印製之竹北市行政區域圖,鳳山溪北邊,鳳山崎南邊,有一條貓兒錠圳。兒、耳兩字客語、福老語音相近無相同,中國北方語音相同,可見此地名,是當初漢人用漢音譯原住民音,日本人沿用其名。這地名同貓兒、船錠無相關,可惜原住民(道卡斯族)原來安名之本意,已經失傳。

漢人倒有一傳說:雍正九年(1731)福建省惠安人郭奕榮、郭奕華兄弟,從羊寮港登陸,入今之尚義里,開鑿舊小字頂山腳、下三腳、山邊等地時,在頂山腳鑿井丈餘,由井底挖出貓兒木所製之古船碇,遂以為井名,村莊從之。或有另一種傳說,謂古時航行於閩粵、台灣間的海船,其各部份皆取十二支名,譬如船頭邊板之為鼠橋……柱桅腳杉木段曰豬等。碇為船身附著物之一,因十二支已用盡,乃以貓兒為碇名。而現在之大義、尚義、崇義三里(舊名後面、山腳、拔仔窟、東勢、山邊、竹圍仔、坎頂、羊寮港仔)昔日均稱為貓兒碇。

(二)羊寮港
羊寮之名可以推想當初先民在此地畜放羊群之情形。此地是竹北市最北方之海邊村落。

(三)拔仔窟
拔仔有人譯做芭樂,又稱番石榴。窟是一種低凹地形,福老、客人全有用此字。拔仔窟,指出一位低凹地形,當地有盡多拔仔樹。由來應是當地居民種植很多芭樂而直接翻譯閩南語得之。

(四)崁頂、崁子腳
高山之山崁、崩崁,頂上謂之崁頂,或稱崁仔頂;腳下謂之崁仔腳,客家話又稱崁下。此兩地相傳於清咸豐初年,因地處鳳山溪之上、下位置而得名。

(五)崁頭厝
據說「崁」是土階,而崁頭應該是崁的頭前。崁頭厝是福老安名習慣,崁頭屋是客家安名習慣。

(六)田心仔
田心,指田中央。此地位於貓兒碇圳灌溉區內水田的中心,該地渠道多,灌溉便利,稻田廣闊,因此得名。

(七)竹圍
竹圍,或名竹圍仔,或名竹圍子,如此地名,大多近海邊多風之處。據說是因為此地居明圍竹成聚落而得名。

(八)莊尾
村莊有頭有尾,莊頭、莊口指一端,另一端則稱莊尾。此地的「莊」是山腳莊,莊尾位在山腳莊的西南邊。

(九)山邊
當地位置在山的邊緣而取此名。

三、尚義里
原稱尚義村,位於鳳崗山丘下,西邊以西濱公路和崇義村相連,北邊和新豐鄉相接。

(一)山腳
福老話慣用山腳,客家話慣用山下。此地位於羊寮港莊之東南邊,有頂山腳及山腳之分。

(二)東勢
在台灣有盡多地名叫做東勢、西勢、北勢,其確切本意,已難考尋。

四、大義里
原是大義村,鳳山溪北岸,北邊山丘同新豐鄉為鄰。

(一)後面
福老話慣用後山、後壁、山仔后、崙後、後莊等安地名,客家人慣用山背、河背、崙背、溝背等安地名。後面不是客家地名,明顯是福老莊名,漢人官方之習慣,也不會用如此粗俗地名。有說是因為位在鳳崗國小之後面,故稱後面莊。

(二)鳳崗
小山丘用崗、山崗,比較上是客家人之安名習慣。

(三)車路頭
東勢東邊,早年之車路,多指人力推送之油車路、牛車路,路頭指開端、路口。

(四)大坵園
日本政府繪製之台灣堡圖,有標示大坵園。坵本來指一塊田,大坵園可比田洋、大畝田。可推測大坵園是閩南地名,依照客家語的習慣,園不稱為大小,只有田才有大小,稱為大阜田,阜也是「坵」。

(五)田九厝
厝是屋、寮,田九不像產業,不像閩南人之姓氏,如果要說是田中有九戶人家,閩南人慣用九塊厝稱呼,史傳早年有漢化漢姓之平埔族原住民田九(文獻通訊)住於此,可借參考。

(六)溪心壩
溪心位在鳳山溪北岸的溪流邊的沙壩,因而得銘。

五、白地里
原稱白地粉,又稱白地村。有道是本地閩南移民從福建來台開墾時,聚居在今日鳳山溪畔南岸,而此地尚為荒蕪之砂丘地,土質為灰白砂質粉,開墾為一片平坦農地,每年東北季風或颱風時期,風沙飛滿村庄各角落變成灰白世界,因而取名為白地粉庄。還有一說是平埔族語的譯音,新竹文獻通訊記載,雍正九年(1731)惠安人郭奕榮拓墾鳳山溪北岸貓兒碇圳地方時,為確保水源計,曾取白姓番女為妻…。正確由來不知真是指白色沙埔,或者是原住民譯音,待進一步查證。

(一)頂、下白地粉

六、新庄里
新庄或寫為新莊,此種地名全台甚多,或稱新庄子、新庄仔。該里地名「新庄」係沿用日據時期行政區域屬舊港庄役場新庄子保而來,意為新建立之村。民國三十年(日昭和十六年)因行政區域調整,廢止舊港庄役場隸為竹北庄役場,原新庄子保亦同時劃分為新庄及白地二保。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新庄子保改為新庄村,民國七十七年改稱新庄里。

(一)頂、下新庄
閩南人習慣用頂、下表示兩處所在,客家人會稱上、下。

(二)豐田
新社子之新地名,可能是因為此地田洋盡闊,水份又足,是頭前溪下游之沖積河壩田,田泥盡肥,取名豐田。新庄、溪州、新港、白地及麻園相鄰五里,因地緣同屬鳳山溪與頭前溪間之農業地帶,皆以「豐田區」稱之。

(三)烏樹林
日本製台灣堡圖,有舊地名烏樹林,在今新庄里東南角,不知烏樹林是指哪種樹?

(四)豬母寮
據說是源自昔日林姓等居民在此搭蓋豬寮飼養母豬因而得名。

七、溪州里
溪州里地名溪州據說是源自清初以前,舊豆子埔溪貫穿本里,聚落建於網狀水系之間,因而得名「溪州」,即溪埔沙州之地(今豆子埔溪河道是後來在清咸豐年間因洪水改道南移至現址)。溪州在福老人習慣中稱溪中、溪邊之沙埔,客家人慣稱河壩、河壩田。還有一說是,今溪州里,在頭前溪北岸,溪州莊建在頭前溪與鳳山溪之間的沖積平原上的三角洲,所以取溪州之名。

(一)澎湖圳
澎湖是台灣海峽中之大島,此地之澎湖應是澎湖厝,就是較早時有澎湖人的村庄,就像頭前溪南岸新竹市湳雅有金門厝,竹北市斗崙里有泉州厝,是早年漢人移民來台灣,同庄人過海,來到台灣住在一起,就會用唐山之祖籍故鄉地名。

(二)溪州大排
大排,與水圳相同,既有灌溉之用,也有排洪之用。在溪州里之南邊,大排之南就是新庄里。

八、麻園里
麻,又做蔴,係早年之農作植物,在台灣低海拔,有苧蔴、黃蔴、蓖蔴,子可煉油,皮可做索仔。麻園之地名,應是指當年此地有種蔴。記載自鄭成功治台後,教民耕種開墾荒地,麻園土地一片荒蕪,缺乏水源灌溉。後來除了少數地域能夠依賴番仔坡圳與翁厝圳而有水稻田分布外,其餘多為種植胡麻的旱田,故稱麻園。此地日據時期改種甘蔗。

(一)北勢仔
在麻園里東北角。若照一些台灣各地留下來之老地名,勢同社大部分是原住民之部落名。古文獻記宜蘭地區,有「西勢社番者,在濁水大溪之北,自溪北至烏石港,凡二十社。」又說:「東勢社番者,在濁水大溪之南,自溪南至蘇澳,凡十六社。」然而也有一說「勢」所指的是方向,此地位於麻園莊的北邊,今麻園里。

九、聯興里
較早時有溝背庄在北,馬麟厝庄在南,後來合兩庄,再改名為聯興庄。日據時代,聯興里大部分農民以種植甘蔗為主,為了運輸甘蔗,台糖公司在該里興建五分路,一條往西經麻園至新庄子(新豐鄉),一條往東經新社至下山村(芎林鄉);五分路以南俗稱馬麟厝與麻園係屬同一地保,五分路以北俗稱溝與番子坡係屬同一地保。民國卅七年行政區域調整將此兩里合併。聯興庄之興,有取其興旺發達之意。

(一)溝背、溝貝(郊背)
客語中的「貝」、「背」發音相近,據安倍明義說:「『貝』,客語即謂河川氾濫形成之溪埔地。」值得商榷,因為客語稱溝貝,很可能指「溝背」,意思是溝渠的後面。溝乃圳溝、水溝,背是客家人特殊之取名方式,後背、背後意思相同,福老人則用後、後壁。就地理位置而言,溝貝恰好在番仔坡圳的西北方,也剛好在新社隔著圳溝的西北後方。閩南語稱溝為「郊」,所以此地名應以客語的「溝背」較為恰當。
福老人、日本人、中國人若不了解客家人用背取名的習慣,地圖上就會出現「溝具」、「溝員」,具係背之音誤,員係具之形誤。

(二)馬麟厝
馬麟,應該不是漢語。基隆七堵有馬陵坑,宜蘭礁溪有傌僯,又寫作馬麟、貓乳,貓乳福老音近馬陵,前云貓兒錠,語音也同馬陵相近,應該是原住民語音,但原意已經難尋。

(三)四張
四張是四張犁之意,一張犁五甲,四張犁二十甲。

十、大眉里
大眉地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相傳於開墾之初,此地為土著「濃眉毛」(俗稱大眉毛)的住所,因此稱之。或因為坑仔山口向北凹入呈半弧形,鳳山溪由東向西直流,溪山之間的平地輪廓呈月眉狀,故稱大眉。日據時代劃歸竹北庄,名為大眉貓兒碇第四保;光復以後又始更名大眉。
還有一種說法,雍正年間郭奕榮率眾來墾,阿眉地名當時原來不稱「眉」而是「排」,客語「排」是指山坡地叫寬廣者而言,閩南語的「排」與「眉」發音相同,所以訛稱大眉,其實客語稱此地為「大排」,大眉半數是客家人(據湖口鄉耆老黎瑞芳先生口述)。

(一)鳳山崎
省道一號公路,出了竹北市區,新豐之上坡路段,先是下鳳山崎,後是上鳳山崎。鳳山崎又省稱山崎,乃是古道之地,古代台灣南北交通要道。


*註1: 原住民語,昔六家、斗崙、鹿場地方在漢人尚未入墾以前叫做霧崙毛毛荒埔。

*註2: 竹北一堡是原竹塹堡之中部,以今新竹市為中心的地域。包括今新竹市、竹東鎮、香山、橫山、芎林、北埔、峨眉等鄉之全部及新埔鎮南部,竹北鄉之大部分。大致在鳳山溪以南至峨眉溪間的地域。境內為飛鳳山、新竹、竹南、北埔等丘陵地及新竹海岸平原之分布地區。竹北二堡為原竹塹堡之北半部,包括今日桃圍縣轄區下新屋、觀音二鄉之全部,中壢、楊梅、大園、龍潭、大溪等鄉鎮之一部分;新竹縣轄區內的關西、新豐、湖口等鄉鎮之全部,新埔、竹北等鄉鎮之一部分。-- http://cult.nc.hcc.edu.tw/

*註3: 舊港(漁寮港)在康熙中葉以降,為大陸移民偷渡港之一,初稱竹塹港,為新竹地方之吞吐港。又因漁民居住於草、木、竹等材料蓋成之草寮之中,所以又稱漁寮港。港道在乾隆年間因淤淺, 曾加予濬修;至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因洪水再度淤塞,郊戶乃另築停泊港於今新竹市南寮里,稱竹塹新港,原竹塹港改名舊港。--竹北市鄉土教育補充教材p22

--
十一、新社、新國里
今新社、新國二里,地名起源自道卡斯平埔族人新建立社,竹塹社平埔族原居新竹市,永暦卅六年(1682),因叛亂,陳絳率兵征討,一部分向寶山鄉寶斗村方面逃散,一部分奉官諭遷移至今新竹市舊社里落居建社,乾隆十四年(1749)水災頻仍,乃繼續向東北退入舊港莊境內,今新社一帶,因此將原社稱為舊社,新建之為新社。

(一)采田福地*註4
原滿清朝廷賜道卡斯人七種漢人姓氏,後代祭祀七姓公之廟亭,有謂采田兩字合起,就係番字,七姓係錢、黎、三、金、衛、廖、潘。

(二)大厝口
此地閩籍多,稱為大厝口,乃是地處大房子的入口處而得名。

(三)旗桿厝
古代有資格豎立旗桿的就是考試中榜的,此處房屋因為建有旗桿,證明曾中舉,得有功名的家族。乾隆丙午年間,周士超中武舉,癸酉年又中武進士,官拜香山副將,周宅豎有旗桿而命名。

(四)布帆厝
布帆就是帆布,可能是這間房屋曾經用帆布搭蓋而得名。至於為何搭布帆則原因不明。

(五)枋橋
今新國里,「枋」閩、客語均指木板,枋橋,就是用木板搭的橋。

(六)大菜園
今新國里,大菜園就是一大塊種菜的園地。新社一帶至今仍然是有名的蔬菜產地。

(七)飯店埔
今新國里,飯店埔的地名很少,究竟飯店設在今新國里的何處仍待考。新國里位於新社、斗崙、溪州里之間,自古以來是新社交通要衝,是清代大官路所經之地,附近有保安宮與采田福地廟,昔稱竹塹社公館,係竹塹社七姓社番的公廳。采田二字合成「番」字,又稱番仔祠堂。

(八)吉利坡
此地所謂之坡,不是坡圳,可能是坡塘,竹北市的老地名稱為坡的尚有澎湖窟坡、翁厝坡等,水渠均成為圳。吉利坡可能是吉利坡塘的名稱由來。

十二、斗崙里
斗崙原稱斗六崙,「崙」即小崗阜之意,因南北繞以溪水,原多河濱砂丘,故取為地名。因為全里並無有名的山崗地形,所以斗六崙是否為道卡斯族地名之譯音,抑或租榖一斗六升之意,不得而知。

(一)頂斗崙、中斗崙、下斗崙
舊時之地名,斗崙在今縱貫鐵路西,從省公路北上,出了新竹市,過了頭前溪大橋,就進入斗崙里,遇到第一處十字路口,又轉就先到了下斗崙,然後順著福興路,經過中斗崙、頂斗崙,往東去鹿場里、六家。頂斗崙,係福老習慣用名,若係客家人就會用上斗崙。

(二)福興路
福興是福建人取地名之習慣,凡福興村、福興里、福興路係早年漢人移民台灣時,福老籍人聚集之地方。

(三)泉州厝
新竹地區閩南籍多全周人,很明顯這裡早年多有泉州人聚居之情形。

十三、竹仁、竹義、竹北里
三里係老竹北鬧熱之街路區。竹北,係因為竹塹改名新竹之後,同竹東、竹南共時改名。竹仁、竹義又較慢發展出來之中國人習慣所取地名。竹仁、竹義、崇義、尚義、大義等里名,本來不係原住民、福老人、客家人所習慣採用之安名習慣。原早這三里地方,大半屬於豆仔埔庄。

(一)豆仔埔
今竹北、竹仁、竹義里一帶地區,豆仔埔聚落四周引水不易,僅植豆類。
埔,是台灣最常用之地名,表示較平洋之土地,埔上所種之作物、野生之草木,都可能用來取地名。新埔、頂埔、坪埔、北埔、南埔係到處可見之地名,茅仔埔、青埔仔、芒頭埔跟埔上之草木有關,也有牛埔、牛稠埔等因放牧牛羊得名之草埔。

(二)紅毛田
就係現時竹北火車站附近。紅毛大約是指早年之荷蘭人,今日之新豐海邊,早年也稱紅毛港,是以前許多客家先民渡海來台上陸的地點。竹北火車站,在日據時代曾稱「紅毛田驛」,車站附近一帶稱為紅毛田,相傳昔時有紅毛人在竹北墾田。當時荷蘭佔領該地之時,於現在竹北市之泰和、新社地區屯田耕作,以供養軍隊,故當時稱其為紅毛田。民國二十三年,因地居新竹之北,取名紅毛不雅,「紅毛田驛」才改為「竹北驛」。

(三)水壠
在現今竹北里中正國小北片,苗栗海邊有後壠,今改名後龍,壠不係龍,客家人有稱山嶺為山龍、龍峎、龍崗之習慣,但是壠係指田壠,或者係指水路盡多之田壠。

(四)九芎巷
今竹仁里,因九芎樹生長在該巷而得名。

十四、泰和里
在竹北里、新社里之北、鳳山溪之南,有一條番仔坡圳在里中西邊,舊名番仔坡庄。

(一)番仔坡
「坡」即「陂」,也稱「埤」,埤塘、埤圳,此處所以稱為「番仔坡」,乃是平埔族原住民所開的坡圳而得名,依據文獻記載,番仔坡圳創建於乾隆年間,「竹塹社番」所開鑿,灌溉面積七十餘甲,引犁頭山下的九芎林溪。
早年用「番仔」安地名,是漢族移民之習慣,一種對原住民不太尊重的取名方式,竹東、二重埔之間,有地名番社仔。

十五、鹿場里
該里內有鹿場與十張犁兩個地域。鹿場一地位於鹿場里東北部,依據民間傳說,鹿場原是一塊草原地,最初,是道卡斯人打獵場所。以前的台灣,可以講說是滿遍鹿隻,用鹿取地名之情形盡多,芎林、橫山之間有鹿寮坑,新埔有鹿鳴坑。雍正九年(1731),南安人張春率佃人墾於此地,建了鹿場、八張犁、十張犁等小村落。因此也有人說是漢人移居之後,利用此地理環境,利用這地理環境展開畜牧生活,所飼養的鹿聞名各地,先民號以為鹿場。

(一)八張犁
源自早期開墾耕種的時代,八張犁等於四十甲。

(二)十張犁
在八張犁之西,大約有五十甲的田洋。鹿場本來是原住民獵鹿之荒野,福老人、客家人來開墾,變成水田。頭前溪南岸有二十張犁、九甲埔,地名看得出這塊土地在開墾歷史上佔有份量。

十六、東平里
東平里位於本市之東側,東臨東平里內分有兩個地段,六家和番子寮。

(一)六家庄
六家原名六張犁,其由來說法不一。再將歷史推向前,原住民時代,有霧崙毛毛社之原住民在此生活。傳說清朝林姓先民有位官拜武魁的將軍,帶領人馬來此地墾荒種植。而後人口漸多,原地不敷墾殖,將軍乃驅逐生番擴大開墾面積,翻耕時需要六隻牛拖著六張犁才能完成工作,所以此地稱「六張犁」以形容耕地面積的廣大。後來先民認為六張犁不雅,才改稱「六家」。此武魁士兵又開始第二波驅趕番民,而得到了東興圳附近之地,稱此地為番子寮,意指原番民墾住之地。

六家的由來,有一說法較為可信:康熙雍正年間,漢人移民尚未入墾,稱為霧崙毛毛荒埔(原住民語)。乾隆二年晉江人初墾此地,至乾隆十七年又有饒平人林欽堂、林衡山率居震、先坤從鹿港移墾至竹塹六張犁,築六張犁圳。民國九年改名六家。

(二)番仔寮
平埔族入墾,蓋有草屋,故稱「番仔寮」。

十七、中興里
舊名芒頭埔庄,芒頭是福老話,客家人會說娘婆頭、草菅頭,可能當初此地多芒草,先民必須挖起芒草頭,開闢家園。此地有人又稱作毛頭埔,以居於霧崙毛毛荒埔之頭為名。中興,是中華民國來台後的政府特別愛用之地名。

芒頭埔之西緊接鹿場,東南接東平里之番仔寮,這裡原是鹿群棲息之地,為平埔族人的獵場,昔稱霧崙毛毛荒埔。

(一)麻園
日本繪製的地圖,芒頭埔庄內的麻園,麻字頂高有加草字頭,後來刪去草字頭,此小地名同竹北市西邊的麻園相同。

(二)鴨母窟
日本繪製的地圖,母寫作姆是福老音,看到在水窟大量畜養鴨子,福老習慣稱呼「鴨母窟」,客語稱為「鴨麻窟」。此種地名,在近海邊,河川下游很常見。

十八、十興里
十興里一帶原屬頭前溪主流流域,後來河道南遷,居民江河川地開闢成良田。舊地名包含十興庄、安溪寮庄。「十興」,可能寓有十個墾戶合力墾成,在此興起的意思。興字取其興旺發達,台灣人取店名、地名,多用興字。福興是福老名,廣興是客家名,其他像永興、合興、東興、三興、十興等。

(一)安溪寮
安溪是福建原鄉地名,可能有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移民,搭建茅寮安居於此。此地名可以看出當初福建籍移民,在此地開墾的歷史,這種地名,在台灣各地很普遍,像斗崙里之泉州厝、福興路,溪州里之澎湖厝,新竹市之金門厝,竹東之陸豐里。

(二)石頭厝
在台灣之舊地名,厝是福老名,屋是客家名。附近有安溪寮、有福興路、有泉州厝,福州厝所以比較可能是福老庄。石頭厝就是用石頭做建材所築砌的房屋。
(三)界址
界址的地名由來是清代漢番分界的土牛紅線地址。

十九、東海里
里名的由來,是因頭前溪在未施治水工程前,溪流四處分支,在里之西北形成一很大面積潭窟,潭水充沛浩瀚似大海,此潭窟位在六家支東方,因此民眾稱其為「東海窟」。另外,東海窟的起源,並無「海」,而是「溪」,客語的「海」與「溪」發音相似,由「東溪」訛變「東海」。

(一)東興
興字取其興旺之意,東海、東興可能係指當初從竹塹程來看這係東片。取名海,其實無海洋,取名窟,係指地形低,同客家人習慣安名「湖」,其實並無湖泊,道理共樣。

(二)三崁店
今東海里之東南部,傳說古時候九芎林往舊港的行旅必經該地,最初有人建三間店舖在此地,故以得名。

(三)水坑口
今東海里的小聚落,在犁頭山的小溪流注入犁頭山溪附近,所以稱為水坑口。

(四)旱坑仔
東海窟莊的小部落,因為建在乾涸的河道,所以稱為旱坑仔。

二十、隘口里
竹北市最東南之一里,因從前地居九芎林隘之口而得名。據同治十年(1871)淡水廳志載:「九芎林(今芎林鄉)原設隘丁十名。係官徵屯租,按丁全數給糧;今仍之。」為了防禦泰雅族人自東邊山區突擊,於是組織青壯年以求自衛,在山隘險阻之地設置關卡進入盤查,隘口之名遂沿用至今。*資3

四 結語

地名的由來可能是平埔族的地名,漢人取的地名,其中又分為閩南人取的或者是客家人取的。這一次做地名,從各個資料中,找到了許多跟竹北市氣候地理環境以及前人開發有關的痕跡。


*註4: 竹塹人不敵漢文明的衝擊,傳統的生活型態無法維持,在生存的夾縫掙扎之際,竹塹社運用狩獵的天賦,協助清廷戡平台灣民變,乾隆准其設立「番仔祠堂」,即為采田福地,采田二字是「番」,福地是土地公廟之意。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曰,竹塹後人都會於此舉行祭祖大典,采田福地已成凝凝聚竹塹社人向心力的精神象徵。

*資1: http://cyberfair.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0/cf0001/26310024/indexweb/home.htm
*資2: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竹北市;竹北市志
*資3: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竹北市;竹北市志;新竹文獻創刊號”P8新竹縣地名詞典”作者 范文芳 出版 新竹縣政府

--------------------------------------------------------------------------------------------------------------
開發之卷

竹北的開發史起源雖然沒有一些古老都市來得早,但是其開發史是先人心酸血淚雲集而成的,不可忽視。以下我們將各方面探討竹北的開發。

一 淺談竹北的開發

漢人入墾之前的情形

從漢人王世傑入墾前後的文獻,可以了解當時的竹塹地方,包括竹北一帶,是一片未開發的蠻荒地帶。竹北市早時為荒埔,是番民之的打獵場。*註1

漢人入墾後原住民的開發

遇到漢人之後*註2,當地原住民竹塹社也學習漢人的農耕,留下了開發的紀錄。

乾隆十二年(1747),有竹塹社人蔴吻直雷之次子衛阿貴(衛十班)率領一部分族人及漢佃入墾吧哩國(今日新埔田心里一帶)。兩年後(1749),所餘竹塹社人由竹塹社土目衛開業及通事錢子白率領,由舊社遷往金門厝與鳳山崎兩溪之間樹木陰翳之處的新社,當作最後遷社定居之地。新社在竹北地區中,土地特別肥沃,竹塹社人即在此引水墾田,後漸向番仔陂、北勢、麻園、豆仔埔、鳳山崎、頂員山社以及霧崙毛毛埔、犁頭嘴山下等處發展,總計引犁頭山下之水,耕蕃仔陂一帶之水田者,人數達到四百左右。*資1

鄭氏時期開發

竹北市漢人的開發,最早見於各個文獻者,始於鄭氏推行的軍事屯墾制度。永曆十五年(1661)六月,左先鋒鎮楊祖、援剿後鎮張忠、後衝鎮黃昭…等屯墾北路新港仔、竹塹一帶,甚至相傳鄭氏軍隊曾於南崁港登陸,紮營屯墾。但甫及一月,因流急苔滑,屯墾部隊竟無一生還者,楊祖損傷而回,返至台南病死。這使得鄭氏的拓墾僅如流星破空,倏爾即逝。*註3*資2

漢人開發

竹北市除鳳鼻偉山及犁頭山之外,大部分地勢平坦,又濱臨海岸,在早期拓墾上佔有地利之便,是昔日竹塹埔農田最早開拓區域之一。

清雍正三年(1725)廣東陸豐墾戶徐立鵬,向淡防分府請准,獲得今日新豐鄉一帶之開墾權,墾殖區域稱「日華豐莊」,竹北舊港地區(今之新港里)一帶,也屬於其境內。後來繼續有閩、粵族人先後來台,在短短十年間,舊港地區之開拓計有福建同安汪東之、南安張春(墾溪州)、廣東饒平劉可仲、劉可歲兄弟、五華古日輝、古日光、古日清兄弟、陸豐姜懷亮;貓兒碇地區(今大義、尚義、崇義里)有福建范善成入墾竹圍仔(今崇義里)、許判生、溫州鼎入墾後面庄、陂仔頭、下崁腳、拔仔窟等(今大義、尚義、崇義里)、同安李安墾田九厝(今大義里)、廣東張阿春墾東勢、曾六墾崁頂厝(皆為今大義里)、官阿笑墾竹圍(今崇義里)及福建惠安(即永春)郭亦榮、郭亦華兄弟等四十人。其中以郭氏兄弟的墾殖較為著名,於雍正十三年(1735)築貓兒碇圳,引鳳山崎溪之水,在大眉庄(今大眉里)、田九厝、東勢山邊、車路頭、後面、頭崁厝、崁頂、竹圍仔、田心仔、崁仔腳等地開墾,灌溉水田面積達一百四十九甲。

以上二塊狀區域大致分布於西方及西北沿海地區,除此之外,靠內陸地區亦有其他點狀的拓墾:如福建南安人張春開闢斗崙(今斗崙里),形成頂斗崙、中斗崙、下斗崙及泉州厝等小村落。

另有漢人入墾鹿場(今鹿場里)建鹿場、八張犁、十張犁及其附近之芒頭埔(今中興里)、麻園(今麻園里)、隘口(今隘口里)、新庄仔(今新庄里)等。雍正年代,除東北及中部外,均可見拓墾的成果。

乾隆二年(1737)福建晉江人周家初闢六家,後承「潘王春」為公號拓墾,嗣後賣給潘復和、王德珪建中興庄(今中興里)。至乾隆十四年(1749),又有竹塹社平埔族人,從舊社遷來,在竹北建新社稱東興社,散居於馬麟厝(今聯興里)、麻園、豆仔埔(今竹北、竹仁、竹義里)、番仔陂(今泰和里)等地;十七年(1752)又有廣東饒平人林孫彰率林居震、林先坤由鹿港移墾至此,稍後又返鄉邀林孫服、林孫檀入墾本市,創建「善慶堂」,建立六家林庄之基業;後來林家又以三千銀元築六張犁圳(後稱東興陂圳),引九芎林溪南溪分水三分,以供農用。其圳流經三崁店(今東海里)、隘口庄、東興圳、番仔寮(今東平里),在此分南北二汴(汴是供分水之用的堰門或水門),南汴經芒頭埔、六張犁、十張犁、八張犁(此二地在鹿場里);北汴流經麻園庄、鴨母窟(今中興里)、鹿場、泉州廣溪,灌溉面積達三百七十餘甲。(在最後的漢人的灌溉裡有提到)

而竹北最早開闢的舊港地區,在乾隆時代又有廣東梅縣的羅淑章、福建惠安的田端仕、田源美、田尚達、廣東陸豐的范昌貴、范昌陸等人陸續加入墾殖的行列。到了嘉慶年代,永定人沈義、揭陽人鄭振先率子入墾。

在距今約二百年前的乾隆末年之際,竹北全境的開發已大致完成。其間所修築的埤圳,經日據時期及光復後的修建,在本市早期農業的發展上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資3

二 談竹北大面積的開發事件

貓兒錠莊的拓墾(大義、尚義、崇義一帶)

貓兒錠(碇、椗、錠,鄉人通用之)莊的地理位置大概位於鳳山溪與鳳山崎山所形成的一塊接近三角形的狹長埔地,包含舊地名:後面、山腳、拔仔窟、東勢、山邊、竹圍仔、崁頂、羊寮港仔、溪山埧、田九厝、崁頭厝、車路頭……等地,即今竹北市的大義、尚義、崇義三里。

本莊拓墾最早見諸文獻者為雍正三年,臺灣通史又說是雍正六年(1728),也有雍正八年(1730)的說法,何者正確待考。

臺灣通史及新竹文獻記載:雍正九年(1731)永春人郭亦榮進墾上、下山腳、山邊一帶(今竹北市尚義里),同安人范善成開墾竹圍仔(今竹北市尚義里)。雍正十年(1732),同安人歐天送、曾六合墾紅毛港大莊(新豐鄉新豐村)及崁頂厝(竹北市大義村)。又雍正十一、二年同安人許判生、溫明鼎開墾後面莊(竹北市大義里)、陂子頭、下崁仔腳、拔子窟(均在竹北市尚義里)。南安人張春始墾大眉(竹北市大眉里)。

這些先驅的拓墾者,其始墾的年代或有錯誤或出入,其中最具規模,成就最大者當推永春人郭亦榮(惠安人)。郭氏入墾貓兒錠的年代,臺灣通史及新竹文獻通訊說是雍正九年,進墾上、下山腳、山邊一帶,如前述,而日人伊能嘉矩著台灣地名辭書,謂郭氏開貓兒錠莊在雍正十二年(1734)。

嘉慶十一年(1806),郭亦榮透過通事陳喜引介為中,以時價二十兩,向竹塹社土官一均、大里罵、大孛禮,甲頭魯猛、龜角老…等承買「呈墾荒埔貓兒掟草地」一所,東至鳳山崎,西至海,南至鳳山崎腳大溪(鳳山溪),北至山頂,西至草地,踏付予郭亦榮,前去出本,開築埤圳,招佃墾耕,陞科報業,永為已業,但每年要貼納竹塹社餉銀貳拾兩。

兩年後,郭亦榮開貓兒錠圳,在大眉莊築陂頭,引鳳山崎溪(今鳳山溪)之水,經鳳山崎─田九厝─東勢─山邊─頂山腳─下山腳─後面─頭崁厝─崁頂─田心仔─竹圍仔─拔仔窟─崁仔腳,灌溉竹北鳳山溪北岸一百四十九甲。相傳在建圳當時,拳頭牳(姆指)山下之圳路,長期被住大眉之「土番」所堨塞,後郭亦榮乃娶大眉之百姓「番女」為妻,始得保全具圳路。*資4

六張犁的拓墾(六家)

潘王春墾號所主導的東興莊墾業沒有什麼蓬勃的發展,甚至到了嘉慶十三年(1808),潘家還將所擁有的一半產業賣斷予吳振利,但在這之前的乾隆十七年(1752),來自潮州府饒平縣的林家,投入東興莊的土地拓墾,成為潘王春的墾佃,建立家園,青出於藍地為新竹地區開發史上的重要家族。林家之後還出了兩位新竹縣的縣長。

林家(六家)渡臺發展的奠基者,首推「林先坤」*註4。乾隆十四年(1749),廣東饒平縣出身的林先坤隨其父衡山及長兄居震自大陸來台,在中部登陸,先在莆沙居住,這莆沙是那裏不得而知,可能在今永靖附近;三年後林先坤與親房兄弟叔姪等人聚集,又再移居到竹塹埔,承墾東興庄圓寶庄六張犁,即今天的六家。

根據上任縣長林光華的說法,林家祖先從莆沙沿山線北上,先到今日的北埔,因土地太硬,無法下犁而遷移至金山面(今新竹市金山里),在耕作時又看到遠方碧草如茵的土地,於是決定再遷到今日的六家。當時先坤把金山面讓給堂哥林欽堂,自己向平埔族的「潘王春公號」租下這片一望無際的處女地,並在短短五年間,開墾出上百甲的良田,這片良田在當時被稱為「圓寶庄」,是因為稻作季季豐收使然,先坤獨到之眼光,令週遭墾戶稱羨不已。

乾隆十七年(1752),因為林衡山年邁想落葉歸根,就在家族長輩見證之下,將家產水田半張(二甲五分)分為四份,三個兒子每人一份(居震、先坤、先聲),另一份存為父母日食蒸嘗。

根據林家族譜,林先坤生於雍正三年(1725),分家時正值年輕力壯的二十八歲(虛歲),族譜上說他:「始而耕田為業,克勤克儉,以振家聲…其貪而不諂之,其富而不驕之,貪而守分,富而施仁。」因此家業逐漸發達,於乾隆二十二年(1758)回鄉探親,翌年帶著新媳婦回來,而隨著他們夫婦一起來的,還有族人林孫檀、邱、詹、張、陳等饒平同鄉,先坤為了照顧鄉親,遂將自己開墾出的良田,分送給這些離鄉背井的鄉親,一同開闢農田領域,建造房屋,聚集成莊,儼然成為當時的領袖人物。

當時六家進入開墾活躍的階段。從早期契字的記載中,我們可看出其移墾活動的頻繁。除了許多不同姓的人群在此交錯開墾外,土地一再轉賣、典讓的情形亦屢見不鮮。林先坤等一面努力開墾,一方面聚集資本,首先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買進一筆土地,後又陸續於乾隆三十三年、四十年、嘉慶二年、六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二十一年等分別買進土地,並在乾隆三十八年、五十一年、五十二年取得六張犁(六家)及員山仔西北犁頭山隘邊草地(今芎林下山)的開墾權,以此兩地為中心,向四周擴展,開墾的腳步越過六家,穿過土牛溝,向竹東、芎林等內山方向挺進。林先坤算是東興莊土地拓墾成功的典型。*資5

*註1: 康熙三十六年(1697)來台採硫磺的郁永河,在他撰寫的「裨海記遊」書中,描述他目擊的「竹塹埔」的情況,詩曰:「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掘土窟,至瓦釜為炊,就烈日下,以澗水沃之,各飽一餐,途中遇麋鹿、麚逐隊行,甚夥,驅獫猖獟獲三鹿。既至南崁,入深箐中,被荊度莽,冠履俱敗,直狐貉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
康熙五十四年(1715)台灣北路參將阮蔡文,巡視北路時,就其所見撰寫「竹塹」詩。詩曰:「南崁之番附淡水,中港之番附後龍,竹塹周環三十里,封疆不大介其中。聲音略與後龍異,土風習俗將無同。年年捕鹿邱陵比,今年得鹿實無幾。鹿場半被流民開,蓻麻之餘間蓻黍。番丁自昔亦躬耕,鐵鋤掘土僅寸許。百鋤不及一犁深,那得盈甯畜妻子?鹿革為衣不貼身,尺布為裳露雙髀。是處差徭各有幫,竹塹煢煢一社耳。鵲巢忽爾為鳩居,鵲盟無巢鳩焉徒?」。(參考竹塹地勢圖)康熙六十年(1721)隨兄藍庭珍征討朱一貴之役的藍鼎元,經過竹塹地區,寫了「記竹塹埔」一文,有如下的描述:「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無人煙,野番出沒,伏草莽以伺殺人,割首級,剝髑髏取金飾,誇為奇貨,由來舊矣。行人將過此,必請熟番挾弓矢護衛,然後敢行;亦間有失事替,以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不能捨竹塹而他之,雖甚苦,亦不得不行云。其他平坦,極亭腴,野水縱橫,處處病涉……」從以上文獻可以了解漢人入墾前,竹塹是未開發的蠻荒地。

*註2: 自從康熙五十年(1711)前後,王世傑入墾竹塹埔以來,也就是竹塹社夢魘的開始,頭前溪以南至香山之地大部分先後淪入郭奕榮之手,兩年以後(1735),更喪失了自頭前溪至社子溪之間的廣大埔地,成為汪淇楚、汪仰詹的萃豐莊產業,最慘的道卡斯族竹塹社人的最後一塊較大草地─霧崙毛毛埔也淪陷了!這霧崙毛毛埔是什麼涵義已不得而知,即今日竹北市六家、鹿場、斗崙一帶;乾隆二年(1737),晉江人周家入墾霧崙毛毛埔。在漢人的犁耙步步進逼下,竹塹社人禍不單行,不但喪失了賴以維生的土地經營權、耕地、草地、鹿場,聯安立命的棲身之地也被「乞丐趕廟公」地剝奪了。竹塹社最早的社址香山,毀於明鄭永利三十六年(1682)政府軍討伐的戰火,劫後餘生的竹塹社人,好不容易在竹塹埔武營頭、北鼓樓街(清代地名)一帶重新奠基,不料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的植刺竹為城,一紙官諭,又鳩佔鵲巢地把竹塹社人趕到城外的舊址,仍稱竹塹社。在舊社又每每為水患所苦,十幾年後的乾隆十四年(1749),又不得不遷至頭溪(時稱金門厝溪或竹塹社)對岸的新社。

*註3: 永曆三十六年(1681),「北番」叛,本地竹塹社附之,遭到明鄭軍隊的討伐,由於「鄭氏繼至,立法尤嚴,誅夷不遺赤子,併田疇廬舍廢之……」,所以到了郁永和在康熙三十六年(1695)四月經過本地時說:「……故至今大肚、牛罵、大甲、竹塹諸社,林莽荒穢,不見一人,諸番視此為戒……」唐熙二十二年(1683),明鄭敗亡,其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相率返回大陸,人去業荒,所有墾地多歸荒蕪,全台如此,本地當時即令有漢人移墾亦難例外,所以康熙三十六年四月郁永河北上採硫,路過竹塹時有如下記載:「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不蔭得……」,可見本地仍是榛莽未闢的處女地。

*註4:林先坤,原名延北,祖籍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清雍正三年(1725)生。除了致力於土地拓墾外,林先坤也善於運用中國社會結構中的宗族組織來結合力量,他先後以族長身分組織嘗會,一方面祭祀祖先,一方面投資於土地的經營,在他與另外幾位族長的主持之下,先後有五十九公、次聖公、觀吾公、拱寰公等合約字蒸嘗的成立,這些蒸嘗在團結族人及凝聚資本,一面可抵抗外侮,一面可將籌措資金轉投資於土地上,對土地的開發,發生極大的效果;尤其是那種無銀行或金融機構可資融資轉投資土地的年代,這種結合血緣關係,聚少成多的蒸嘗組織,不失為一種號辦法,所以更加促了本地土地的開發。林先坤在開發土地致富以後,除了富而不驕,富而施仁外,要想持盈保泰,他熱心參予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以養望,此外,他還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時號召鄉民,籌組義民軍守住六家及員山的大糧倉,並進而助政府平亂,事後並糾合地方士紳出錢出力,收埋義民忠骸並建立義民廟,獲乾隆頒賜「褒忠」敕封,這是他利用地方組織、寺廟組織而與地方精英及官府相結合,官民共生共利,這也是他成功的地方。

--
三 談和竹北今行政區有關的開發事件

王世傑家族的開發(竹塹街與北莊、南莊的開發)

幾乎所有的文獻都指出,最早入墾竹塹地區的是泉州同安人王世傑。*註5
王氏於明鄭時來台經商,起初頗為失意,後來應募為鄭軍運糧北上,路過竹塹,見其地荒埔廣大而肥沃,水土佳良而氣候溫和,適合開墾而向上申請,而因其督運糧餉有功,上級准其自鳳山崎走馬南行,「以馬一馳驅為度,聽其墾荒」。世傑馳馬至老衢崎(位於今竹南鎮崎頂里)始停足,故該行程範圍內,墾權均其所有。

候世傑旋即回鄉籌畫興墾,招募同志,不料此時明鄭敗亡,政權交移,人心惶惶,墾拓的工作無暇進行。等到其由泉州率子女七人,並招募親族鄉里百餘人重返竹塹,已是多年以後*註6的事。

王世傑至竹塹後,剪除荊棘,驅逐野獸,在其地建築房屋,與原住民和平相處。一方面就社番休耕之地,開闢成園,興修水利引而灌溉之,一方面又與番人交易,每年餽贈牛酒,番人勢力微薄不敢多抵抗,其墾務便日益進展。最初世傑等泉人先以百餘人由東門街(今東瀛里)往暗街仔著手開墾,後來又以百餘人墾西門大街至外荊仔腳。數年之間,其地已及水田莊、崙子、崙子尾,統治田地百餘甲。

康熙五十九年(1720)泉州人林列自泉州來竹塹,亦著手開墾,「世傑使闢地種苧,用以織褐,乃名其地曰苧仔園」,即今石坊里。之後移民來者越來越多,竹塹埔一帶,「悉為鋤耰所及矣」!這個時候街外西南沿海之地,也被王世傑一族所開墾。王家掌握大租權,而轉讓與各姓墾佃者十分頻繁,據新竹文獻通訊記載,當時開闢地方的望族,至今尚得而知名者如下:

一、南莊二十四莊:即大南勢(竹市南勢里)、小南勢、拔仔林(上二莊均在今香山區虎林里)、瓦厝(在今楊寮里)、浸水(浸水里)、中庄、虎仔山(上二莊均在今虎山里)、樹仔腳(今樹下里)、蘆竹湳(在今文雅里)、上下沙崙(在今德林里)、上下羊寮(在今楊寮里)、上下九甲(今福林里)、吉羊崙(今德林里)、上下六甲(今古賢里一帶)、田庄(今康樂里)、雙寬竹圍(不詳)、南北由車港(今港北里)、海口(今南港里)、下罟寮(在今楊寮、虎山二里)、外湖(不詳)、缭(今康樂里)、十塊寮(今中寮里)、蟹仔寮(在今南寮里)、南寮(今南寮里)。

二、北莊十三莊:即樹林頭北透田心仔(上二莊均在今德林里)、上下後湖莊(今士林里)、八卦厝、金門厝(以上二莊均在今南雅里)、後莊(今東勢里)、姜寮(今復中里)、下東店(今三民里)、潭後(今光復里)、埤腳(今東園里)、頂竹圍(今頂竹里)、埔心、牛路橋。

與王世傑開墾竹塹同時,有泉州人汪仰詹、汪淇楚進墾苦苓腳、大店(今古賢里一帶),至康、雍之際,乃渡鳳山溪北上,開闢公館崎荒埔(今新豐鄉紅毛村)。

由於漢人渡台漸多,墾拓益盛,民、「番」關係日益複雜,唯恐長此下去,則「番地」日漸減少,若「番人」生機斷絕,勢將釀成巨變;且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之後,全台騷動,事平之後,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以沿山一帶為匪盜出沒之所,曾有劃界遷民之議,令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執行,但因藍鼎元代藍廷珍覆書滿保堅持不可而作罷,取而代之的是「唯立石禁入番地」。

康熙六十一年(1722)巡臺御史黃淑璥劃定民「番」境界,全臺自南而北,在五十四處立石為界。在竹塹地區今天境內,只在兩處立有界石,其一為斗罩山腳(竹北一堡犁頭山下庄),另一則為合歡路頭(竹南一堡尖山下庄,即今頭份尖山里),禁止民「番」互相逾越,由此可見先民開墾地區之輪廓。

康熙末年,由此莊已墾之地域向東延伸,形成城東一帶聚落叫做東勢。而廳城外各地在康熙、雍正之際,在王世傑一族努力墾拓下,也已各有建莊,至乾隆年間墾成過半,西勢建莊已有三十九莊。

到了雍正時期後,由於官方有力人士像陳夢林、藍鼎元…等的創導,形成輿論力量,成了本區拓墾的原動力,使官方在大甲溪以北增設淡水廳及增加駐軍,增強了吏治、軍防、治安,使人民的身家財產,獲得較佳保障,自然吸引了更多移民入墾本地。在雍正初年,竹塹西南所建各莊,已漸延展至吳厝圍、汫水港、海山罟等地。遂有許、曾、葉三人拓墾社寮角、下厝角、香山以及泉州南安人黃太郎開墾三塊厝。此時南勢各莊住民或十餘戶,或數戶先後均各建莊,而鹽水港附近尚為「番」害所阻,墾業未成。

雍正三年(1725),王世傑開墾隆恩圳,越發擴大其竹塹墾區,此圳可灌田四百餘甲,故又名四百甲圳。

雍正十一年(1733)同知徐治民於三臺山下士林莊建設竹塹城*註7,以北鼓樓北端為北門,考棚邊街東南端為南門,暗仔街東端為東門,石坊腳為西門,周圍環植荊竹,周長四百餘丈,竹塹社番奉諭遷往舊社。至乾隆間,竹塹戶口漸增,形成竹塹市街。

雍正十三年(1735),台灣城守營參將府,以銀一千零四十三兩四錢,購得監生石邦端等南莊(在今竹市香山區)水田三百一十一甲五分,旱田六十五甲五分,合併草埔、山崙、港渡等處,招佃人承墾。

乾隆初,竹塹西勢各地建立村落,其墾拓與香山、鹽水港得以連成一線,泉人來香山靠山一帶拓墾者日漸增加。雍乾之際,有同安人吳祖入墾香山坑,未己年有晉江人周姓者,入墾鹽水港至客雅溪一帶沿海,但旋即以阻於「番害」而止,爾後由同籍人潘、王二姓,組墾號曰:「潘王春」再行進墾,至乾隆初年,始墾闢完成。

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福建分巡臺灣道楊景素於卸任前「馳赴彰化、淡水,親率廳、縣督理工所匝月,而深溝高壘,疆土井然」,在北臺的大地上開挖了一條土牛溝,重新劃定漢、「番」界線,這條土牛溝經過本地部分為「……三湖─四湖─番仔寮─隘口─七份仔─員山仔─金山面和柴梳山接壤處─埔頂─石頭坑─雞蛋面─蜈蜞窩─巡司埔─隙仔─內外獅山─牛埔─香山─鹽水港─荖衢崎……」,由這道土牛溝經過地區,大致可瞭解此時拓墾進行的狀況。

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竹塹社通事丁老吻,十一目什班等招得漢佃楊仕勸進墾香山南勢山埔地,東至隘口坑,西至姚家碑,南至香山外獅頭,北至田園墘。但次年九月及第三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五月先後遭到台灣城守營參將沈琯及淡水同知成履泰的示諭禁止。

而乾隆年間由西勢延展至頂竹圍、香山塘、汫水港、埔薑園、頂下牛埔、石碎崙等地,亦有粵人或閩人向社番丁老吻給得墾批。乾隆三十四年至四十五年間,香山地區之間墾已略見就緒,但定居於墾地者仍屬下不多。

乾隆五十一年(1786),爆發林爽文事件,事後為了獎勵「熟番」協助清軍平定亂事,也為了捍衛地方,維護治安,清廷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正式設立「番屯」制度,於「熟番」中挑募屯丁,酌撥近山未墾埔地,以資養贍;換句話說也就是土牛界外埔地給予「屯番」作為養贍埔地,其後並允許「屯番」自行招佃或設立佃守、墾戶,代為招佃開墾及按時收取屯租,作為「屯番」口糧,結果漢人因而越聚越多,乾隆末有泉州晉江人陳仁願於乾隆末年向中港「社番」交涉,給得墾批,從事墾業,進墾香山南部一帶(當時鹽水港、南隘、中隘、內湖一帶為中港社養贍埔地)。又泉州人入墾鹽水港地區之稷子坑、內湖、草厝、八股、海口諸地。

嘉慶年代廳城外廂各地均各建莊,戶口亦逐漸增加,嘉慶五年(1800)浸水,樹仔腳開始建莊。嘉慶二十年(1815)拔仔林建庄。竹塹城市街的發展,已形成北路第一市鎮。唯有東南土地公坑、城東金山面等處,仍有「兇番」潛出滋擾。這土地公坑及金山面的墾拓,直要到道光年間,金廣福大隘推進至北埔,才獲得解決。*資6

萃豐莊的拓墾(古賢里、竹北市、新豐鄉、湖口鄉、楊梅鎮、新屋鄉)

在王世傑開闢竹塹埔的同時,即康熙年代(1711年起),有泉周人汪淇楚進墾今日新竹市古賢里一帶的土地。若要繼續往南向今日新竹市區進展,卻碰到了樹林頭(今新竹市福林里)的王世傑家族,只好「西至海,南與王家庄業交界」(徐豐莊徐家收藏古文書語),並渡過頭前溪發展,進墾眩眩埔。

這眩眩埔的範圍是「東至竹塹埔前憲定界牌,直抵鳳山崎大路,西至海,南與王家庄業交界,直抵西勢大路至海,北至鳳山崎腳柳粟溪水各為界。」「竹塹塘前憲定界碑」及「鳳山崎腳柳粟溪」是現在那裡,確實位置已不得而知,但按照其他文字及鳳山溪北即為貓兒錠莊來看,並比對地圖,這眩眩埔主要的位置大約在今日頭前溪與鳳山溪之間及鳳山崎大道(當時官道)以西至海之地。

繼眩眩埔之後,汪氏又渡鳳山溪並越過由郭亦榮捷足先墾位於鳳山溪及鳳山崎山之間的貓兒錠莊,將墾務推向公館崎荒埔,及今新豐鄉紅毛港一帶。汪氏至此後不但組成了「萃豐莊」墾號,且鴻圖大展,將這個南起頭前溪左岸苦苓腳、大店的墾區向北推展至桃園縣的社子溪,亦即道卡斯族的北界,墾區橫貫新竹市、新竹縣、桃園縣三縣市所屬的古賢里、竹北市、新豐鄉、湖口鄉、楊梅鎮、新屋鄉六個鄉鎮區,是本地最大,即所謂「一紙申請,至數百甲而不為限」的墾區莊。

根據古早契約,萃豐莊的組成建立當在雍正十三年(1735)。另外在徐家收藏的古文書─道光二十四年的信照中亦提及:「…伏查此業原係業戶汪淇楚于雍正十三年間承墾,厥後出賣,扶(指徐熙扶)承買一半,餘一半係業戶汪文東承買,照界分管年久…」,亦可證明萃豐庄的組成在雍正十三年。

雍正十三年,泉籍的汪淇楚及其股夥合組汪仰詹墾號,創置萃豐莊後,於乾隆十八年(1753),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半莊業賣給徐啟香,徐啟香於乾隆四十年轉賣于其長兄徐啟順的長孫,即徐立鵬的長子,時年僅三歲的徐熙扶……萃豐莊的另一半仍由汪仰詹本人承管。

徐家在取得靠近內陸的一半產業,即萃豐莊莊業的東半部,靠近「番界」,仍存有大片尚未開墾的荒埔,給在地的業主徐家很大的發展空間,據桃園縣志的記載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徐熙拱已大舉進闢大溪墘、楊梅一帶,則本區境內新豐、湖口屬萃豐莊墾區內者,應早在這個時間前完成。

萃豐莊的另外一半產業,也就是靠海的西半部,在乾隆十八年賣出一半後所剩下的半部,似乎仍由汪仰詹本人承管。這一半的莊業,原非汪仰詹個人所獨有,但其後「股內承坐一併歸壹」。最晚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該業戶已改由汪廷昌負責管理,但業戶名仍舊沿用汪仰詹。但是因為此半部濱海而受到限制,所能給給的埔地相對減少很多,所以也限制了其日後在土地拓墾方面的發展,後來到了道光年間,因汪家的經濟相當拮据,先贌後典給曾家,最後到了道光二十九年,終於全部賣斷予曾國興,而結束了汪家在萃豐莊長達一百餘年的墾拓事業。

回顧萃豐莊的發展,實始於康熙年間汪淇楚,租墾號汪仰詹,進墾苦苓腳、大店(今竹市古賢里)一帶,故創建萃豐莊後,其墾區在鎮前溪南岸仍保有一塊「南與王家庄業交界,直抵西勢大路至海」的土地,因汪氏與王世傑為同時人,故此王家庄業當為王世傑的產業,西勢亦在竹塹城西一帶,足可證明。

其後墾區擴大,又於眩眩埔,再越鳳山溪北上,進墾公館崎荒埔,雍正十三年,在萃豐庄創建向平埔族竹塹社明買番埔時,因道卡斯族的北界為社子溪,故萃豐莊的北界為大溪墘溪(今之社子溪),且因早兩年,郭奕榮已建立貓兒錠莊,故使其墾區被分割成眩眩埔與造船港兩區。

就本地的開發而言,萃豐莊墾區在新竹地區大概包括了新竹市頭前溪南岸的一部份,竹北市大約是頭前、鳳山兩溪之間與馬麟厝、新社以西至海之地,新豐鄉全鄉,以及鳳山崎、大湖口、波羅汶、四湖以西的湖口鄉。*資7


*註5: 新竹古名竹篸或竹塹,位於臺灣的西北部,北連桃園,南接苗栗,東鄰宜蘭,西岸則一水相隔,與大陸遙遙相望,新竹與同安間,是海峽兩岸最狹窄處,距離最近,開發卻甚晚,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才有泉州人王世傑率親族作較具規模的入墾。追究漢人晚來原因,一般皆以為是黑水溝難渡,所謂黑水溝就是北赤道洋流,其渦潮洋流,常造成強渡困難,而驟發的颶風或颱風,也是先民橫渡海峽時惡名昭彰的殺手,所以海峽雖不寬廣,卻是波濤風險難測,稍一不慎,即可葬身魚腹,自然要令先民門裹足不前了。造成漢移民晚來的第二個原因是瘴癘之氣盛行,常使「人至即病,並輒死,凡隸役聞雞籠、淡水之道,皆教歔悲嘆,如使絕域;水師例春秋更戍,以得生還為幸……」,這麼可怕的瘴癘之氣到底是什麼呢?黃富三教授引用加拿大籍,來臺傳教行醫的馬偕博士所言,以為是炎熱潮濕的環境,造成高染病率與死亡率,其並因不外乎熱帶傳染病,如瘧疾、霍亂……等。造成漢人晚來的第三個原因,是新竹地區從前沒有足以讓漢移民甘冒生命危險的「致命吸引力」!當時的竹塹地區,多是荒土未闢,草深五六尺,方圓百里,也不過住著竹塹、眩眩兩社道 卡斯族人,按照荷蘭人留下的戶口調查資料,傾兩社之人丁,不過六百餘人,過著半耕半獵,樂天安命的優游歲月。一個自給自足的洪荒世界,既未成為海盜的巢穴,也未成為西、荷、日、中諸國冒險家的轉口貿易樂園,會有什麼商機或利益?能有什麼優渥的工作?值得移民們賣命至此?王世傑茍非運糧過此,見土地肥沃,取水方便,又有誰能獨具慧眼,識此海外桃花源?所以漢移民當初會棄咫尺的台灣於不顧,寧可遠涉重洋,「過番」到呂宋或咖喇叭(雅加達),是可以理解的。

註6: 王氏重抵台疆,始墾竹塹的年代,新竹縣志說是康熙三十年(1689),但連橫說王世傑於「康熙五十餘年始墾海濱之地」,日人伊能嘉矩「台灣地名辭書」也說王世傑於康熙五十年代始開東門街和暗街仔;三十年之說大有疑問,因為前述郁永河三十六年路過新竹,不但不見漢人,也不見一人一屋,所以有問題。根據施添福教授的考證:竹塹的始墾年代,應該不是康熙三十年代,而是最早不會早於康熙四十年代的中期,最晚不會晚於康熙五十年代中期,換言之,竹塹的開墾似始應始於康熙五十年(1711)前後。

註7: 新竹舊名「竹塹」,清朝雍正年間脫離諸羅縣而歸淡水廳管轄,並為淡水廳廳治所在。光緒年間,由於北部地方發展迅速,清廷更進一步實施淡、新分治,從此新竹地位才趨於沒落。舊日的淡水廳城位在竹塹三台山下。雍正11年(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環植刺竹為城,設城樓四座,為竹塹城之雛型。乾隆21年(1756),同知王錫縉將淡水廳署移入城內,益增竹塹城之重要性。乾隆24年,同知楊愚在四座城樓上各增砲台乙座。嘉慶年間,昔日栽種之刺竹朽毀,蔡牽動亂時,無以為守,當地民眾乃以土圍城垣。道光6年(1826),總督孫爾準巡視台灣,同知李慎彝據地方紳士鄭用錫等人之請,改建竹塹城為石城,以花崗石打造四門門座,東、西、南三門各設砲台乙座,北門則二座。

--
四 與漢人開發有關的灌溉事件

四百甲圳─隆恩圳(廣大竹塹地區)

三百年前泉州人王世傑建隆恩圳,引頭前溪水灌溉數百甲稻田,奠定竹塹城今日發展,今天隆恩圳仍是重要水圳。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竹塹南北庄業主王世傑為開墾南勢、西勢之荒埔,開圳築埤,引水灌溉,灌溉數百甲農田,在頭前溪九甲埔段築埤引水灌溉農田。

據雍正三年(1725)統計支出開圳費一千五百四十三兩二錢,最初墾成稻田一百四十甲。乾隆十三年(1748),竹塹社頭目錢子白曾出面反對,溪源被其截止,乃由眾業地主集資八百元,舉廣東人劉苞,疏通水路,並向錢子白購入水額十六分,其水源發自五指山上坪溪、油羅溪方面的九芎林溪。

兩條溪匯流頭前溪口再分為南北兩溪,北溪為新社埤圳水源,南溪為隆恩圳之水源,經員山仔、七份、麻原堵、隘口等庄入六張犁,分水三份給六張犁。

本流經牛路頭至九甲埔,又分三水給吳振利圳(今之九甲埔圳)。本流在九甲埔築埤,流至二十張犁、潭後圳、羌寮庄,另埤圳分為南北兩大汴,其大北汴灌溉湳雅、金門厝、樹林頭等庄。餘水以另一埤引至苦苓腳、過溝子等第,此為大北汴盡頭也就是隆恩圳灌溉區的最下游。

至於大南汴係經過下東店庄,再分為南北兩小汴,小北汴水流經水田尾庄,另築一埤日雷公埤(今之雷公圳),以其水灌溉水田尾、崙仔尾、樹林頭、蘆竹湳、沙崙、吉羊崙、蕃婆庄、油車港庄等地。

小南汴在下東店庄另築北湖潭(今之湧北湖圳),以其水灌溉沙崙、廣唅、大南勢、小南勢、拔仔林、下沙崙、莊子、下羊寮等田地共四百餘甲。因而命名為「四百甲圳」。

原名四百甲圳會改稱為隆恩圳,係因乾隆年間,王、鄭兩家爭訟,結果王家敗訴,王家因久受訟累,耗資甚鉅,管事王佐曾向台灣城守營參將借錢,後因無款償還,該參將適將他調,經請特准將王家田地抵償所借公款,埤圳亦歸公有,改稱隆恩圳。

乾隆四十六年(1781)劉苞死後,張光、王廷昌、王齊、楊開盛、楊呈祥、吳萬吉等相繼擔任圳長。等到光緒十年,王世傑遠孫王朱光接掌,因圳務不振,被眾人提出控告,新竹知縣方祖蔭乃諭令地方士紳高廷琛、陳朝龍承辦圳務,使得繼續振興灌溉業務,擴大開墾荒地,增加灌溉農田面積,新竹地方逐漸使得發展。

根據新竹農田水利會誌記載,清康熙、乾隆年間,頭前溪自上游上坪溪、油羅溪匯流,曾數度因颱風豪雨成災而使河流改道,分流又匯合,南北兩溪之說可獲肯定。

頭前溪南岸地型亦多因洪水流向造成諸多變化,幸因竹塹城開發較早,清末人文農商薈萃繁榮,官辦治水,著重南岸,隆恩圳灌溉農田,裨益良多。

清末新竹南方香山、朝山、客雅山以西沿海平原地區,相繼開墾成田,原農戶自開工香山坑圳、隘口埤圳,併入隆恩圳供水,當時的部分農田,也因而稱為隆恩田;在九甲埔分汴開圳為汀甫圳,圳渠幹線達到香山火車站南方鹽水港為止。

因此,隆恩大圳即改名為隆恩圳導水路,取水口有九甲埔分汴分水,供應九甲埔及隆恩圳、汀甫圳分汴,依灌溉面積分水供應原來隆恩圳及汀甫圳之灌溉用水。

東興圳─六張犁圳(六家)

頭前溪發源於五峰鄉,溪水中下游南岸除設有隆恩圳漢竹東大圳兩條重要水圳外,溪北部份早在乾隆年間,也在地方人士林根德開鑿下,闢建一條東興圳。早期的東興圳稱為六張犁圳,也一度改稱為東興陂圳。

根據新竹縣采訪冊記載,東興圳灌溉田畝三百七十餘甲,水源為頭前溪溪南之水,總共分成三條水路,於隘口庄引水,經番仔寮在此分南北兩汴。

南汴經芒頭埔、六張犁、十張犁;北汴則經麻園庄、鴨母窟、鹿場到泉州厝溪。

提到東興圳,必然要提到六家庄,靠著東興圳水的灌溉。二百年來,六家庄一直都是新竹的穀倉,充足的水資源與兩河(頭前溪與鳳山溪)沖積而成的平坦農田,讓六家庄的農業生產成為鄰近庄頭大家羨幕的對象。

根據當地文化工作者陳板訪查,六家水圳最具地方代表性的可說是十五朗圳了,十五朗圳是由六張犁圳大動脈分出的小動脈,水路從古老的蕃子寮聚落旁邊的「大汴」再分成四條小水圳,分別定名為「高圳」、「低圳」、「麻園圳」與「十五朗圳」四條,分別灌溉六家庄的上百甲良田,每一條水圳都因為流經不同的土地而有其個別的特色。

根據地方耆老指出,十五朗圳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圳水灌溉了十五朗田,「朗」在客家話是田畝的單位名稱,一朗就是一塊長條型的田畝,顧名思義,十五朗就是有十五塊長條型水田。此區又分為上十五朗與下十五朗,上十五朗多半是饒平林家後代的祖田,下十五朗多數是新竹城的福佬地主所有。*資8

五 結語

漢人的開發在此我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並大部分吸收過後重新寫出,並加以分類,想為原住民與漢人的開發作最詳盡地描述。我相信原住民的開發改變了原始的竹北大自然景觀,而漢人的開發則更完全地改變了竹北的景觀,使得竹北變成漢人適合居住的地方。這開發的經過是漢人的先人流血流汗寫成的歷史紀錄,做漢人的開發,我看見了先人的腳步。


*資1: 新竹文獻第三期”P45新竹沿海平原的開發之三─竹塹社的奮起與東興庄的開發”作者 范明煥 出版 新竹縣政府
*資2: 新竹文獻創刊號”P36新竹沿海平原的開發”作者 范明煥 出版 新竹縣政府
*資3: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竹北市
*資4: 新竹文獻創刊號”P41新竹沿海平原的開發”作者 范明煥 出版 新竹縣政府
*資5: 新竹文獻第三期”P48新竹沿海平原的開發之三─竹塹社的奮起與東興庄的開發”作者 范明煥 出版 新竹縣政府
*資6: 新竹文獻創刊號”P37新竹沿海平原的開發”作者 范明煥 出版 新竹縣政府
*資7: 新竹文獻第二期”P4新竹沿海平原的開發之二”作者 范明煥 出版 新竹縣政府
*資8: 大河的故事─頭前溪的記憶”P100 第一節 灌溉” 潘國正等著 出版 時報文教基金會

--------------------------------------------------------------------------------------------------------------
信仰之卷

竹北居民的信仰十分豐富,但是隨著漢人開發而帶進來的宗教,可以說在歷史上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意義不會被抹滅…

一 與原住民有關的信仰

采田福地

新國里境內有一座采田福地廟,又名「番」子祠堂、采田宮等,為竹塹社番七姓公廳。乾隆二十三年(1758),竹塹社人遵奉台灣之府覺羅四明諭告,依清俗留髮留辮,而且要穿戴冠履,一如漢人。更依官府所賜,從錢、衛、廖、三、潘、黎、金七姓中,各自選一字為姓。清康熙六十年間(1721),朱一貴之亂波及竹塹城,七姓首領曾率領子弟兵協助官兵平定此亂。經地方官奏請朝廷表揚,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皇帝御賜「義勇可嘉」匾額註1,並於嘉慶十三年(1808)創建祠堂,於是全社歸化為漢族。這就是采田福地的由來。

因具歷史價值,經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也是里民信仰膜拜的場所。采田二字係由番字拆成,福地註2乃福德之地,屬三級古蹟,內奉祀七姓歷代祖先及福德正神,廟宇古樸之中略見光彩華飾,長久以來,采田福地與新社里民已形成休戚與共的生活模式,到祠中一遊,可感受強烈的地方民族性。

采田福地是竹北當地一村廟,也就是此地是人散居出去的中心,因為此地乃番七姓子孫之信仰中心,而這些七姓子孫的開發可以說以此地為中心向外擴大。

二 漢人開發有關的信仰(村廟)

在竹北找到的與漢人開發有關的村廟是少之又少,不過還是可以稍舉幾個和漢人開發扯上關係的信仰中心,然這些廟現在都已經整修過而不再具有古老村廟的象徵物品,反倒是它們陳設的神明留下了是什麼人開發的證據。

據竹仁國小范老師表示,竹北大致可以由中華路分成兩塊土地,向海邊以西之地主要是閩南人居住(據她所表示,閩南人在台灣大都佔據沿海),而向六家以東之地包括現在縣政府所在地區則為客家人的地盤,以下要介紹的保安宮就位在向西的中正西路上,而六家林家祠則位於以東這塊土地上。

新社保安宮

位於新社里內的精神信仰中心是保安宮,奉祀廣澤尊王;廣澤尊王俗稱保安尊王、郭聖公或郭王公,係郭姓居民之守護神。

清光緒年間,原供奉於福建省南安縣詩山鳳山寺,泉州人渡台時攜神守護,此處三大姓分佈於崁頂曾氏,魚寮戴氏,而廣澤尊王為郭氏奉為宗神,遂於新社建立保安宮。保安宮建於同治十年,民前十年郭清波先生發起募資整修,此乃保安宮創設之沿革,迄今信奉不衰。本宮座落竹北市新社里中正西路二六六號。

我會做將它作為報告內容的原因是,此信仰與郭姓渡海的開發居民有關。此地離采田福地非常靠近,因此雖然來的年代大約在清朝漢人過來時差不多,可是最早在此地開發的居民是原住民,因此附近的漢人應該是以此廟為中心發展出去,但早在此地的原住民則非,所以並不是很典型的「村廟」。

六家林氏祠堂

六家至今仍是一個同姓聚落,聚落內的居民都姓林,林氏家祠就在此聚落內,該祠至今仍為一完整的客家古厝。這個林姓聚落,宛若一個小小的獨立城池,是乾隆二十三年便已建立的聚落。他們的開台始祖,是乾隆十四年來自廣東饒平的林先坤公。此一同姓聚落,算來已經有兩百二十多年的歷史,迄今仍能保持聚落型態,實在難得可貴。

這個小小的林姓聚落,稱得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社會單位。當年,他們沿著聚落周圍的水溝,遍植刺竹當作城垣,並在邊緣建造東、西、南三座隘門,作為出入的門戶。西門外福德祠附近經常有人巡邏,南門是耕耘隊的出入之門,跟一般圍有城垣的城市,一模一樣。月換星移,目前僅殘留水溝和福德祠、林氏家祠、大夫第、問禮堂等古蹟,供人憑弔。林氏家祠殿內掛有很多文魁匾;另有「大夫第」及「問禮堂」,大夫第是座重要的建築,樑上懸有「貢元」、「武魁」、「節孝」等十多塊匾額,紀念林氏一族之科名,問禮堂以前也是一座祠堂,現在是空屋,它也是林氏家族的法庭。問禮堂門口,現尚存有一口古井。

新竹縣的三級古蹟問禮堂,坐落在本市東平里四鄰二十三號,道光二十二年(1832)初建。目前由問禮堂的建築形式推斷及林家後人的說法,問禮堂當初建造的基本功能為族長辦公、接待賓客的地方;日據時代左廂房為當地保正處理行政事務的辦公處,正廳並曾作為私塾之用。另外根據古書記載,鄉勇或族人觸犯家法時,族長可以在此審判並將犯人關進監牢,故而它也可能具備「家族裁判所」的作用;另外一種較有趣說法是,在六家林姓事業到達頂峰時,左廂房就是一個金庫,右廂房則是銀庫。

林氏家祠,中間有通道可直至山門,山門內側寫著:「西河世第,東魯家聲」,外側聯曰:「望重九龍垂不朽,門傳十德衍無疆。」進入山門,大廳的地面仍為磚塊地,正廳供奉鄰家列祖列宗排位,屋宇上掛滿了光緒、咸豐年間的匾和聯,如「昭穆大倫數期,毋忘問禮;春秋佳日睦宗,首重名煙。」「念祖德宗功今猶如昨,感秋霜春露孝盡其思。」左右護龍為「雙桂軒」及「教宗第」,門上亦有聯:「雙鳯雲中齊捷步,桂香月裡喜同鬱。」「敦重五倫存愛敬,宗同一本貴和平。」

門口兩側立著許多執事牌,有「誥贈二代大夫」、「兵部會試」、「候選儒學正堂」、「誥贈奉直大夫」等,這些執事牌,是大夫出巡時所撐在隊伍前面的,相當於現在的「執照」。林家祠堂正門掛有「林家祠」橫匾,是凝聚林氏宗親意識的精神堡壘。

我會認為林家祠堂也是漢人開發帶來的信仰的原因,是此地雖然只是專門給林氏宗親祭拜的祠堂,但是也算是隨漢人開發帶入發展起來的信仰中心,其信仰對象的地位雖然沒有神祇般崇高但也不可抹滅。

萬善祠

新社里萬善祠近竹北國小,外觀上是一簡單的水泥拜亭。

話說前人開墾華興街一帶時(年代已不可考),在亡魂埔附近的山丘下發現有千具骨骸,墾民便將其收葬於現址。到了民國二十八、九年(日昭和14年)間,由於本市公所及竹北國小現址一帶,還屬於低窪地區,民眾便動議要填土以加高地基。山丘復被取土,這次發現有二百多人的遺骸,民眾又將其撿拾起來,合葬於墓園之中。

該地數次更換業主,前有無名業主整理墓園,以供人祭祀,後雖更易為財團法人義民廟所有,但廟貌仍破舊不堪,附近居民及聯合組成萬善諸君廟籌建委員會,並重建廟宇,於民國七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歲次癸亥陽月榖旦)落成,供信士參拜。除每年農曆十月萬善祠的落成大典外,每逢七月十四日至三十日,附近居民都要為「普渡」忙一陣子,以安息無主亡魂,並求闔家平安、五榖豐收。

我將萬善祠看成是漢人開發裡的一頁,雖然稱不上是村廟,但是這些可能因為開發或者戰爭而去世的萬善諸君的的確確也是「漢人開發帶來的信仰中心」。*資1

三 結語

與漢人開發有關的宗教信仰在竹北當地現在其實不是非常明顯,後來的一些宗教信仰的信徒在數量上甚至多過這些年代久遠的信仰的信徒,例如天后宮、祖師廟、蓮華寺、蓮花寺等等,它們主要的信仰對象渡台的時間都比這些與漢人開發慢,但是信仰者卻非常的多。這些年代久遠的信仰在漢人開發史上不可抹滅。


*資1: 竹北市志; 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竹北市; 新社保安宮沿革

--------------------------------------------------------------------------------------------------------------

做這篇台灣史報告,我得到了許多有關家鄉珍貴的資料,獲益良多。開始著手進行的時間是在期中考完的那個禮拜五,隔天,就前往竹北市政府索取竹北市行政區域圖,前往竹北市立圖書館找到了許多書,並借回家,從中得到許多地名及漢人開發的資料,也在日後的報告上面有大量的引述。

那個週末之後,努力著手於打字方面,幸好打字速度還可以,因此上資料還蠻迅速的。兩週後,迫於還書期限,便將資料需要影印的地方影印好,回家一趟將書還回,再運用這個週末,前往照相。之後因為忙碌於學校課業及社團,因此原本打算要去尋訪當地文史工作者的計畫被迫取消,拖到近日寄出一封電子郵件給陳板先生,卻遲遲沒收到回音,因此作罷。此份報告稍具雛型,大抵分成五卷是在學期末,因此雖然早早動工,但是並沒有因此而做得非常完美,甚為可惜。若是還有機會及完整的時間,盼能找尋更多資料(至少在原住民的資料上),尋訪地方專業人士及耆老,做出更完整的報告。

我對於連橫先生非常敬佩,希望有生之年能夠替地方文史做出貢獻,如果說我這次台灣史報告是意於做出粗略的竹北史甚至是新竹縣竹北史應該不為過。

不論是地名由來、原住民的開發、漢人的開發或是村廟的議題都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因此我未來計畫趁假日再增加資訊,做更完整的資料收集,將這份報告留做一輩子的紀念。

台長: 現代魯賓遜
人氣(11,841) | 回應(1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疑惑的人
請問{新竹廳竹北二堡水田庄}是位在現址的哪裡呢
可以幫忙我解答嗎!!感激不盡
2008-09-25 18:36:50
站長
關於竹北二堡的資料可以參考
http://cult.nc.hcc.edu.tw/BUT11.htm#竹北二堡
不過裡面沒有提到水田庄的敘述,可能是使用的名稱與你不同:)
2008-10-19 02:08:45
hktai
能否轉載這篇? 我會於文首註明出處,並加上連結.
2011-06-20 22:34:07
竹北市夢想島幼兒園
夢想島美語教育館 Dream Island Institute of English

如您有國小的孩童︿︿歡迎報名指教~夢想島美語館!
預約專線:03-657-8593
美語教育館地址:竹北市勝利一路1號2樓
感謝家長的支持~
接下來 還有2場招生說明會
時間:第三場7月23日(六) 、第四場7月30日(六),上午11:00開始!

地點:夢想島幼兒園
對象:小一至小六學生
歡迎您預約報名!

詳細課程 請上我們的 竹北夢想島美語教育館無名看看歐~
http://www.wretch.cc/blog/Idream100


如您有學齡前的孩童~
竹北夢想島幼兒園附設托嬰中心~多元的主題開放教學︿︿
夢想島地址:竹北市勝利二路127號(竹北喜來登飯店後方)
http://www.dreamisland.com.tw/


我們的夢想島全球資訊網~是結合了幼兒園和美語教育館的共同資訊哦!
https://sites.google.com/site/dreamislandenglish/
2011-07-18 13:50:16
站長
To hktai: 歡迎轉載
2011-07-22 23:38:43
(悄悄話)
2011-08-18 01:25:26
(悄悄話)
2011-08-18 01:44:18
mike
竹北的確是個好地方!
2012-12-19 17:08:37
烏拉草
謝謝您為竹北的努力
2013-05-25 19:12:02
xxx
cool
2014-01-09 21:09:37
賴政享
個人在FB談到小時外公居住地,在竹北番仔坡,特地引用您網頁上,對竹北地名的研究報告. 謹此致意與致謝,如有侵權之嫌,還請告知,以便移除.謝謝!
2014-10-09 12:22: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