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24 07:56:10| 人氣2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智德雙修福慧圓 心平氣和天地寬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見心法師

  諺云:「家和萬事興」,這「和」字,猶如沐浴在春風化雨中,給人溫暖、信心與和樂。《弟子規》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人之活得有意義、尊嚴,是因為彼此的尊重與關懷,如果失去了這一層,還有什麼力量可以維繫生命的熱能?而這種關愛的尺度又必須有適度的拿捏,才能達到利己利人的和樂境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當心體未動之時,時時保持當前這念清楚明白的覺性。當發之於用的時候,「克己復禮」,能時時自我節制,合乎時節因緣,猶如古人所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做每一件事,都能合乎行事的準則。

  現今社會亂象叢生,導致精神出問題者的比例節節高升。吾人應該要有所省思:所有痛苦的根源到底在哪裡?以男女之間的相處來觀察,青年學子兩性之間的尺度已日益糢糊,乃至家庭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人心期望飛來橫財,大樂透開彩日,頭獎由哪一處賣出,竟成了頭版大新聞,但台灣人有沒有更富有?颱風大雨接二連三的發生,人們是否曾思惟天災從何而來?古時候碰到天災,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要責己修德來改變命運。《中庸》早已明示:四季的運轉能風調雨順,是人間中和之氣所感召的果報。天、地、人是不可分割,彼此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佛法講的更是徹底明白,心通十法界,起了貪心,現餓鬼相,感水災;起了瞋心,現修羅相,感火災;起了痴心,現畜生相,感風災;貪、嗔、痴三毒熾盛,感天災地變。若失去了「中和之氣」,心不正、氣不和,不但個人身心無法自在,人與人之間及外在環境也會受到影響。

以公益為己利

  小之於個人、家庭,大之於公司、社會、國家,甚至於整個自然界的循環,「和」都是非常重要的。中醫講六脈平和,身體就健康;天天發脾氣,心有三毒,身體的細胞就會產生病變。做生意也講「和氣生財」,買賣不成,也要和和氣氣的對待客人,等待下次的因緣。若口氣不佳、臉色不悅,望之令人卻步,顧客自然不喜前往。家庭也一樣,夫妻同心,對上孝敬父母,對下慈愛子弟,在外努力工作,閒暇時熱心公益活動,帶著家人修福修慧,「家和」則萬事如意。反之,夫妻各自在外奔波,彼此互不信任而爭執不斷,也無閒暇照顧父母、子女,至親骨肉猶如仇人,誰能安住?

  如果全國上下都能有這樣的智慧:「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每一個人的心都是以公益為己利,就像大禹治水,以天下之苦難,為自己的苦難;就像諸佛菩薩一樣,視眾生都是自己的六親眷屬,慈悲喜捨利樂有情,處處都為他人著想,大家的內心自然一團和氣。「令眾生歡喜,則令諸佛菩薩歡喜」,以這樣的心來善待每一個因緣,則能感召安和樂利的外在境界。風調雨順,民生自然安和樂利。

命實造於心 吉凶為人召

  「和」不從外來,要從每個人的內心做起。戰國時,孟子雖感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但依然肯定「性善」,仍積極的推動其仁義之學。佛陀住世時,琉璃王滅釋種,驅逐其父波斯匿王;阿闍世王囚禁其父頻婆娑羅王。雖然佛陀住世,還是有世間的悲劇,面對造作惡業的眾生,佛陀仍不放棄以慈心度化。所以,面對自己的未來,要堅住道心:肯定眾生都有佛性、深信因果。面臨種種苦難,深信「責己修德」才是應變之道。

  猶如心命詩:「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因此,別人對我們不禮貌時,內心仍要心平氣和,猶如大智慧的舜,親如父兄要害他,他都能洞燭機先,做好安全之準備,不為所害。等到他們有所求時,不計前嫌,能以慈悲,隨時用自己的智慧,幫他們解決問題。

  舜能得天下之「大位」,完全是修德所致。所以孔子這麼讚歎:「舜其大智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他是歷史上的聖君,活到一百歲。我們再看其它的帝王:漢高祖六一、漢文帝四十五、唐太宗五十二、宋太祖四十九、宋仁宗五十三、明太祖七十、明成祖六十四、清太宗五十一、清聖祖六十九、清雍正五十八,平均年齡五十七點二歲,這些都是有作為的皇帝,但都有其功過是非,恩怨苦痛。看盡歷史的興衰起落,更要深信「修心以俟命,天地自相保。」

六和敬是處事要方

  「和」是處世要方,在僧團也是維繫修行共處、弘法度眾之樞紐。就「理」和「事」來詮釋,「理和」是指以成佛、證涅槃為修行一致的理念。如何達成了脫生死、自在解脫之境?事相上要能落實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也就是彼此相敬、和平共處。不僅身和、口和,連內心也是彼此欣悅。對於團體所制定的規約共同真心遵守。建立正確的人生知見,修福修慧,腳踏實地遵行敬、慈、和、真的理念,確實在利益上一體均霑。如果每一個人能把六和敬的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上,何處不是天堂?何處不是淨土?

  六祖大師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以平等心來面對所有的因緣。猶如孔子期勉倦於學、困於道的子貢:要侍奉君王,為國家百姓謀福利;孝順父母是做人之根本、植福之良田;把家庭照顧好,妻賢子孝,齊家才能治國;朋友要相互扶持。一直努力到進墳墓那一天,才是休息的時候。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六祖大師提醒我們:「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智德雙修的腳步是不能停止的,所謂「流水不腐」,一旦停滯不前就會發臭。猶如《易經》讚歎乾卦之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看到日月星辰能夠在天體運轉不息,一個有智慧的君子,是不會歇下自己修福修慧的因緣。如果人人都能如此精進勤修福慧,淨土就在眼前。
 
(摘自中台月刊第77期)

台長: Winnie
人氣(2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即心即佛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