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21 02:23:46| 人氣5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再荒蕪】文學營隊中的台語文學現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學營隊中的台語文學現象

「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屬於一個 (或幾個) 種族,屬於身體上某些特徵與別人不同的一個群。語言不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脫離那種代代相傳地決定著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信仰總體。語言是我們所知道的最龐大最廣博的藝術,是世世代代無意識地創造出來的無名氏的作品,像山岳樣偉大。」 (Edward Sapir:《語言論》)


【語言、文化、民族、國家】

台灣由於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特殊,一座莞薾小島,竟存在著數十種民族語言文化。然而因一波一波的強勢政策體制,使得許多語言文化民族性,均遭受到無情的壓抑破壞,連什麼是「台灣文學」?「台語」有沒有「文學」?這種簡單的問題都要被一再討論質疑。語言乃是文化的根本,文化則表現一個民族的特色,而像台灣這樣一個新興的國家雖由多元的民族所共同建立,要鞏固每一單元的主體性,定位、建全這些多元而獨立的主體性,並且加以統整以立足世界一環,為當前極度重要的課題。

日治時期以前,台灣住民皆以地域或出身地來稱謂,如福佬人(閩南人)、客家人、泉州人、漳州人或府城人、鹿港人...等。日治後,才出現「台民」或「台人」等稱呼。因與日本異族形成「對立」,才產生「台灣人」如此共同稱謂,而「台灣話」也應運出現。狹義的「台語」或「台灣話」僅指「福佬話」(閩南話)。廣義則指台灣人所使用的語言,包括華語、福佬話、客家語、各族原住民語...等。日治時期後,日本人用「台灣話」來稱呼當時多數台灣人使用的語言,延用至今,「台語」即「福佬話」已成為社會約定俗成的觀念。這同時顯示「台語」這個名詞,其歷史意義遠大過其地理意義。

語言是任何文學創作上重要的元素,依理而言每個國家的文學語言,應是該國家中大多數人所使用的語言,然而在殖民體制下的台灣,一向沒有詮釋自己歷史文化、說自己母語的的權力,文學亦是如此。以致於使用率佔台灣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台語,於「有史以來」約四百年的台灣,不少台語民間文學、歌謠、傳說等等豐富,但文學理論的建構竟是距今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戰後的台語文學運動至今約有20年,大抵理論建構已趨完整。隨著體制逐漸鬆寬,台語文學刊物也在民間力量推動下發行,成果頗為豐碩,而作品數量更在九○年代後日益蓬勃。又客家及原住民文化及文學在近幾年也抬頭不少,新政府在本土文化的推行上,雖阻力重重,卻也看得出其重視的態度與用心。

無論如何,「語言」、「文化」、「民族」、「國家」之概念無法分離,台灣既為多元族語的國家,每一個體均必須受到應有的尊重和完整的保留及發揚。歷史的錯誤雖已造成許多固有文化支離破碎,許多族群消聲匿跡,重建國家語言文化民族主體性的工作,絕對刻不容緩。


【台語文學的長假】

台語文學在台灣發源甚早,遠溯到史前有原住民的歌謠傳說,因無文字紀錄,又遭許多外來民族破壞或同化,如今採集也相當困難。有史以後,從荷蘭人、鄭氏王朝,乃至清領時期,台語文學都在台灣大量發生,只是統治者的強勢手段,讓台語文學在這塊土地像放了長假一樣,斷斷續續地,好長幾段時間不能與人民的生活共存。

漫長的寒暑假,許多學生會參加一些單位機構舉辦的活動。往年「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寒暑假自強活動,全台各地都有救國團團部以及所屬「青年活動中心」駐紮,可以說是台灣實力最為堅強的旅行社,尤其有國民黨政府的支持與推動,向來都是青年朋友最熱衷的寒暑假營隊。自強活動的內容,以中部地區為例,如雲林、南投、嘉義團部等最著名的營隊莫過於「玉山登山隊」、「溪阿縱走」、「中橫健行隊」、「南海岸健行隊」等等,皆屬於旅遊健行性質的營隊。近幾年來,救國團也漸漸轉型,在平時的研習課程中,除了技藝性教學內容,還多了許多與台語教學相關的研習課程供一般民眾充實。其他文學文化或社會性質的營隊則少之又少,有的也只是傳統中國文學或現代文藝的營隊。

以老字號的本土營隊來說,今年已經堂堂邁入第25屆的「鹽份地帶文藝營」,自1979年夏天開始,標榜著提倡純正文藝,棓植創造力及鑑賞力,關懷本土文學、藝術,揭櫫鄉土情懷,倡導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活動,最受各方矚目。1994年始,由於自立報系經營不善,皆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會議決議同意接辦至今。「鹽份地帶文藝營」在初期開辦的幾屆中,絕大多數的課程,以現代文學、世界文學、文學美感、文學社會性為主要講述內容,一些講題與「鄉土文學」、「戰後文學」相關,但並不多。又因為當時台灣還處於戒嚴時期,被視為「方言」的台語是禁止使用的,且在營隊進行中,總有政府派人在教室後方監聽巡視的現象,使得有些「敏感性」的話題,講師們無法暢所欲言,即便是解嚴初期,還都有此顧慮。

然而前幾屆的「鹽份地帶」特別都有民謠大師簡上仁所講授「民謠之夜」,介紹並教唱一些台灣民謠,在禁忌中,台灣民謠的歌詞敏感度並不與官方底限衝突,所以還能在營隊中放送。而自1987解嚴那年,營隊中,台語文學專家黃勁連更有一堂名為「台語歌詩的寫作」的課程,算是文藝營正式教授「台語文學」的起點。其後,「鹽份地帶文藝營」仍然堅持著「曝鹽人的執著」繼續為台灣本土文學深耕,台語文學的長假也自解嚴後算是告一段落。


【吹著「台語風」的台灣文學營隊】

教授台語以及台語文學欣賞,對目前的台灣文學營隊來說,似乎是一股趨勢。近年寒暑期台灣文學營隊有著「台語文學化」的現象,彷彿電視劇一樣吹了一陣台語風,我們不妨將之視為一種「回歸」。台語文學在台灣的「發生」很早,且是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但一直不被當做正統,藉由寒暑期營隊來傳播,也可說是情非得已。

當然,台語文學營隊在這幾年大量發生,和政治有絕對的關係,解嚴以後,甚至於政黨輪替,都是推波助瀾之手。台語文學營隊越來越多,一個暑假動輒四至六個或以上的類似營隊,每個主辦單位要在相同時間「搶人」,也得有自己的一番特色來吸引學員,營隊的經營才不致斷層。以下介紹幾個重要的台語文學營隊特色:

「南鯤鯓台語文學營」今年寒假在南鯤鯓舉辦已邁入第七個年頭,繼承1930年黃石輝、郭秋生提倡的「台灣話文運動」,鼓吹「喙講父母話,手寫台灣文」,試圖重建有尊嚴、具本土觀、世界觀的台灣現代文學。「南鯤鯓台語文學營」是唯一以台語文學為主的營隊,由於主事者黃勁連本身為台語文學專家,其課程設計及敦聘講師皆以福佬台語文學專業性居高,對於客家、原住民文學,也是他們期待能夠規劃的。

今年因SARS停辦的第九屆「世界台語文化營」(由台灣羅馬字拹會主辦)與TGB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辦的「台語生活營」(今年第七屆),其性質有些雷同,但招生的對象不一樣,前者不限,後者課程主要設計是給高中生及大專生。主旨為營造用台語生活的空間,強化母語教育、台灣羅馬字(教會白話字)教學,以台語來認識台灣文學、歷史、文化、族群等等。近兩屆更針對台語文學鑑賞及寫作做為課程主題,並在課程中加強學生及大眾能夠以台語來關心、參與公共事務,未來也預計朝向和社區結和的方式來經營營隊的運作,使母語及文學更加落實於土地。

「賴和教師台灣文學營」則在第六屆(2001)也規劃了「台語文學總動員」的一系列課程,企圖加速本土化教學,落實釘根台灣理念,並配合政府實施母語教育,協助培養中小學教師認識並掌握台語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課程中除了台語詩、散文、小說的寫作和欣賞,還包羅「白話字書寫」、「歌仔冊」、「台語舞台劇」、「布袋戲劇本」、「阿美族歌謠」、「客家族歌謠」等等各領域的「台語藝術」,邀請專家作深入淺出的生動演講,難怪原本只想辦一屆「台語文學教師營」,又應「人客」的要求於翌年「再動員」台語文學。

「鹿耳門台灣文史營」去年舉辦第三屆,今年亦因故停辦。雖營隊歷史不長,由於廟方經費較充足,活動內容非常豐富,每年學員參與都很踴躍,法國民俗學者亦蒞臨觀摩指教,還有高齡八十一歲老翁報名參加,最小的學員則是小學生。課程內容包括台灣文化、歷史、文學,其中特別有「平埔族之夜」,請來吉貝耍牽曲隊表演「牽曲」,還有國寶級的尪姨李仁記為學員們消災祈福;更有台語古典音樂、原住民音樂、台語詩歌、七字仔、褒歌說唱等課程...,營隊的「民間文學」味道極其強烈,營隊特色是一般營隊難出其右的。

至於客家文學文化的相關營隊,就屬「美濃愛鄉協進會」結合民間力量舉辦的「笠山文學營」口埤最佳。為紀念戰後第一代台灣文學作家鍾理和先生,每逢八月四日逝世週年紀念日舉辦「笠山文學營」,自1993年舉辦第一屆至今,以「鍾理和文學」及「台灣文學」為營隊的研習主題,將台灣優美的文學作品,推介給各級教師、青年學子、社會人士,補疏漏台灣文學的教育、媒體之不足,達到對台灣本土文化的宣揚、重視及對本土作家的尊敬。今年更因SARS疫情讓台灣人驚甫未定,而擬「疫病文學」之主題,從鍾理和書寫自身結核病醫療經驗的小說〈山火〉為點,到講述台灣文學裡關於農村、漁村的疫病書寫小說、劇本,回溯前人面對疫病的經驗及智慧,並欣賞國外文學的疫病書寫,開創台灣文學對「疫病」題材的創作可能面,透過對文本閱讀的分享,療癒人性面對疫病的恐慌和無助。此外,安排走踏之旅,讓學員體驗美濃的好山好水、客家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活哲思,學習面對環境生態的謙卑態度。


【營隊中的文藝復興運動】

台灣文學的「文藝復興運動」,除了台語文學目前較為大力推廣,客家文學和原住民文學理當同步重視並全力推行。就目前較為本土的台灣文學營隊,台語文學相關課程在民間及新政府支持下呈現空前的輝煌狀態,然而就廣義的「台語」而言,客家文學和原住民文學在「台語文學」營隊中,所佔的份量仍非常侷限。而台灣各大學裡,中國文學系,在台灣文學師資也嚴重缺乏下,教授台灣文學相關課程其實有限,更遑論台語文學?靠寒暑期營隊來推展其影響力相對就更顯得渺小。

現今台灣通行的文字仍以華文為主,會說台語、客語,未必懂台語文學,也未必能讀、寫台語文字,即便「台灣白話字」在台灣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使用白話字寫作者也大有人在,但要讓一般民眾閱讀吸收還是不容易,尤其目前支持使用的系統尚未統一,要落實「喙講父母話,手寫台灣文」、「我手寫我口」還得一大段長路要走。

台語文學當然不絕對才是台灣文學,但以使用語言的普遍性來說,台語文學無疑可作為台灣文學的代表。除了台語文學有漢字、羅馬字為其書寫工具,語音腔調的保存相較於客家文學、原住民文學來得完善。而目前客家文化在客委會不遺餘力的推動下,「客家電視」已在今年七月開播,有了如此大眾媒體來發揚,文化文學的重構多了許多助力,保留傳統提升水準相信指日可待。但原住民文學尚以華文為其主要書寫文字,以華語為主要溝通工具,總無法貼切而自然地表達其語言及文化特色,我們實在擔憂這些勢微的文化會日益勢微,這都是當前教育、人民價值觀迫切改革的重點。然而正如游勝冠教授的一篇文章<什麼時候才能不借暑期營隊傳播台灣文學>(《台灣日報.非台北觀點》)中所言:「當台灣文化、教育的本土化的變革完成,師生利用暑期的文學營隊進一步接觸、學習的,不再是自己本土的文學,而是用以擴大文化視野的西方、日本乃至中國這些外來文學時,台灣社會才有所謂長治久安可言。」

我們欣見台語文學的蓬勃發展,這是落實台灣本土化的好現象,也是建立台灣文學文化主體性一個重要的過程,期待這樣的現象能夠如蕃薯的根葉一樣,「湠」得又廣又快。


         2003-07-23
───────
刊載於《台灣文學館通訊》創刊號,2003.10

◎賀「國家台灣文學館」開館,系列活動請上:http://www.twl.ncku.edu.tw/actl/

◎謝謝路寒袖老師,以及思嫻。

台長: 荒蕪
人氣(5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