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2-19 14:54:39| 人氣2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德川家康的不急哲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身處弱勢,強敵環伺,應當如何才是?應該西瓜偎大邊,還是不靠兩邊站中間?如果忍耐與等待,可以換得美好的未來,在翻身之前該如何安排?雖然只是選擇題,看起來簡易,其實難處理。德川家康的事跡,是個很好的案例,我們就從他年少時說起。

■不計一時,但求一世

德川家康所屬的三河國,是個軍力微弱的小國,夾處在兩大強國之間:今川義元領導的「駿河」在東,織田信長掌控的「尾張」在西。德川氏很想保持中立,兩不得罪,但是很難如願。只因德川氏的根據地崗崎地段太重要了,是今川西進和織田東征必攻的戰略要地。德川氏中立不得,幼主德川家康六歲時就被送往今川的領地,當做人質。

德川家康直到十七歲那年,才獲准回返故土。但可不是今川義元大發慈悲,而是因為今川義元和織田信長兩強交戰了,今川義元要德川家康領軍挺住前線當砲灰。

織田信長這邊同樣透過談判,希望德川氏保持中立,不要幫今川氏,戰後再投效織田。

德川家康心裡非常矛盾,照理這是脫離今川氏的大好時機,但去了今川,來了織田,結果都一樣不能自主。德川家康多方衡量後,決定保持現狀,為今川而戰。

德川氏的老臣心想,戰歸戰,敷衍了事,隨便應付應付就好了。然而德川家康的表現全然不是這麼回事,他奮力出擊,軍隊損傷不輕,元老級的大臣憂心忡忡,認為替今川義元賣命,損兵折將,太不值得了。

德川家康的想法卻很另類,他認為,如果消極出戰,會讓官兵士氣衰竭,鬥志低落,久而久之,失去戰力,國家也就亡了。因此,寧可奮力作戰,即令軍隊損傷一半,至少還有另一半,繼續發展國勢。

這就是苦撐待變,為未來著想,不計一時,但求一世的思考模式,也是德川家康當時不被諒解的地方。

德川家康在等待,在觀望,終於盼到有利時機了。


■奇襲桶狹間,織田破強敵

德川家康十九歲那年五月,今川又大舉進犯織田,德川循例為今川氏打前鋒,一路告捷,今川義元樂觀的以為,織田信長末日近了。

今川義元迷醉於初期的勝利,戒心大減,即使行軍經過「桶狹間」的時候,仍未提高警覺。

桶狹間的地形一如其名,是一片狹長谷地,稍有軍事當識的人都知道,此種地形最容易遭受突襲,今川義元不但不快快通過,反而在此宿營,犯下兵家大忌。

織田信長見機不可失,下令部隊迅速移動,以風狂雨驟的惡劣天候為掩護,冒雨趕到桶狹間背後的制高點太子嶺。居高臨下,織田大軍掌握有利地形,只等雨停,便要殺得敵人片甲不留。

今川義元沒料得後續發展會要他的老命。織田信長趁著暴雨初歇,率領兩千人馬,如天兵神將般,衝殺下來。今川大軍驚惶失措,手腳大亂,毫無招架之力。包括今川義元在內,諸將領一一慘死。雄霸東日本的今川集團,全面崩盤。

(《孫子兵法》有云:「背丘勿逆」,意思是,敵人衝殺下來,不要和他們正面衝突,以避開鋒芒。但今川義元根本沒有機會想到兵法這一句話,一切來得太突然,應變不及,遑論反擊。)


■先下馬威再談判

戰後,德川氏擺脫了今川的控制,應該和戰勝的織田結盟了吧?且慢,德川家康不這麼做。他慫恿今川義元的兒子攻打織田,為父親報仇,德川也率軍攻打和德川領地接壤的織田城堡。

織田信長不想再戰,與德川家康談和,德川家康不顧內部反對,和織田信長結盟。至於今川氏那頭,他也不敢大意,派人哄騙說,和織田談和是不得已的措施,以取得今川氏的諒解。

許多人不了解,德川家康既已有意和織田信長談和結盟,又為何在擊敗今川後還要對織田開啟戰端?是為了練兵嗎?不是,是為了展示軍力,好取得結盟時對等的地位,所謂「弱國無外交」,再瘦也要打腫臉充胖子。德川氏從此由小國家邁向強國之路。

德川家康給我們什麼啟示?以小搏大,風險過高,不到最後關頭,不要輕易嘗試,先忍著先憋著,一有機會,反咬一口,脫離掌控,自立門戶。從國際關係到傭顧關係,從組織發展到個人生涯,都一樣。

【小智典】「人的一生如負重行遠,急不得。」

「人的一生如負重行遠,急不得。」這是德川家康的遺訓。縱觀家康一生,就贏在「不急」兩字,不急,不代表寂然不動,不代表遲鈍,而是如鴨子划水,看似輕鬆,其實已在悄悄移動,──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移動。

訂閱歷史智囊電子報: http://www.edirect168.com/enewsv2/

台長: Melody
人氣(2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