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26 10:53:26| 人氣1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念佛金言錄》序---節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此《念佛金言錄》是編譯自日本淨土門的另一位祖師一遍上人〔1239~1289〕的撰著,一遍上人自己不遺留作品,此《金言錄》乃是上人之及門弟子們所留所記而編集的。分為四部分:第一至第三部分原名為《一遍上人語錄》,第四部分系漢文體,原名為《播州問答》,與第三部分的內容大同小異,前者純是一條條的法語,未有體系;而後者是以問答的方式,將其內容組織而成體系化。以上兩篇均收錄於《大日本佛教全書》第六十六冊。

一遍上人時人稱為遊行上人,且認為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明治天皇敕封為圓照大師。七歲時就學於天臺宗繼教寺之緣教法師,十歲喪母,痛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乃乞請出家,於緣教法師之下剃度,法號隨緣。生性聰慧,好學不倦,日夜勤篤,不浪費寸陰。可謂玄心獨悟,俊氣高朗,深明天台六十卷。然而細細思惟,圓頓行門,繫緣法界時,不可分別善惡邪正;而我執之心未忘,憎愛嫉妒之念難息,簡邪好正,是故或因他人誹謗而生憎,或得大家讚美而慶喜。如此則雖口宣善惡不二、邪正一如之理,而心常背之。深悲凡夫心之卑賤,於是想進一步再以聖教為明鏡,以便斷除頑劣習性,乃重窺《摩訶止觀》,此中所明四種三昧之中,第一「常坐三昧」之下釋言:「諸教所讚,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為一準。」第二「常行三昧」之下釋言:「若稱彌陀,即是稱十方佛功德正等,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第三「半行半坐三昧」之下釋言:「生安樂國,十地究竟。」第四「非行非坐三昧」之下所釋,引用《觀音經》「可念彌陀之由」。因此乃捨棄天臺之學,而寄心於念佛一行,致信於彌陀一佛。

此時,法然上人之上足證空上人之高弟聖達和尚,正住錫於弘西寺,專弘淨土之教,勸導往生一行。心中大喜,乃前往拜謁,師事聖達上人,聽聞念佛法門,心地豁悟,信知彌陀本願、釋尊付囑、諸佛證誠,唯在念佛一行;立即捨自力之難行,歸他力之易行,因而改法號為「智真」。於聖達上人之門下研究淨土教理,先後十二年。三十三歲時安置「二河白道圖」,隱居念佛,經三年,有更深的體悟,而寫了一首偈頌<十一不二頌>:「十劫正覺眾生界,一念往生彌陀國;十一不二證無生,國界平等坐大會。」

有此領悟之後,便不住一處,出而遊行全國,以勸人念佛、一心願生為其使命。於三十六歲拜謁熊野之證誠殿於此念佛百日,蒙彌陀示現,授予一偈<六十萬人頌>:「六字名號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體;萬行離念一遍證,人中上上妙蓮華。」並為其開示濟度眾生的方法而言:「汝誓願不可思議,哀湣一切眾生故,專勸融通念佛,此是最上善根,慈悲至極。然而或論信不信,或簡機非機,此義違佛本願。當來經道滅盡之眾生,如何論信?如何論機?爾時唯有多少任憑口稱名號,隨聲滅除罪障。佛法流布之今時,已是信者少不信者多,廣大眾生,大多未聞佛法,無善知識隨身,孤獨卑賤惡癩病人等族有之,何況經道滅盡之時乎?望汝自今以後,智慧門任他,慈悲門自領。不論淨穢,不論善惡,不論信疑;總之,不可論心之是非,凡夫之心,善惡共迷,不可作為出離之要道,唯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也。」經此彌陀開示之後,乃真正徹入本願的堂奧,領受他力的正旨,而改名為「一遍」。回頭重新再閱讀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覺得一文一句無非都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功能,始自〈玄義分〉的「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是南無阿彌陀佛;迄至最後,文文句句皆是名號。

從此勸人一心憑彌陀,一向稱名號,捨掉心中所有觀念,所謂捨善惡淨穢的顧慮,捨信疑迷悟的執著,捨緇素智愚的分別,心中一切觀念皆捨,唯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歡喜、感恩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悲傷於自己無歡喜無感恩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慚愧,懺悔時是南無阿彌陀佛,深恥於自己無慚愧無懺悔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心靜時是南無阿彌陀佛,心亂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不論善惡、罪福,不論智愚、迷悟,不論淨穢、信疑,不論時處、諸緣,不論十方、三世,輕鬆自在,天真爛熳,以稱名號。

誠然,願生彼國者,應知名號即信心,信心即稱名,稱名即往生。名號中一切具足,凡夫虛妄,一切不具,故善導大師云:「縱發清心,猶如畫水。」因此唯有念佛,道綽禪師對念佛有「現當二世、始終兩益」的開示,善導大師亦有「念佛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之說,亦有「念佛四德」〔讚佛、懺悔、發願迴向,莊嚴淨土〕之論,並有「念佛五譽」〔好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人、最勝人〕之讚,及顯明「念佛五增上緣」〔滅罪、護念、見佛、攝生、證生〕之益。故《觀經疏》的結論,廢定廢散,捨機捨法,獨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旗幟,朗然地顯示信心在於名號本身,若知「但能一向,必得往生」,信心自然在於其中。若論彌陀之恩,固然粉身碎骨亦絲毫未足酬報,何況凡夫亦無真正粉身碎骨報佛恩之心;那將如何?曰:「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感恩報德時,讚美歡唱時,悲時喜時,清靜時妄想時,三思百想,千言萬語,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何況既已機法一體,說信心說報恩,即是義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然作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善導大師所言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之「一向專稱」,實含有深義。一遍上人最初寫一首和歌表達自己的體悟:「稱念者 無佛亦無我 南無阿彌陀佛之聲而已」覺得不足以顯明本願深義,乃重寫為:「稱念者 無佛亦無我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方始滿意。

一遍上人的思想、行誼,亦可謂「偏依善導」,此「偏」是完全、純然、專一之意。與善導大師一樣,一遍上人不論三業,常口稱佛名,且捨離一切名利權位,不住一處,遊行全國,深入民間,到處弘揚本願,宣說彌陀救度,勸人念佛,一意往生;使淨土法門真正普遍化、庶民化、生活化。而此《念佛金言錄》所引證之文,也絕大多數地引證自善導大師之撰著,可知一遍上人是如何地尊崇、嚮往、效法善導大師了。

一遍上人與證空上人、親鸞上人同為法然上人以下之祖師級人物,在同時代中,就智慧、學識、悟境,及法化之盛,皆超勝覺如、存覺之上。在當時覺如上人繼承看守本願寺〔供奉親鸞上人靈位的小廟〕的職位,眼看法然上人幾位高徒,弘揚淨土大有績效,已將淨土的教化,普遍、深入於各階層,且各自有其本山,有其傳人,及廣大信眾。反觀同樣奉法然上人為師的自己祖先親鸞〔覺如之外曾祖父〕,老年回到京都,一直寄人籬下,信徒鮮少,生活艱困。於是發奮圖強,有將本願寺發展為全國淨土門的總本山之雄心壯志,因此書寫《口傳鈔》《改邪鈔》《御傳鈔》等〔覺如為了開創自宗,故此等語錄之中,有些事蹟並不合乎史實〕,意圖爭取、表明只有他才是法然上人之法脈的嫡傳,只有他這一流派的論說才是唯一正確,其他流派都非正確,而且他這裏才是本山,其他是末寺。可是依然信徒很少,寂寞之極,門庭之蕭條,幾可用門可羅雀形容。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家道不興。一直到蓮如上人重視《安心決定鈔》的教理,視為金礦,四十年間閱讀不厭,將其思想融入於教化中,本願寺派才略具規模,逐漸壯大,而成為親鸞一派的主流。

一遍上人住世時間不長,壽命只有五十一。這或許由於悲心深切,為了行腳全國,教化眾生,故一生居無定所,食不充飢,且長年櫛風沐雨,涉水翻山,以致身羸形困,壽命不長。也由於厭離娑婆之心強,而願生極樂之心切,行云流水之身,毫無滯礙,一旦緣到,灑然而去。法然上人云:「待曉天之商客,聞雞鳴則喜;願極樂之行人,得病患偏樂。」正顯示願生心切,厭離情真。往生之前,誦完《阿彌陀經》之後,將所攜帶的書籍,及自己的著作,一概付之丙丁,而言「一切聖教盡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此行為顯示臨終遺言。誠然,一代聖教皆是六字註腳,六字名號含蓋一代藏教。通宗通教之士,不歸彌陀,不得往生;愚夫愚婦之輩,但稱名號,速證涅槃。蓮池大師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印光大師云:「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古德云:「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

又,由於一遍上人積極地遍入民間佈教,故信奉、跟隨之大眾,逐日而增,直至往生之前,隨從之僧俗,不下二百數十人;因而自成一個教團,稱為「時宗」,奉一遍上人為開宗祖師,至今傳承不絕。「時」字有多義,主要依據《阿彌陀經》之「臨命終時」及善導大師《往生禮讚》「恒願一切臨終時」之文義。亦即臨終即平生,平生即臨終,故行住坐臥,稱名相續之意。又依據道綽禪師《安樂集》上卷所引《大集經》所言:「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及「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際此末法時運,下劣根機,依本願之念佛,正是時機相應,時教相符。又,眾生往生之行,成於彌陀正覺之時。以上諸義,故名「時宗」。
佛曆二五四四年三月 本願山釋慧淨 謹識

台長: 持名
人氣(1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