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23 14:26:00| 人氣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理諮商的喀爾文主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多年前一位研究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的醫師Gerald Clerman發明了「藥物學的喀爾文主義」一詞,定義是「對非治療用的藥物一律採取不信任的態度,而且相信只要是令人覺得舒服的藥,一定是敗壞道德的!」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毒品在街頭輕易可得,Clerman發明這個名詞,說明了部分衛道人士的擔心,也顯示美國心理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都會盡量不開藥。不過這樣的情形因為藥物發展的日新月異,這種反科學的偏見也逐漸不敵藥物帶來的方便性。

心理諮商是否也有這樣的「喀爾文主義」?至少,在台灣一定有。我相信這是與台灣人的民族性有息息相關,至少我所接觸的個案中,大部分的家長都是這樣的態度。對於心理治療可以帶來的影響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如果談一段時間後個案的狀況有好轉,那是我的小孩本來就沒有病!不然就是家醜外揚,一個人生病就算了,還要家人陪著她去接受諮商,最後還結論問題的起始點竟然是家人,不是個案本身!孰可忍孰不可忍,絕對不要去相信心理諮商!

不可否認的,也有一群心理諮商的「享樂主義者」,心理稍微有點不舒服,遭遇到一點點的挫折,就趕快找上心理治療師,談過以後就發現天空是多麼的藍,空氣多麼的新鮮!糟糕的是,許多的心理治療工作者,包括知名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師,也覺得這樣的病人是最大的客源,再加上這樣的個案通常會給治療者安上「神奇」的字眼,讓治療者也不知不覺中飄飄然了起來!在供需相求的狀況下,造就了另一群心理諮商的享樂主義者。

中國人的中庸之道是世界有名,有點可惜的是,這個中庸之道通常是沒有問題的時候在嘴上說說的而已!真正有事情的時候,永遠是二分法,不是喀爾文主義,就是享樂主義;要是誰敢往中間一站,馬上定位為牆頭草,兩邊都群起攻之不放過。個案與諮商師的權利、成長、思維模式,那,都不重要。

在我們製造如王浩威、陳國華之類的明星精神科醫師(我強調是精神科,不是心理醫師!)的同時,是否有可能多關心一下人的想法?

台長: 呂老鷹
人氣(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