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8-09 11:49:07| 人氣2,0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說★恐怖片公式大破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經作者小海豚同意轉載。(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mingts/index.html



解說★恐怖片公式大破解

文/小海豚 圖:完全自殺手冊封面

如果所有的事物在脫離青春期後,即容易衍生出公式。哪恐怖片一定也不例外。

在一陣一陣的尖叫聲之後,你還記得些什麼?噁心的特效?令人驚嚇的劇情?而你又喜歡那一種呢?


大致上來說,除了有名家操刀的劇本之外(例如:史蒂芬金),恐怖電影在主題、故事上可能可以粗分成三大類。分別是『傳說--破解型』、『阿拉丁--組合型』與『猜猜看誰是下一個』。


第一種類型的代表作是如同史上第一部由B級電影轉變成大製作與好萊塢製片的『大法師』、近日引起轟動的『七夜怪談』和另外一部『CANDYMAN』,其中沒有連續殺人犯,惡鬼找上的往往是某一特定對象。而且其之所以成魔也往往有一個可憐的傳說,這多半是因為在死之前還帶著很深的怨恨,包括了怨恨這社會的不公平,怨恨現實的無奈。


於是一方面藉著儲存能量的媒介告訴人們他悲慘的故事,另外一方面則一個個殺掉他所怨恨的世人。其所要尋求的只是公平的對待,只是想消彌死前的遺憾,而好好的去另外一個世界。(由於他是鬼,所以不能太軟弱的求,否則就變成『陰間大法師』了。)但這種遺憾隨著時移事往而永遠難消其心中的憤怒,所以破解的方法往往分為高段的超渡--例如:『吸血鬼』中的醒悟,中級的重演過去,到最容易的打破媒介。看這種電影重要的是:傳說是否吸引人(社會是否不公到會使我們同情魔鬼的遭遇)與破解者和破解方法的是否合理,讓觀眾能夠得到:「原來就是這樣~」的滿足。但因為難以掌握故事的精彩性和恐怖效果的並重,有時很容易即有『失重』的問題出現。


(流程:主角親人的死亡--追所過去--發現這故事--魔鬼與這人的互動--尋找破解方法)


說完了較嚴肅、較沈重的『傳說--破解型』,接下來的兩類則比較接近無俚頭式的恐怖,過去不重要,為什麼要這樣也不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連串的『血腥』與『恐怖』。


先說『阿拉丁--組合型』的公式,其曾有過的電影包括了「惡魔咆哮」、「超異能快感」、、、、等等。這種故事的開頭往往需要先訴說一群組合之間的情感,當然這裡面可能是兄弟姊妹,也可能是同學、情人或甚至是莫名其妙相遇的路人,單然這最原始的故事就是「阿里巴巴」一個人。(或許我們由歷史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先有一個人,組合則是這類型的變種。)


這個故事的發展經過比較類似於「阿拉丁」或「水滸傳」,因為某種機緣打開了惡魔的封印,這當然可能是因為無知的情況,但也有可能是知道了卻無法抗拒好奇心的吸引下打開、打破了地獄的通道。


這種魔鬼其實就像變壞了的「阿拉丁」,往往是天生的壞胚子,一心一意要毀滅世界或是改造世界變成地獄。於是在他脫離封印之後就開始橫行霸道,殺掉所有見到的人。而唯一未死的人(往往是女主角),就要去尋求另外一個重新封印的方法,去封阻掉惡魔肆虐的機會。


這種類型的故事,如果拍得精彩,往往是因為組合之間的情感或是惡魔殺人的方法新奇噁心所致。而非那莫名其妙打開,又要莫名其妙關上的過程(觀眾其實大概都已經知道結局了),畢竟這只是一種類似童話的故事,在打開與關上之間。而最後一定會留下伏筆,一定又會有誰不小心經過,又不小心地打開已經封阻的封印(無論其是否要拍續集),如此循環不斷。


(流程:一個人或一群人探險→不小心打開惡魔封印→惡魔殘殺人命→找尋方法重新封印惡魔)


最後一類則是最常見的系列電影,這可能是因為題材選擇的方便,不必想太多、太深奧的故事,只要創造出一個好的殺人魔與一連串的死人就可以了。而到了近代,這類型的故事又與推理和血腥連續殺人事件掛勾,於是兇手漸漸地從半人半魔的不死鬼轉變成了現實中心裡不穩定而可被殺死的人類。


(當然在這樣轉變的過程中等於是從「無法消失的恐懼」變成「不知道誰是兇手的恐懼」,原本只要猜出現的人會不會死,現在又多了一項任務,那就是猜兇手是誰。可惜的是最後場景沒有偵探來告訴我們一切線索,只有兇手說著那令人存疑的殺人動機。)


這些代表作真是隨手可得,「十三號星期五」的傑森,「月光光心慌慌」的面具小孩,到「驚聲尖叫」等等,都是可以叫得出名字的系列劇集。故事的開始可能會講一個簡單的故事,不外乎是一個人的慘死而轉變成殺人魔的過程(重要的是:一定要帶面具,而且殺人工具盡量以刀子、匕首為主)的過程。皆下來的電影或續集,就是開始猜測「他會不會死?」、「誰是下一個死?」或「怎麼死?」的時間,那些殺不死的惡魔往往神出鬼沒又缺乏向第一類或第二類的妖怪一樣神奇的魔法(他們通常只有神功護體)--例如:隱身或瞬間移動。在「驚聲尖叫」中,KEVIN WILLIAMSON曾經解構了一些死亡公式,例如:說「我會回來」的人通常是回不來了,而在車上做愛的狗男女也一定會變成像狗一樣的慘狀。到最後存活的一定是宛如處女的神聖女主角。


故事的最終結尾(其實也不算是啦!)往往都是那殺人魔暫時被擊退(別忘了他有神功護體,不怕任何刀傷或子彈),在不明的去處被殺(例如:掉入山谷或河、海裡),因為只有這樣也才有續集的出現,好繼續剝削那殺人魔的剩餘價值。所以,一系列的電影看起來卻彷彿如出一轍,只是死的人變了,連死的方法也都大同小異。


(其變形就如同我剛才所說的:由殺人魔無法消失變成會消失[畢竟是人],但也從知道兇手[就是那個魔、就是那個魔]變成不知道兇手)


(流程:殺人魔的出現→一群人到殺人魔的地盤度假(一定是風景優美,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沒原因地,一個一個被殺死→追殺最後一個處女→摔死山中、暫時消失)


當然還有許多經典的恐怖片並沒有在這些分類中出現,而有的則是混合著三種或兩種類型一起出現。但這三種實在是市場的大宗片源,如果沒有這些,恐怖片真的會失掉許多光彩。這種恐懼往往都是跟隨著對死亡與對血腥痛苦的害怕,現代科技與時具進,的確也帶來一些對黑盒子與利刃(如鐵胃)的害怕,但短匕首、原始的害怕卻還是深深埋在人們的心中。


嗯,恐怖片不死---恐怖片萬歲。

台長: 銀色快手
人氣(2,0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