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26 16:26:24| 人氣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賽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他的教授在推薦函上僅僅寫了一句話,“This man is genius.” - 「這個人是天才。」


教育電台播放了名為 “A Brilliant Madness” 的專題報導,講述近代數學、經濟學大師 John Nash 的生平事蹟。一路看下來的感覺,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想到以他作為戲劇的題材。他種種神秘的舉止、精采的思維以及近乎悲劇式的遭遇,交織而成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不平凡的一生。

當 Nash提出奠定現代經濟學基礎的《Game Theory》之時,不過21歲。才氣縱橫的英氣給了他從裡到外散發出來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不平凡的,比起電影《A Beautiful Mind》裡的角色,真實人生中的 Nash 更是不可一世、孤僻、自私,被視為當時普林斯敦怪胎中的翹楚。

簡單來說,經濟學在古典派的領導下,傳統一直跟著 Adam Smith 的理論,相信一個團體若要發揮最大的經濟力量,必是在團體中的個人,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之時:為了糊口,農夫辛勤種田;為了不被警察抓,人們不做壞事。年輕的 Nash 提出的定律幾乎震驚整個學界,他提出若要達到最大經濟利益,群體中的每個人不但要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更要考慮群體中其他對手的行為互動 – 是謂《賽局理論》。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Prisoner's Dilemma》,中文譯為「囚犯困境」。一件刑案有兩個合夥的同謀被逮捕,警方苦無證據,便將他們隔離偵訊,採取的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規矩。若是都否認便罷,但若是否認後被對方供出來,不僅對方得到減刑,自己還會被重罰,情況瞬間變成了兩個犯人之間猜忌的心理戰。Nash 認為最終兩人都會選擇招供以求得對自身的最大利益,而這個必然的結果便稱做 Nash Equilibrium。它後來幾十年間的發展讓現代經濟學更貼近人類的生活,也更完整地解釋了群體社會的經濟行為。

在三十歲的年紀,Nash 登上《Fortune》雜誌的封面專題,被譽為數學界最耀眼的一顆新星,年輕,擁有出眾的外表,前途正是一片大好、無可限量的時候。他是MIT校園裡大家暱稱的「孩子教授」,如童話故事般迎娶了自己聰明漂亮的學生 Alicia。

....但,像是上天的一場玩笑,精神病卻在此時侵襲了他的靈魂。也許肇因於對自己無法再突破的壓力,也許天才總有那麼些瘋狂的基因。妄想與幻影幾乎摧毀了他擁有的一切,以為自己是教宗二十三世,宣稱外星人給了他將統治地球的訊息,自命為皇帝。幾次被強迫入院治療。然而當時對於精神疾病的研究並不透徹,後期在 Trenton 的療養院採取的激烈治療手段更嚴重磨蝕他以往的智慧風采。過去儘管羨妒交加、卻總折服於他傲人天份的同儕都說,那是件令人心碎的意外。

三十年間,當創始者努力找尋自我的同時,《賽局理論》也如火如荼地掀起學界的革命。已訴請離婚的妻子 Alicia,依然無怨無悔地以家人的身分照看他,撫養他們的兒子成人。幸而,病情亦有漸漸穩定的跡象,雖然幻影仍無法完全消失,Nash 選擇了忽略它們,訓練讓自己重新回到社會,終於在66歲獲得了諾貝爾獎賦予他的遲來的榮耀,一路扶持他、挽救他人生的 Alicia 也在離婚三十多年之後再一次嫁給他,就像童話終幕的完美大結局,只不過,這要真實得多、也殘酷得多。

台長: Cynthia
人氣(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