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19 16:38:14| 人氣1,0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藝小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由2006年底至2007年年間,曾兩奪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高殊榮金獅獎的兩位華人導演—張藝謀李安的大作《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色,戒》,吸引了大量華人觀眾的注目,引起談論之餘又特別賣座。不約而同地,兩片均是改編自近代文壇和劇壇小說之作,前者為曹禺話劇【雷雨】,後者為張愛玲短篇小說【惘然記】。反觀近年來一落千丈的香港電影業,80年代至今文藝片寥寥可數,文藝片已經不是商業片種,更何況由文藝小說改編的文藝片! 


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

大家有否發覺香港金像獎,跟奧斯卡金像獎或台灣的金馬獎,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香港金像獎只有最佳劇本獎,而沒有劃分最佳「原創」劇本或最佳「改編」劇本。劇本可以改編自小說、漫畫、舞台劇及廣播劇,它們跟「原創」的劇本一併競逐當然存在不公平的問題,不過這是為勢所迫,因為「改編」劇本根本不足而不可另闢一獎,否則提名的幾乎都會百分之百勝出。撇開武俠小說,單是文藝小說,由80年代至今,只有極少數是搬過上銀幕。 


李碧華 
香港作家、編劇

小說改編成電影上映胭脂扣(1988)、潘金蓮之前世今生(1989)、秦俑川島芳子(1989)、霸王別姬(1993)、青蛇(1993)、誘僧 (1993)、餃子(2004)等 


在這小小改編風潮中,李碧華是個重要人物。她的作品不但被改編得最多,更有趣的是改編者同樣是她本人。這是由於她自己曾做過編劇有相關經驗及技巧。另一方面,張愛玲人都已不在了,亦舒一向低調,賣了版權後自然將改編的責任易手他人。曾與李碧華合作拍片的導演羅卓瑤說過︰「李碧華是很執著的人,不過你跟她談,仍然可以說服她改動某些東西。」,不過看過由李碧華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都會發覺多部小說的精神——人的命運都是悲劇,仍然延續到電影世界去。 

以當中最叫好叫座的《胭脂扣》為例,如花的悲,是因為作為塘西妓女,她懂得煙視媚行令客人乖乖奉上金銀,是誰玩弄誰一目暸然。可惜對十二少愛得瘋狂的她,在跟他約定共死之時,卻被人狠狠出賣。因為有原著在前,對比全新的電影,大家都會對演出者議論紛紛,生怕他們會破壞了原著的角色。不說不知,導演關錦鵬就曾猶疑應該找鄭少秋,還是周潤發去演﹖結果最後十二少變成了張國榮,而如花一角卻由始至終只考慮過梅艷芳一人。 


潘金蓮之前世今生》可以說是「雙重改編」。因為潘金蓮早就存在於【金瓶梅】及【水滸傳】中,而李碧華就改動了她的性格及際遇,先寫成劇本,再寫成小說,然後主動找羅卓瑤拍成電影,這是其他小說電影中罕見的。羅卓瑤找來王祖賢來演,她向來給人柔弱的感覺,羅想藉她顛覆潘金蓮淫蕩、狠毒的形象,可是縱然潘金蓮真是這樣又如何﹖起碼她愛得坦然,不似現在的她含屈地說一切都是男人所迫。 


霸王別姬》最為人稱頌的是陳凱歌比作者李碧華更了解主角程蝶衣。他加重了蝶衣、小樓童年相濡而沫的往事,更令人明白蝶衣對小樓的癡,明白為何他要像京劇裡的虞姬般,在舞台上為小樓自刎,而戲中亦加進了陳凱歌對文革的個人體會。這教我們知道導演亦是一個「作者」,就算以小說為依歸,導演可以對故事有再創造的能力。 


誘僧》亦是另一明證,因為原著只是一個短篇故事,拍成電影可能只得一場戲,所以羅卓瑤將自己的政治情懷放進電影。輿論只集中於僧人被色誘一幕,其實羅卓瑤亦想表達男主角遁世,因為人們只記得貞觀之治,而忘卻當初李世民策動玄武門之變流血事件的兇殘。

亦舒 
香港小說及散文作家

小說改編成電影上映︰玫瑰的故事 (1986)、朝花夕拾(1987)、喜寶(1988)、 流金歲月 (1988) 

亦舒可以說是香港最多產的女作家,不過改編成電影的小說只有四部,而《朝花夕拾》及《喜寶》上映時根本並沒引起注意,值得談論的只有《玫瑰的故事》及《流金歲月》。一陣子導演楊凡更找人替兩片再配音及配樂,重新發行。原來其中舒琪是第一個有意將【玫瑰的故事】拍電影的人,他更敲定鍾楚紅做女主角,不過後來計劃告吹。 


之後執導的楊凡很聰明,他只選了玫瑰由少女至28歲的故事,並找周潤發一人分飾玫瑰英年早逝的哥哥及家明,令玫瑰家明之戀更多了難解的情意結。楊凡一向崇尚唯美的風格,所以原著中玫瑰受情愛折磨,去了紐約渾噩地生活,楊凡就將它改為浪漫的法國。而他多用靜止的遠鏡頭,少用分鏡及影機運動,所以電影像是一褔沙龍照。而《流金歲月》最大的功勞不單將亦舒筆下的朱鎖鎖、蔣南蓀化成影像,亦將演繹者鍾楚紅及張曼玉當年的美拍成影像,成為永恆。相比之下,飾演家明 (亦舒大部份男主角都叫家明)的日本演員見辰吾就演不出亦舒小說的氣質。 


張愛玲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1920年-1995年),曾創作不少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等文學作品。

小說改編成電影上映傾城之戀(1984)、紅玫瑰與白玫瑰(1994)、半生緣(1997)、怨女、色,戒 (2007) 


對比李碧華及亦舒,張愛玲已經不算是近代作者。在三部改編自她的小說的電影當中,許鞍華就執導了兩部。《傾城之戀》及《半生緣》有不少負面評論。 

許鞍華在回顧往昔的作品的時候曾說過︰「我承認《傾城之戀》太跟原著了,張愛玲的成功是靠語言描繪複雜心理,我將他們照樣放進電影去,戲院有觀眾聽到對白笑,我就知大件事!到了《半生緣》我就逐步去改善。我覺得拍張愛玲的小說其實是個陷阱,因為大家一定會將它跟原著比,不過我覺得是值得去做的。只是我拍得不好,難保將來會有人拍得好!」 


在《半生戀》擔戲的男主角黎明亦提到︰「我不是演戲,而係在那個特定空間 (張愛玲、許鞍華築構的世界)去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原來【半生戀】曾被改編成40集的電視劇,不過已是麗的電視時代的事,當年演沈世鈞及顧曼楨是陳振華及李影。 


至於為什麼香港缺乏文藝片﹖許鞍華表示︰「在外國,改編小說成電影,根本不是特別的事。大陸亦然,張藝謀的電影很多都是改自小說。(《大紅燈籠高高掛》改自【妻妾成群】,而《一個都不能少》改自施祥生【天上有個太陽】),其實香港不是少改編文藝小說,而是根本連文藝片也少。 


我覺得香港的小說市場少,電影市場也差,所以假如有改編自小說的電影出現,兩者組合會引起迴響。拍過的小說電影當中,我最欣賞《胭脂扣》,因為它將小說的描寫化作一場場戲。而我現在未有想拍的小說,反而就傾過想改編日本漫畫,不過可能是香港人拍的關係,他們比較嚴謹很多東西都不讓我們修改。」 

而張愛玲另一本小說【紅玫瑰白玫瑰】,最特別的地方是關錦鵬在電影中加插了寫上張愛玲小說精句的鏡頭,以及找形象完全「紅玫瑰」(風情萬種)的葉玉卿來演「白玫瑰」(賢良淑德)。 


電影小說

曾於九十年代為經典的《金枝玉葉(1& 2)》及《仙樂飄飄》擔當編劇的阮世生表示,文藝片已經不是商業片種,更何況由文藝小說改編的文藝片! 


「小說有幾暢銷都好,睇書的人不一定覺得演員組合吸引而去睇戲。女性化題材亦會影響賣埠。而且很多流行小說富生活感,講愛情的糾纏,不過其實內容很保守,如果要拍成電影要在美學上做很多的加工,外國的小說譬如【未來報告】就絕對不同(小說已提供視覺效果)。而張愛玲的小說更多一個問題,它並非時裝劇,製作費會很高。」 

「我自己亦曾參與《胭脂扣》的劇本,知道改編小說還有一難度,就是原作者會看得很緊,不想你改她的東西。例如少了一句對白,李碧華都會過來問個明白。而且對於誰來飾演那角色,她會有自己的心頭好。 」 

說到底,有野心的電影人才會將小說改編成電影的! 


「在那些小說電影中,我最欣賞《胭脂扣》,它拍出小說的味道。而《霸王別姬》就呈現出豐富的感情。而《半生緣》不是搬字過紙,導演都有好好地將小說消化,不過觀眾看得有無共鳴又是另一回事。」 「現在有人的做法是倒轉來,先出劇本,拍成電影才出小說。不過電影不收得就沒話可說了。就算有人為宣傳提議這樣做,要知道電影是靠視覺,小說是靠細膩的文字,出小說其實要將劇本重寫過。」 


香港電台製作【小說家族】

1987年香港電台推出了第一輯【小說家族】,是香港首次大規模地將文學作品拍成劇集。港台希望這樣做能推廣讀書風氣,及在電視這普及媒界為觀眾帶來文化氣息。他們選取的小說都是香港作者撰寫及以香港為背景。原來羅卓瑤改編小說拍成《誘僧》之前,就曾在這節目熱身,改編了西西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其他改編的作品還有施潔玲導演,鍾玲玲原著的【我的燦爛】。當中很多作品是保留了小說的文藝腔、內心獨白及意識流,但亦同時有導演的個人風格。 


還記得見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最後出字幕時鳴謝劉以鬯的【對倒】嗎﹖其實《花樣年華》片並非改編【對倒】,只是該小說對王家衛創作上有某些啟發。真真正正改編【對倒】的是【小說家族】其中一位導演張志成(《戀性世代》導演、《播種情人》編劇) 


「我初做編劇時,曾為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小說家族】,將辛其氏的【真相】及劉以鬯的【對倒】拍成劇集。前者幾忠於原著,而後者就在內容及風格上有所改動,不過難得的是原作者劉以鬯明白影像媒體的獨特性而毫不介懷。 

張志成表示,改編小說的問題很多。有些作家不肯賣出版權,而一些大陸小說在國內被禁,版權的事根本談不攏,加上電影公司很擔心市場不會理想。就算改得成,編劇也可能太愛原著而跳不出內裡的框框,又或者因為改編的是名著而有壓力。 


《棋王》

不過,講到最有野心的必然是《棋王》,因為它是改編自兩部風格完全不同的小說,一部是鍾阿城,另一部是張系國所寫。它們除了書名均是【棋王】外,只有一個共通點︰以下棋來隱喻人生。 鍾阿城的【棋王】是講述1960年,在毛主席鼓吹下,男主角被下放去勞動。而張系國的【棋王】則是講下棋神童在台灣參加電視節目競賽。1992年導演嚴浩徐克要加多一個廣告人的角色,他既目睹新「棋王」參加比賽,亦同時是昔日被下放的「棋王」的舊友來串連故事。 


改編日本小說

順帶一提,香港有兩套電影是改編自日本,而非本港的小說,包括改編自谷崎潤一郎的【南京的基督】 (1995/區丁平執導)及吉本芭娜娜的【我愛廚房】 (1996/嚴浩執導)。不過前者背景發生在南京、後者的地理環境改在香港,所以電影沒有很重的日本味道。吊詭的是兩者卻找來日本演員富田靖子扮演中國人及香港人。 


這兩套電影最大的意義是讓我們知道,香港的電影也可以不止局限在本地小說找素材,就如最近的《藍宇》就是改編自網上小說【北京故事】。 


要成功改編小說,除了要解決創作的問題外,還要出盡辦法令投資者點頭。因為香港的電影拍攝期大多都很短,要說服電影老闆先付出高昂版權費,繼而讓編劇慢慢消化小說,再寫成劇本,最後仍不要期望電影有票房保證,難度之高可想而知。但在外國卻全然不同,很多電影公司都樂意購下暢銷小說的版權,拍成電影,因為事實證明電影的收益遠超過版權費。而更有傳聞話由第一屆奧斯卡開始,超過3/4的最佳電影是頒給改編自小說的電影,果真是又叫好又叫座。 


原文/直子 (2002);編輯/嘉頓 


年份片名原作者編劇導演演員
1984傾城之戀張愛玲蓬草許鞍華周潤發、繆騫人
1986玫瑰的故事亦舒楊凡楊凡張曼玉、周潤發
1987朝花夕拾亦舒胡珊胡珊夏文汐、方中信
1988胭脂扣原作者李碧華關錦鵬梅艷芳、張國榮
1988喜寶亦舒一正李欣頤黎燕珊、方中信
1988流金歲月亦舒楊凡楊凡張曼玉、鍾楚紅
1989潘金蓮之前世今生李碧華李碧華羅卓瑤王祖賢、林俊賢
年份片名原作者編劇導演演員
1989川島芳子李碧華李碧華方令正梅艷芳、劉德華
1991雙鐲陸昭環梁淑華王玉珊劉小慧、陳德容
1992棋王鍾阿城/張系國嚴浩、梁家輝嚴浩、徐克梁家輝、岑建勳
1993霸王別姬李碧華李碧華、蘆葦陳凱歌張國榮、張豐毅
1993誘僧李碧華李碧華、方令正羅卓瑤吳興國、陳沖
1993青蛇李碧華李碧華、徐克徐克張曼玉、王祖賢
1994昨夜長風梁鳳儀黃百鳴林德祿袁詠儀、劉青雲
1994罌粟蘇童何東何藩岳紅、陳松勇
1994片名原作者編劇導演演員
1994紅玫瑰白玫瑰張愛玲林奕華關錦鵬陳沖、葉玉卿
1995南京的基督谷崎潤一郎陳韻文區丁平梁家輝、富田靖子
1995我要活下去梁鳳儀黃百鳴、張艾嘉李惠民袁詠儀、張艾嘉
1996人約黃昏徐訏吳思遠陳逸飛梁家輝、張錦秋
1996我愛廚房吉本芭娜娜嚴浩嚴浩富田靖子、陳小春
1996抱擁朝陽梁鳳儀黃百鳴譚朗昌袁詠儀、林子祥
1997半生緣張愛玲陳健忠許鞍華黎明、吳倩蓮
2001藍宇網上小說魏紹恩關錦鵬劉燁、胡軍
2004餃子李碧華李碧華陳果楊千嬅、梁家輝
2005長恨歌王安憶楊智深關錦鵬鄭秀文、梁家輝
2007女人.本色梁鳳儀梁鳳儀、黃真真黃真真梁詠琪、薛凱琪
2007色,戒張愛玲王蕙玲、James Schamus李安梁朝偉湯唯

(由香港公司注資,導演或演員為香港人,又改編自文藝小說的電影。) 


香港文藝小說電影輸了票房,贏了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
  • 第4屆 《傾城之戀》 ── 最佳音樂
  • 第8屆 《胭脂扣》 ── 最佳電影、最佳導演(關錦鵬)、最佳劇本、 最佳女主角(梅艷芳)、最佳剪接、最佳電影配樂、最住電影歌曲
  • 第11屆 《雙鐲》 ── 最佳電影歌曲
  • 第13屆 《誘僧》 ── 最佳新演員(吳興國)、最佳電影配樂
  • 第17屆 《半生緣》 ── 最佳女配角(梅艷芳)
  • 第24屆 《餃子》 ──最佳女配角(白靈)

台灣電影金馬獎
  • 第24屆 《胭脂扣》 ── 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梅艷芳)、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
  • 第24屆 《傾城之戀》 ── 最佳服裝設計
  • 第27屆 《川島芳子》 ── 最佳造型設計
  • 第30屆 《誘僧》 ── 最佳電影音樂
  • 第31屆 《紅玫瑰白玫瑰》── 最佳女主角(陳沖)、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電影音樂
  • 第32屆 《人約黃昏》──最佳造型設計
  • 第34屆 《半生緣》 ──最佳造型設計、最佳電影歌曲
  • 第38屆 《藍宇》 ──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劉燁)、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 第41屆 《餃子》 ──最佳女配角(白靈)



伸延閱讀:



台長: 用心辦教育
人氣(1,0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