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16 13:06:45| 人氣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書分享!我的思考,我的光: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創新突破的7個思考原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的思考,我的光: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創新突破的7個思考原點





商品網址: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優惠時間:2015/9/2 ~ 2015/10/31

      時報全書系單書79折任選2本75折,滿399贈Dorothy筆記本






















      原價:600元

      超值組合價:

      75
      特價 450










      《我的思考,我的光: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創新突破的7個思考原點》






      「人生魯蛇」到「研發的鬼」,2014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




      人生要與常理和風險直接對戰,因為安全地帶絕無巨大的成功!








      中村修二:「我是穿著木屐登上聖母峰的人!即使無人支持、挫敗數年,我仍鼓動自己小蝦米的魄力,用雙手帶領腦中的思考,一次次從谷底裡爬出,最後終於創造改變世界的產品!」








      他不是天才也不是物理學家,為何藍光為何只對他微笑




      因為他知道




      會議是消滅創意的地方,常識是限制思考的圍牆,




      獨創性的芽苗其實隱藏在看似愚蠢的想中!




      大發明和大發現往往是被既單純又根本的要素所左右!




      不需要艱深的理論,不用有顯赫的學歷,只要敢跳出圍牆思考,堅持信念,




      就能創造改變世界的商品!












      他沒有資源經費為何能獨自一人研發出劃時代的商品




      因為他相信




      親手打造實驗設備,培養你的匠人直覺,就能發現問題,激發更多創意,




      在動手做、眼睛看、耳朵聽、腦筋想時,就會看見驚人發現。




      人只要不斷以「再來一球的精神」鍛鍊自己,一定能從數百個失敗品中,




      淬煉出一個完成品,在某處看見成功的光芒。








      在看不見成果的谷底,上司譏諷他:「為何還沒辭職?」




      同事笑他是「公司的米蟲」!專家說他的方法不可能成功,




      但憤怒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動力,思考力與貫徹力是帶他實現夢想的兩個巨輪!




      他的研發之路就像穿著木屐登上聖母峰般的艱難,但他仍成功登頂!








      ˙在未知的領域,1?99?成功機率都是一樣的,別深信所謂的常識和定




      論,那些都是遮蔽真正可能的障礙!








      ˙巨大的成功要跳脫常識思考,會議是消滅創意的地方,文獻是限制思考的圍




      牆,獨創性的芽苗隱藏在看似愚蠢的想法中!








      ˙自我風格比能力重要,像專業工匠那樣,從頭到尾自己親手完成一件事就




      會確立自己的風格








      ˙每天都要有探索事物本質的時間,專注是暫時停止判斷事物的重要時刻,




      而停止判斷是洞察事物本質非常重要的關鍵








      ˙聰明機齡不是必要成功條件,喜歡發呆、獨處是好事,相信自己的獨特,駑




      鈍之才也能追上神童
















        中研院院長 翁啟惠

        中研院院士暨前交大校長 張俊彥

        《數位時代》創辦人 詹偉雄

        暢銷作家 褚士瑩

        和沛科技創辦人 翟本喬 ── 重量推薦



















      • 作者介紹






        中村修二

        1954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工學博士,目前為該校教授。1979年取得日本德島大學碩士後,同年進入日亞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課任職,進行半導體研究工作。1993年,成功研發出被喻為「二十世紀不可能之任務」的高亮度藍光發光二極體(LED),並於1995年開發出綠光LED及白光LED。由於LED具有劃時代的超省電特性,為環保節能的發光體,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全彩顯示器等用途上。

        更於1999年成功將藍紫色半導體雷射商品化,為資訊及通訊科技帶來飛躍性的進步。其研發成果受到全球矚目,曾獲得仁科紀念賞、大河內紀念賞等日本國內及國際上諸多大獎肯定,並為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譯者介紹





        林慧雯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有《平穩死:為自己寫下期望的人生結局》等。








        陳柏傑








        東京大學國際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博士課程在學中,主修台灣外交與東亞區域整合。目前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有《想知道的電力知識100》等書。








        郭介懿








        輔仁大學日本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曾於台北科技大學與政治大學擔任研究助理,目前為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博士生,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有《最終戰爭論.戰爭史大觀》等書。




















      我的思考,我的光: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創新突破的7個思考原點-目錄導覽說明








      • 中村修二諾貝爾得獎感言




        完成別人口中不可能的任務,照亮世界 中村修二 006








        前言




        巨大的成功皆由思考力和貫徹力開始


        包包


        ─我的「新天地」 010




        ─所有榮耀終將回歸自身的美國 010




        ─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




        ─改變二十一世紀的大發明








        第一章 不用能力出眾,但要有自己的風格




        ─不要害怕「跳脫常識」




        ─要為自己的「獨特」自豪




        ─「雜音」總有一天會消失




        ─找到自己的風格




        ─立刻找到答案是件可怕的事




        ─不要隨便相信「專家」




        ─「相信自己做得到」很重要




        ─「追求世俗成功」反而做小自己




        ─原子小金剛驅動的夢想




        ─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感覺




        ─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事




        ─斯巴達式的練習無法突破




        ─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鍛鍊自己




        ─停止判斷是洞察事物本質的關鍵




        ─每天都要空出探詢「事物本質」的時間




        ─駑鈍之材也能超越神童








        第二章 沒有想像力,就沒有知識和樂趣




        ─被「不需要理論家」的松下電器拒絕




        ─如隱士般埋首研究




        ─千折百轉踏出現實社會第一步




        ─不被世俗思維局限,那裡都能「作為」




        ─決定不讓人生鬱鬱不得志




        ─開創事業,狂妄是必要的




        ─親手打造實驗設備




        ─每天真實上演的「造物人生」




        ─沒有想像力,就沒有智慧和用力的地方








        第三章 不要安於和別人一樣




        ─人生最重要的是不要找做不到的理由




        ─做勞力工作時要放下人生不得志的想法




        ─淡定面對每月兩到三次爆炸




        ─收不到商品型錄,也沒有業務來訪的鄉下小工廠




        ─不可安於和大家一樣




        ─十年蟄伏,醞釀驚人成果




        ─只要看到可能性,就有未來




        ─體驗從「一百個失敗品」到「一個完成品」的過程




        ─別聽「棄械者」的忠告




        ─交出讓人印象深刻的實績




        ─拿出「人小志氣高」的精神




        ─剷除「明哲保身」的軟弱態度




        ─誓言挑戰「本世紀無法達成的研發計畫」




        ─機會不會從天而降,要用實力爭取








        第四章 有企圖心,就能到你想去的地方




        ─愛迪生式的「發想轉換」




        ─光的大革命:「發光二極體」登場




        ─「半導體」究竟為何




        ─藍色發光二極體為兵家必爭之地




        ─與其憑恃「常識」,不如賭上熱忱




        ─只要精熟工作,就有能力「創新」




        ─愈尖端的技術,愈需要「工匠技術」




        ─就算無法成為愛因斯坦,也能成為愛迪生




        ─留學讓我深信自己的「技術能力」




        ─被忽略時,更要發奮圖強




        ─與其悔恨,不如化打擊為強力動能




        ─野心和無盡利益的「綜合體」








        第五章 顛覆常理,才能創造不凡




        ─避開「穩贏的」,走一條無人之徑




        ─「置之死地」背後有著嚴謹的盤算




        ─在常識的線上,已經沒有我的表演舞台




        ─不可輕忽「看似憨慢的方法」




        ─腳踏木屐登上聖母峰




        ─無視電話、會議,閉關研發




        ─谷底閃現的微光成為突破的關鍵




        ─為什麼「藍色」只對我微笑




        ─打破「常識」的高牆,跨越「不可能」的界線




        ─短暫喜悅中的「大衝擊」




        ─再次鼓勵「小蝦米的氣魄」




        ─成為公司的逆子




        ─以長遠的眼光硬是「違抗命令」




        ─一連串的世界第一




        ─受邀參加諾貝爾獎級學者的國際會議




        ─創造出難以複製的成功




        ─讓藍色發出無限光芒




        ─一路成功的人難有堅強的韌性








        第六章 要有別人學不來的優點




        ─沉默的信任是無可取代的助力




        ─不要小看你的「直覺」




        ─「天才型直覺」與「技職型直覺」




        ─不輕忽枝微末節,凡事親力親為




        ─堅持走他人無法模仿的路




        ─別中了「教條」的毒




        ─愈到谷底,愈能讓自己沉潛




        ─訓練自己不帶偏見或預設立場觀察事實




        ─工作有時必須獨斷




        ─不放棄百分之一的可能




        ─「菁英分子」會輸給地方大學畢業的失敗者其理由是








        第七章 有堅持才能實現夢想




        ─「奴隸中村」,備感屈辱的綽號




        ─實現美國夢的「最佳捷徑」




        ─毫不猶豫轉身從零開始出發




        ─讓你的強項成為自信的來源




        ─只靠頭腦與絕技一決勝負




        ─善用創造力最旺盛黃金時期




        ─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喜愛的事物」中找到突破點




        ─用金錢衡量價值的險峻世界




        ─眷戀就無法繼續前進




        ─正因為有所堅持,才能開創美好未來




















      推薦序一

      找光的人:孤鷹的困鬥,激發破格的創造力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

      找光的人,多少都帶著亮眼的故事。

      中村修二是二○ 一四年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 他在一九九三年以突破性的工法, 研發出以「氮化銦鎵(InGaN)」為基底的藍色發光二極體(LED),被稱做為「愛迪生後的第二次照明革命」,他也因這項改變人類影像世界的發明,而獲得「藍光教父」的稱號。

      愛迪生是白熾燈泡的發明者,當人類的黑夜在十九世紀末大放光明那一刻,東西社會共同的興奮可想而知。然則, 一個世紀過後,科學家們逐漸發現,靠著電流通過阻抗產生熱能以迸放亮光的古法,實在太耗能源,而在新興的半導體世界中,直接透過電子的激發而產生光的「發光二極體」, 不僅比較環保(不產生熱能),而且更具效率(一顆LED 燈泡每瓦可發出83 流明的光,省電燈泡是67 流明,白熾燈泡只有16 流明),可想而知,這是巨大無比的生意,紅光和綠光的二極體很快就被研發出來,也迅速市場化,但關鍵的缺角在於藍光二極體。

      因為紅光、綠光加上藍光,才能組合成白光,有了白光,再透過三原色光比例的變化,科技便可再現人類肉眼可見的各種顏色。而為什麼會缺藍光呢?因為藍光的波長比較短,開發難度高,當年各種半導體材料的開發嘗試中, 無一能達到夠商品化的亮度、穩定度和良率。

      九○年代初的中村修二,是日本四國德島縣一家中小企業日亞化學的研發員工,他擁有一股對實驗室工作的熱情, 對未知懷抱好奇,也獲得公司最高決策者給予的資金支持, 但除此之外,周遭的同事、同行、上下游廠商、主管、董事會成員幾乎都對他投以嘲諷的眼光,尤其當他數次不遵守公司決議,擺明不甩企業倫理、不融入組織文化後,這種「個人vs. 集體」的對抗也就變本加厲。

      哪知道,這種由孤鳥到孤鷹的困鬥,卻激發出中村破格的創造力,在一次對製程的關鍵反思裡,他察覺到調整氨與氮兩股氣流對著攝氏1000 度藍寶石基板的噴射方向,不僅可防止腐蝕性的氨氣干擾加熱器的運作,而且還可以產出高規格的氮化銦鎵藍光二極體,他據此加以研究改良,發明出「雙氣流 MOCVD 裝置」,得以穩定產出高亮度藍光二極體,自此,發光二極體世界的全光域大放光明。

      從眼前的筆記型電腦螢幕,到客廳的大尺寸液晶電視, 以迄於你隨手從褲袋和皮包掏出的智慧型手機;從電影院裡的數位投影機,到公路上的紅、綠、黃號誌燈,從醫院、機場、學校到音樂會場的照明光源,中村修二創造了全球數兆美元的新市場,但他和愛迪生的命運卻大相逕庭。

      愛迪生靠著他的發明,衍生出後來的奇異電器(GE), 這家美國道瓊指數創立以來唯一一家長期保有「指數成分股」身分的長青企業,為家族後代創造可觀的財富(二○ 一五年七月中奇異公司總市值為2667 億美元),但中村修二收到日亞化學所給予的研發獎金,卻只有區區兩萬日圓。

      這樣懸殊的待遇,最終導致中村離開了日亞化學,也放棄了日本國籍,上個世紀末,他移居美國加州,擔任加大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也成了一名「美國人」,當他成名後, 他毫不吝惜地運用他的「話語權」嚴厲批判日本社會、制度與日本企業,甚至從二○○四年起,發起了一場和母公司之間的龐大專利權訴訟。去年,他獲得諾貝爾獎,面對記者, 他高分貝陳述:「憤怒是我全部的動因,如果沒有憋著一肚子氣,就不會成功」、「每個人都有機會做美國夢,如果你努力工作,每個人都有機會 !但在日本就不是這樣 !」、「直到今天,日本公司仍然不願承擔風險進行研發,也不願為員工的智力成果提供補償」。

      中村的憤怒,不禁讓人想起野茂英雄。

      野茂是一九八八年在漢城奧運奪下棒球銀牌的日本隊當家投手,以怪異的龍捲風式投球法,接二連三寫下三振紀錄,當他加盟日本職棒時,十二支球隊裡居然有八隊指名第一順位要選他,從一九九○到一九九三,連續四年,他都拿下勝投王與三振王。從專業的角度看,野茂和中村一樣, 都是具有超凡技藝的傑出個人,但日本社會面對這些冒出大眾一大截的「天才」時,採取的策略卻不是幫他們搭建一個可以伸手摘星的高台,而是把他們壓回蕭規曹隨的「團隊紀律」中,強要他們為其他庸碌的同伴做出更大的犧牲(野茂曾在九天內投了503 球,為球隊取得三場勝利)。一九九四年,野茂想要遠赴美國挑戰大聯盟,他所屬的近鐵球團百般刁難,因為就日本傳統而言,職業球員簽約後即屬球團資產,球員行使自由意志無異於忤逆倫理,搖撼組織的基石, 然而,野茂的人氣也讓他獲得廣大球迷的不平之鳴,最終, 雙方達成了某種檯面下的協議,由野茂在他的26 歲青壯年紀宣布「退休」後,再由美國洛杉磯道奇隊與他簽下一份小聯盟合約,以保全球團的顏面。

      九○年代中的野茂英雄,在美國職棒掀起不小巨浪,他曾分別在國家聯盟和美國聯盟都投出一場「無安打比賽」, 在大聯盟百餘年歷史中只有五人。更重要的啟發是:野茂的衝撞,為傑出的日本球員打開了通往美國大聯盟的大門, 鈴木一朗、松井秀喜、松?大輔、達比修有等在日本已經俾倪超群的球員,才得以擺脫吃人均大鍋飯的宿命,帶著他們的技藝往前精進。

      中村修二和野茂英雄都發跡於九○年代,也就是日本泡沫經濟崩壞後,社會無盡沉淪的黑暗時期,組織裡,年功序列的隱形倫理遮掩了知識、能力、工具都失靈的真相;開不完的會議與做不完的報告,使每個人都均分了失敗的責任, 也因而找不到破繭而出的力量。

      中村與野茂,在那個年代,以一己的事功向那個集體化的社會做出最決絕的反叛,從今日的角度看來,並非偶然, 他們代表著某群夠數量的日本新生代,不再依循社會規範好的成長之路,按部就班地步上「組織人」的他律人生命運,而是依靠著自己在生活中各種「實作體驗」(practicing experience)所獲得的直覺和反思,實踐著「自己的人生自己救」的自律人生航圖,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成為他們的新祖國,不免讓人傷感,因為許多日本同胞在因他們的英雄化行徑深獲鼓舞時,同時也得承擔一絲自身庸碌的指控與刺痛。

      也許,我們可以用更深邃的視野,來看待憤怒的中村與他所處的日本社會,或者我們共同的東亞集體性社會。

      東亞社會的「集體性」,有其複雜的來歷,一個比較沒有爭論的社會分析是:耕作水稻的農業社會,需要極高密度的勞動力投入(播種、插秧、灌溉、防蟲、收割......,無一不費心、費工),因而,一個相互支持的人倫家族,確定了以經驗和資歷為基礎的知識譜系(儒家思想),也確保著一個威權的領導架構和一組牢靠的社會紐帶,使得集約式的水稻生產能在動盪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下,無畏地代代傳承。在集體性的社會中,確實,老弱鰥寡婦孺孤獨者,皆有所養,但引以為犧牲的,則是那些秀異的,被視為怪胎的「個性人」。

      西方的工業革命,發源於個人主義,也回饋茁壯著個人主義,在農業社會,一位傑出的農夫並無法改變自身命運, 更別提改變世界了,但在工業社會,一個創業家有了龐大的工業生產線做後盾,一個神妙的點子便可輕易改變人類生活、改寫自身的歷史。在接軌西方個人主義為導航的工業革命時,日本企業曾經以「集體性」的互助(以JIT 流水線聞名的「豐田式生產」最知名)創造過驚人的榮光,然而,當經濟體必須要以「史無前例的創造」(unprecedented creation) 來超越「按部就班的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以推動下一輪的經濟成長時,日本的難題就來了:「破壞式創新」倚靠的,不是同甘共苦的集體,而是獨特生命經驗的個人。

      中村修二的故事,訴說著九○年代日本社會面對轉型時的巨大糾葛與苦痛,其實,這何嘗不是台灣社會今日所遭遇的難題?一套由上一代所試煉、發揚、精製的成功學,透過指責性的論述。透過資本權力關係的誘導,透過隱晦的社會階序排比,意欲將年輕人拉入那曾創造「台灣奇蹟」的集體性世界,每年年底,強調「同甘共苦」的電子業尾牙一家比一家盛大,謳歌著犧牲個人的現身感,苦澀的則是幾千人盛會中那三、兩個生著悶氣的「中村修二」或「野茂英雄」, 那擁有著獨特生命經驗的「個性人」。

      《我的思考,我的光》中那一縷最有意思的藍光,也許就是中村說的:「當你做出史無前例的工作成果時,所油然生出的一種宇宙漫遊快感,就像是一個人,在誰也未曾踏進過的宇宙中旅行一樣,這般的漂浮、自由、自在與自足, 擷抗著來自現世與眾人最強大的壓力,居然能平分秋色。所以,你的光呢?

      推薦序二

      放膽走無人之徑,始能立於不敗之地

      翟本喬|和沛科技創辦人暨總經理

      中村修二在成功製造出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之後一夕成名,最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從二十五歲碩士畢業,進入公司擔任基本的研究工作八年之後,展開了追逐藍色發光二極體的夢想,六年後終於成功。但令他名聲大噪的另一個事件,則是十年後控告原公司求償,這在日本這樣擁有堅定傳統企業文化的社會,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事情。在這將近四十年的研究生涯之中,他到底經過了什麼樣的心路歷程? 是什麼因素,讓他能夠擁有今天的成功?

      從進入職場一開始,中村就觀察到日本大公司裡的一些不合理現象:

      .每個人安於當小螺絲釘,產品的銷售狀況和研發無關。

      .產品成功時歸功於上級領導有方,長官睿智英明。

      .成績不佳時怪罪到實驗室現場努力研發的工蜂。

      在面對這種強大而又僵化的傳統制度時,他並沒有投降,但也沒有悍然拒絕。他是在做出了三項成功的產品,建立起了自己的信譽之後,決定放手一搏。「不管是否違抗公司命令,只要我能為公司帶來利潤就應該放手去做」是他的信念,而這正如同Google 這種新創公司對員工的期許。所以,他被朋友說「個性很像美國人」,不是只針對移民美國的部分而言。「人應該要先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種行事風格,是他成功的第一個條件。

      而他在選擇研發的主題時,觀察到了所謂的「人生勝利組」(一流大學畢業、進入一流大企業工作的精英),在選擇目標時的保守做法。這些人會先做好調查,根據現有資料來計算成功的機率,如果勝算不高的話,就會心安理得地放棄。而成功機率高的做法,即便已經是紅海,也會努力投入潮流,期待自己也許可以比別人稍快一步。這並不是日本特有的現象,他發現國際性的企業和學術界,在對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研究上,也有同樣的情形。

      但中村看出了這種做法的根本問題。跟隨潮流,在失敗時總是可以安全地推卸責任,宣稱別人只是快了一步,歸因於公司給的資源不夠。這樣雖然能讓你個人立於不敗之地, 但卻也讓公司立於不勝之地。因為在這麼多競爭者投入的情形下,成為領先者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所以,他的選擇是投入別人認為太困難(注意 !不是理論上已經證明不可行 !)而成功機會不高的方法,然後努力找出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

      這種事情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層出不窮,例如,三國歷史上有名的魏延出子午谷建議,一千多年來在歷史上引起許多討論。孔明堅持「出祁山」的中心思想,結果始終功虧一簣; 如果改變想法,以子午谷奇兵為中心,未嘗不能建構出一套成功的戰略。看穿所謂「穩贏」路線的必敗命運,避開它而走一條無人之徑,是他成功的第二個關鍵,這也是台灣企業最需要學習的地方。

      而當中村走在「無人之徑」時,是非常孤獨的。不但事業上沒有得到支持,在日常工作上也欠缺必要的資源,有大量的儀器是業界沒有人生產的,他必須自己動手做。他從進入職場之初,就已經習慣這種做法,每天焊接的石英管累積下來,恐怕比很多技職體系出身的工人還多。這種能力的培養,讓他可以自己製造特殊的儀器,來驗證獨特的設計, 不必依賴供應商緩慢的反應,和誤解的風險。但若只有「天才型直覺」而沒有「技職型直覺」,很可能淪為嘴炮王,找不出失敗的原因。不輕忽細枝末節,凡事親力親為,也是他成功的第三個要素,是今天台灣普設大學,讓技職教育不受重視之後的另一個隱憂。

      中村自認在一生中,遭受三次重大的屈辱,而每一次都讓他奮發向上,開啟了人生新的一頁。第一次是在工作上尚未交出成績,被公司的人罵是廢物垃圾,使他決心要做出公司做不出來的東西;第二次是在留學時,因為沒有博士學位而被同學看不起,讓他對自己發誓,一定要寫出令他們刮目相看的論文;第三次則是因為藍色發光二極體成名之後,被美國朋友發現其實日本企業不重視獎勵有研發產出的員工, 而替他取了「奴隸中村」的外號,讓他領悟到日本社會制度的不合理,終於決定移民美國。

      這些現象我們在台灣也看得到:短視近利、迷信學位和慣老闆。我們在從本書中學習中村的人生經驗之餘,也要省思:我們該如何改變,才能善用人才?

      根據這幾年我對業界的觀察發現,台灣由於社會開放, 年輕人勇於衝撞,使得我們比日本有更好的機會。希望藉由這本書,為讀者指出更多的思考和改進方向,共同建構更有營養的人才成長沃土,培養出更強大的競爭力。

      推薦序三

      那些珍貴的失敗

      褚士瑩|暢銷作家

      「成功」這兩個字多麼迷人。我們多麼想要追隨成功者的腳步,成為下一個成功者,這也是為什麼名人的傳記,總是擁有這麼多的讀者。

      但是,閱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世稱「藍光之父」中村修二的《我的思考,我的光》後,卻發現他回溯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明亮節能白色光源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談他的「失敗」。就像他在書中引述本田技研工業創辦人本田宗一郎所說的:「若說我現在是成功的,那麼我的過去就是由所有的失敗所建立,而工作是失敗的連續。」

      當一個人走在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時,自然顯得自在從容,無論成功失敗都一樣。

      失敗或成功,跟現實關係很微小,但跟「自我認定」的關係卻很大。自己覺得過著很棒的人生的人,自然會讓別人羨慕,真正羨慕的不是他們所做的事,而是那份愛。

      與其功成名就,我更希望自己能夠一直當一個掘井人, 永遠走在夢想的路上,無論有沒有挖到湧泉,都深信自己是個得到老天眷顧的幸運兒。只要還活著,生命就還不斷在變化著,不要停下來。尤其四十歲以後,更要記得,只要生命還沒到終點,就還沒有定型,我們都還在不斷成長、變化, 直到有一天,我們都將成為有故事的人。

      到頭來,中村修二或是其他偉大的成功者,用他的生命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而真正的失敗者,是那些選擇簡單的道路,活漫長的一輩子,卻沒有故事的人。

















      第一章 不用能力出眾,但要有自己的風格

      想要讓偉大的夢想實現,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獨創性。因為人人都想得出的凡庸發想,很難創造出巨大的財富。那麼,如何才能夠產生具有獨創性的思維?要具備獨特的風格,最重要的又是什麼呢?

      不要害怕「跳脫常識」

      根據我的經驗,要產生獨特的想法,就必須先能辨別什麼是一般常識和普遍認知。因為具有獨創性的想法往往是跳脫常識、甚至不合常理,也因為如此才是具有獨特性的想法。

      比方說,日本的企業很喜歡開會,一年到頭都在開會,但是,會議中產生的想法,往往都是常識想得到的、沒有任何助益、也不有趣。何以如此?因為就算你在會議中提出了跳脫一般常識的想法,也會在大家質疑「你到底在說什麼蠢話」之下而被消滅殆盡,這也是日本人開會的一大特色。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無論是兩到三人的小型會議,還是十人以上的會議,只要是在名為會議的場合,提出任何獨特的構想,就會如同被食人魚群起攻擊般,強烈批評到連屍骨都不存,而且最後都用「以上意見留做參考,等待下次會議再檢討」這種不清不楚的結論收場。

      由於許多人都了解這種潛規則,為了讓提案順利通過,總會提出順從所有與會者的「常識」性構想。所以,在一個以會議為優先的企業或社會,若沒有通過會議的認可,無論提出多棒的想法,最終不過是垃圾而已。

      也因為如此,許多構想就會被快速常識化。而這種以常識性的想法做為基礎的企業或社會,怎麼可能會創造出飛躍性的成長呢!常識性的構想或許能成就小產品或小事業,但要做出翻轉業界的大事業就不可能了。因此,任何人若總是拘泥於常識,就難有獨創性,大家也要知道在會議中被認可的想法或創意往往不具任何意義。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唯有跳脫常識的想法,才潛藏著巨大的發展機會,這也才是獨創性的構想、具有價值的想法。而想要提出獨創性的想法,當然就必須先打破會議上的常識性方案,了解獨創性的芽苗隱藏在看似「愚蠢的想法」當中。

      要為自己的「獨特」自豪

      其實,我自己在二十多年前,也與周遭的人一樣,一直將力氣用於常識性的思考。我雖然想創造出有價值的獨創性產品,但卻一直將力量放在相反的事情上。

      比方說,想要開發一項產品,就必須先思考要創造何種產品比較好?然而,十人當中往往有十人都會先去調查過去的相關資料,希望從別人的研究中找到思考的路徑,或是從中找到創新的靈感。

      無論何種領域,只要進行調查,確實都能找出許多可以參考的論文和資料,或是在別人的專利產品中,發現相似的技術,也因此幾乎所有人都想從中找到繼續研究的勇氣,奇妙的是,這種並不是自己獨創的構想反而令大家感到莫名的安心。

      我自己過去也曾以其他人的論文做為研究基礎,進行十年的辛苦研究,完成了三項研究成果,這三項產品雖然都是不遜於大公司研發出的好商品,但很可惜,都賣得不好。

      其中一個原因是企業規模太小,雖然製造出與大公司同等級的產品,但受消費者信賴的程度完全不同,另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產品缺乏獨創性。

      試想,若僅是查看論文或資料,安於進行與其他企業類似的產品研究,當然不會有所成就。別人也可以想到或做到的事,就是欠缺獨創性的事。

      與其跟著別人的步伐,大家一定要堅信做出誰都不曾想到、自己獨立思考得到的結果更值得驕傲。或許你某天突然告訴身邊的人自己正在進行的構想,會被別人當成「傻子」取笑也說不一定,畢竟做別人不做、跳脫一般認知的事,在這個社會很容易被別人看不起。

      然而,就我的經驗而言,這才是發明具有獨創性的神奇產品的第一步。因此,千萬不要畏懼跳脫常識。









      編/譯者:林慧雯-陳柏傑-郭介懿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248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中村修二




      • 譯者:林慧雯-陳柏傑-郭介懿








      • 出版社:時報文化




      • 出版日:2015/7/30








      • ISBN:9789571363288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 館主推薦:★★★☆☆














      台長: shelly
      人氣(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